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半年前,《新民周刊》就約請我寫一篇剖析法國、歐元區乃至整個西方目前深陷其中的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恰好這也是我們國家高層正密切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正準備著手撰寫時,一本注定將會引起巨大爭議的書問世了:《對“1973年1月3日法”的調查》,作者是名不見經傳的學者彼埃爾-伊夫·魯杰容。
很少有人了解,金融危機的原理,與石油危機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只是,石油本身就是投機的原料,而金融投機的原料卻需要人為制造,因為金融投機的原料是——債務。有了債務,金融投機才成為可能。法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基本上沒有什么國債。然而時至今日,每個法國人出生伊始就背負3萬歐元的債務,這是如何造成的?這正是魯杰容的書所意欲披露的。
大約在一年前,我已通過調查發現,法國國家債務的原因并非如主流媒體和主流學者所鼓吹的那樣,是“福利國家”體制導致“福利開支”過高,從而導致了國家負債。因為很簡單,法國目前欠下的1.8萬億歐元的債務中,超過1.3萬億的開支是法國為債務支付的利息。今天法國2013年政府預算中,支付債務利息的開支比國防開支還大!
那么債務開始時是否因為福利開支過大呢?就是在追究這一根源時,我就不斷聽到法國學者提及1973年1月3日通過的這項法律。
這項法律在法國學者、記者的筆下,又經常被稱為“蓬皮杜-羅斯柴爾德法”或“蓬皮杜-吉斯卡爾-羅斯柴爾德法”。當時曾擔任過羅斯柴爾德銀行總管的蓬皮杜已當選法國總統,他麾下主管財務的財長是后來在蓬皮杜病逝后也當選總統的吉斯卡爾·德斯坦。正是在吉斯卡爾和蓬皮杜的主持下,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先后通過了這項法律。這項法律的關鍵,在于從此剝奪了法國國家通過中央銀行印鈔票的權力。這項法律究竟是如何使法國從此背上巨額債務的呢?
根據魯杰容的研究,在制定這項法律之前,法國國家可以以幾乎等于零利率的方式向法國國家中央銀行借款。而1973年1月3日的法律則規定“禁止國家直接向中央銀行貸款”,國家“必須向私人銀行進行有息貸款”。為什么?據說是為了“限制國家無節制地借款”,因為“無節制地借款必然會造成通貨膨脹”。問題是,這項以“反通貨膨脹”為由的法律出臺之前的近20年間,法國的通貨膨脹率僅3.5%。而從這項法律伊始,法國國家的金融結構被改變了。過去,國家可以向法國中央銀行以不到1%的利率借款使用。而這項法律通過之后,就變成“法國中央銀行以1%的利率將錢借給私人銀行,而私人銀行再以4%的利率借錢給國家”。舉例而言,過去法國國家如向央行借款1億法郎的話,年利率為1%,到期后國家歸還央行1.01億法郎。而這項法律通過后,國家向私人銀行借款,到期后在歸還1億法郎本金時,必須加上400萬法郎利息。兩者相比較,國家多支出了300萬法郎,而這300萬法郎均將由納稅人來承擔的利息,就是法國今天巨額債務的根源。
眾所周知,國家每天都需要借錢來維持日常開支,因此國家每天都必須借款。1973年1月3日的法律便使在央行和國家之間扮演著中間人角色的私人銀行每天幾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賺到較高的利息收入。而法國國家則從這一年開始,走上了一條積累負債的死胡同!
此書今年2月份問世后,在法國民間引起很大震動,“1973年1月3日法”也突然間變得風行起來。當年這項法律通過時,沒有一家媒體報道、評論。今天對該法律的爭論已變得非常普遍。但令人蹊蹺的是,法國主流媒體卻不約而同地對這本書視而不見……其中的奧妙,就要細心領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