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霍俐敏
一間工作室,兩排辦公桌,四五個年輕的作畫者零零散散地相對而坐。桌上微微顯得有些凌亂,其中畫板和電腦占了主要的位置。作畫者一筆一畫,在用鉛筆打過底的稿紙上細細地繪制,從環境的窗臺樹木到人物的眉尖眼角,他們認真細致的做派似乎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幅幅畫稿,更像是在描繪著連環畫的前世今生。
他們,是“海派連環畫藝術中心”的成員,年齡僅二十多歲,也就是說,剛從美院畢業,就立即進入中心,重新當起了“學徒”,跟隨著范生福、錢定華、陸小弟等一批年過六旬的連環畫藝術名家,從頭學起,把連環畫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拾起,再塑輝煌。
從“小人書”到“收藏品”
建國以后,連環畫藝術由于其圖畫的通俗性,政府曾一度將之作為教育民眾的一種重要方式,連環畫一度非常繁榮。在這一時期,連環畫作品充實著人民的文化生活,不僅是青少年的重要課外讀物,也是許多成年人文化娛樂的重要內容。當時許多人將連環畫稱為“小人書”。
到了“文革”時期,連環畫藝術創作開始處于停滯狀態,多遵循“三突出,紅光亮”原則,帶有鮮明的“文革”特征。“文革”結束后,尤其是80年代初,隨著文藝春天的來臨,連環畫也重現百花爭鳴的繁榮景象。但是,繁榮僅僅是“曇花一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連環畫的創作與出版再一次一蹶不振、持續低迷。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日韓動漫的入侵和電視媒介的崛起豐富了民眾的娛樂生活,使得連環畫這種傳統的娛樂方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和沖擊。由于市場需求的減少,小開本的連環畫不再出版,僅有一些著名版本的作品重新出版,滿足人們收藏的需要。由此,街頭巷尾、熱極一時的“小人書”完成了向束之高閣、鮮人問津的“收藏品”的轉變。其二,連環畫市場的不斷低迷也澆熄了許多連環畫家對連環畫創作的熱情,多數連環畫名家回歸本行,年輕的美術人才不再看重這種藝術形式。
“最可悲的是,學生大學畢業出來畫的都是日本動漫,他們對中國傳統歷史學藝不精,對于日本文化又了解不透。”著名連環畫家,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副主任錢定華如是說。
連環畫家是雜家
談到自己多年從事連環畫創作的經驗,奚文淵老師總結道:“一個好的連環畫畫家就是一個電影導演。作為一個連環畫畫家,自己要考慮到受眾對人物的定位。連環畫家就是雜家,畫畫技巧要專業,知識要龐雜。現在畫國畫的很多大家,當年都畫過連環畫。對連環畫家來說,學到老未必學到好。一張作品要想有時代氣息、時代感覺,把當時特定的場景表現出來,畫家本身素養和觀察社會的能力都很重要。”
連環畫的創作大致分為這樣幾個階段。首先,當作畫者拿到由編文所定文稿以后并不是直接開畫,而是找史料,了解畫作的歷史背景,對畫作的風格和內容有整體的把握。接著,開始畫小格圖,所謂小格圖,與“寫文章”前所打的提綱相類,定下一個情節具體需要有幾張圖,網上翻閱各種圖片資料,并對圖中的細節——比如圖中人物的帽子式樣以及槍的型號等加以考證,使一個個情節具象化。為了保證每一個圖畫細節的準確性,每一位作畫者的電腦中一年存下來的圖片以及文獻資料都可以達到一個TB的海量。最后再根據畫作當事人的要求,進行繪畫形式的選擇,比如有的畫作當事人要求畫單線,有的要求作黑白。如果當事人沒有特別要求,一般都采用普通的常用的單線白描形式。
畫稿常常由幾個人通力合作而成,分工并不是非常明確,按畫作進行的程度而定。若各人作畫風格有較大差異,則以畫作主筆為主,其余人作畫時都往主筆那里靠。創作周期一般定為一個月,但是由于修改量較大,完成時間往往超過限定時間。
就文學性而言,連環畫是遠超過日本漫畫的,連環畫是一個純繪畫體。“如今的大學畢業生,原以為大學本科四年,基本的創作能力都應該具備,但實際上在連環畫創作方面卻走了不少彎路。首先在史實方面,許多大學畢業生對于所畫、所接觸的歷史有隔膜,對基本的歷史考證缺乏深刻的了解;其次在畫工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對于基本的人物構圖和造型動態缺乏深刻了解,所作的畫基本是走偏日本的漫畫風。從形似到神似,是一個轉變的過程,需要一年以上的磨礪。”對于當下大學美術畢業生做連環畫局限所在,海派連環畫中心主任劉軍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連環畫藝術的“福音”
1949年以來,連環畫創作從輝煌的鼎盛期、彷徨的式微期,逐步進入到不斷探索的復興期,上海作為中國連環畫的發祥之地和發展重鎮,2011年率先建起了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此舉可謂中國連環畫藝術的“福音”。該中心坐落于上海浦東張江文化產業園區,1200平方米的樓宇式“連環畫家村”,村里活躍著一大批上海乃至全國聞名的連環畫家。
中心成立之初,結合連環畫的表現優勢,將呈現中國道路的主旋律連環畫品牌定為中心原創圖書的重點方向,探索主旋律題材與連環畫藝術形式進行有機融合。如今,中心已策劃出版16種50余冊連環畫原創作品,探索了以國畫、油畫為封面,以連環畫為內頁的多畫聯動的創新模式,同時,連環畫的原作收藏、專業研究、原創出新、產業開發四大工程也已經全面啟動。
提及建立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的原因,劉軍介紹道:“目前,制約和影響中國連環畫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連環畫創作能力衰退,新人日益稀少,人才青黃不接。全國仍然在創作、能達到獨立出版連環畫水準的人大概就50個,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這些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盡管保持良好銷量,但是原創日益稀少。如何發掘上海本地文化優勢,形成上海連環畫創作實力,需要有更高平臺整合。”
目前,中心開創了以黨史專家為審核把關,以名家帶新人為作業方式,以紀念館、旅游地為策劃和銷售合作方的全新創作模式,連環畫家村已正式建立了奚文淵、桑麟康、陸小弟、姜榮根、錢定華等5個連環畫家工作室,全年開設4類16個場次800分鐘的培訓課程和講座,不但有針對美術從業人員的專業課程和研修課程,還有面向大眾的主題講座和入門課程。每年至少培訓年輕連環畫畫家40人,并向200余人提供公益性的連環畫教育培訓服務,對優秀青年畫家將擇優簽約入駐工作室。這一創新實踐,被業界公認為“彌補了美術教育與藝術實踐的溝壑”,為美術院校的專業教育拓展了新的實踐園地,迅速實現從學校到職業的轉軌,也為社會公眾的藝術普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互動空間。
對于海派連環畫中心的建立,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連環畫專業副主任,連環畫大師陸小弟絲毫不吝贊美之辭:“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的創建,不僅是連環畫畫師,同時也是‘大美術的一種延續。縱觀美術界頂尖人物,都是連環畫高手。連環畫很鍛煉人,繪畫性很強,包括人物造型、構圖能力、構思運用等。通過這樣一種中心的運作,一定可以培養出一大批‘大美術的頂尖人物,可謂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