西風

《天皇》花了不少篇幅證明菲勒斯將軍的報告左右了麥帥的決策,編導真該聽聽尼克松對麥帥的評價:“現代政治史上無人能像麥克阿瑟那樣被稱作法典制定者。這是一個半神話式的人物,政治上高瞻遠矚,按照理想的模式獨力改造一個社會。”
日本哲學家梅原猛,曾與首相中曾根康弘談及一個不可思議的日本神話:“大國主神轉讓國家。對新的入侵者轉讓權力。這個神話,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在遙遠的過去,繩文人住的地方被彌生人侵占,繩文人就把國土讓給彌生人。神話是這個記憶的復蘇。”
1945年8月30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元帥叼著玉米芯煙斗君臨日本,沿途數千日軍荷槍實彈予以衛護,影片《天皇》忠實地記錄了這一歷史時刻;9月27日,裕仁天皇拜會麥帥:“我對戰爭中所有的政治、軍事決定和行動負全部責任,我把自己交由閣下代表的盟國裁決。”“大國主神轉讓國家”的神話再次顯現。
美國對日本的戒懼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一味強行壓服,而不從文化、制度、價值觀的層面徹底將這個強敵改造成自己的盟友,誰敢說珍珠港的噩夢不會重來?為橋本以行《日本潛水艦隊覆沒記》作序的美海軍中校愛德華·比奇,其觀點頗具代表性:“日本人精明強干、英勇善戰”,“把日本的現有實力逐漸引向保衛自由,日本就會成為我們在遠東的強大盟國”。
《天皇》以菲勒斯將軍對日本女友的回憶和尋訪串聯整部影片,著意表現戰爭、核爆給日本帶來的苦難,敵視美軍的平民和盡為廢墟的街道、學校,于愛出風頭、表演欲望強烈的麥帥多有諷刺挖苦,甚至出現日本癟三群毆美國將軍的天方夜譚。可以說,英國導演彼得·韋柏對歷史的解讀幼稚得可憐,隨便找個日本人都能當他的啟蒙老師:日本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在2005年廣島紀念核爆60周年的致辭中提醒國民,核爆前日本對中韓等國犯下了暴行;日本前首相米內光政認為,迫使日本投降、日本因而免遭覆滅的核爆雖為悲劇,但給日本和世界帶來了和平。
為減少改造日本的阻力,麥帥對天皇個人寬容,但對戰爭的根源天皇制深惡痛絕。解散軍隊、搜捕戰犯、新聞自由、教育自由、和平憲法(天皇喪失一切實權,主權屬于日本國民)、民主選舉、土改,幾乎在一夜之間,天皇制賴以存在的法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基礎被叼玉米芯煙斗的“天皇”連根鏟除。昔日國民引以為傲的皇軍,成了過街老鼠。黑澤明的《野良犬》(1949),對戰后退伍軍人備受歧視的凄惶表現得非常到位。
1985年風靡中國的日本連續劇《阿信》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土改之后,日本農民擺脫了實質上的奴隸地位,阿信的昔日戀人浩太感嘆:“一回憶過去就感到寒心,我為土地革命犧牲一切均無濟于事,可美軍占領日本之后,不費吹灰之力就大功告成。”《天皇》花了不少篇幅證明菲勒斯將軍的報告左右了麥帥的決策,編導真該聽聽尼克松對麥帥的評價:“現代政治史上無人能像麥克阿瑟那樣被稱作法典制定者。這是一個半神話式的人物,政治上高瞻遠矚,按照理想的模式獨力改造一個社會。”
影片在天皇晉見“太上皇”的高潮部分總算恢復了理智:雙方都顯示出應有的素養,天皇表示愿意獨自承擔一切懲罰,麥帥回答:“謝謝,陛下。但現在不是討論懲罰的時候,我需要您的協助,讓日本重新站起來。”
1946年元旦,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承認自己是人而不是神。1950年1月26日,麥帥70大壽,日本民眾紛紛向其獻花表達祝愿。1951年4月麥帥解職歸國,“日本很多地方陷入一種近乎哀悼的狀態”,日本首相吉田茂向全國發表講話:“麥克阿瑟將軍把我國引上恢復和重建之路,使民主精神在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牢牢扎根。”上百萬日本人自發為麥帥送行,不少人痛哭流涕。2002年麥帥被選為對日本影響最大的外國人,成為大和民族的英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