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康
筆者近日偶爾看到一張1987年的“上海市住宅建設基金獎券”,面額一元。獎項如下——特等獎二名: 各得二室戶住宅一套(或25000元);一等獎十名:各得一室戶住宅一套(或15000元);二等獎五十名:各得2000元(附彩電票一張);三等獎一百名:各得1000元(附冰箱票一張)——26年前的上海平均工資也就100元左右,萬元戶便是眾人羨慕的偶像。10臺彩電換一套二居室住房,放到現在簡直匪夷所思,可在那個特定的經濟時代是大家公認的等價物。這個等式保持了不短的時間。再看看當初的衣食住行:一套衣服不到100元、100斤大米才15元,除了一小部分私房,一般的公住房月租還不到10元,公交車的票價基本是5分、1角;那時候對GDP、CPI、PPI等也沒有多少講究。
當初的二居室到現在也至少值個100多萬,而當初的彩電到現在可能一文不值,頂多有個收藏紀念意義。通過近30 年的經濟發展來看,相對于當初的存量住房,現在的住房面積已增加了許多,價格卻一步步登天;而同樣是成倍增長的彩電、冰箱盡管款式、性能不斷升級換代,價格卻低得離譜,于是就有了產能過剩、關停并轉的許多故事。經濟學最基本的內涵就是物以稀為貴,以投資的眼光看這兩類商品的價格變化就不足為奇了。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及城市化進程等因素,作為不動產的房地產商品節節攀升;作為耐用消費品的彩電、冰箱數量多得不足為奇,掉價是唯一選擇。經濟結構的失衡讓這一現象愈演愈烈;而歷年快速增長的廣義貨幣(M2)則是高房價、高物價的第一推手。改革開放以來的GDP為9%-10%,而貨幣平均增長為31.5%,貨幣貶值的速度在20%以上,房價哪有不漲之理?
現在瘋狂的房叔、房嫂動不動擁有幾十套、幾百套房子,他們囤積的是大把大把的銀子。問題的關鍵是非金本位制下的貨幣發行缺少一根定海神針、一個穩定的錨,它們既非黃金和美元、也非石油和米價,只能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作者郵箱:wzk195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