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不久前,日本慶應大學教授小熊英二編撰的《平成史》出版。這部著作論述了1989年以來日本的政治、社會構造及社會意識的變化。他認為,在平成時代,1975年前后成立的“日本型工業社會”暴露出各種“功能缺陷”。盡管如此,日本社會對現狀認識、價值觀卻未能相應轉變,反而利用補助金等各種補救措施來拖延問題的解決。
在“國際環境與民族主義”部分中,小熊把冷戰時期的日本民族主義分為三種類型:親美保守民族主義、革新民族主義、反美保守民族主義。他認為,前兩種是建立在冷戰前提下的意識形態,已經無法適應目前的國際環境變化,失去存在的基礎。至于第三種“反美保守民族主義”,因為美國因素,同時也因為日本通過非軍事手段即經濟增長恢復了大國地位,因此在政治和大眾層面這種民族主義也已銷聲匿跡。
小熊英二指出,進入本世紀后,日本出現了一種不同于前兩者的新型民族主義。他把這種民族主義定義為“贊美戰前型民粹主義”。其特點是拒絕反省戰前外交,譴責中國、韓國,專注于歷史認識、領土等問題。
他把這種“贊美戰前型民粹主義”的背景,歸結于日本國內秩序流動化造成的家庭、雇傭制度、地域共同體的動搖。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企業為削減成本,解雇社員,大量招聘臨時工、派遣職員、合同工。據統計,1998年2月至2007年3月,日本非正式雇傭人數從1173萬人增至1726萬人,而正式雇傭員工則從3794萬人降至3393萬人。
上述變化的背景,是日本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型。據統計,1994年日本服務業就業人口超過制造業就業人口。在這種轉型過程中,因為自動化或企業向海外轉移,大量正式雇傭人員被非正式雇傭者代替,年輕人很難找到新的工作。
歐美國家在向后工業化社會轉型時,非正式雇傭多為外國移民或少數族裔填充,而本國勞動者則被安排到職業訓練所培訓。但是,日本在向后工業化社會轉型時,社會缺乏這種安排,同時也沒有歐美社會那樣龐大的移民人群,因此非正式雇傭多為年輕人、婦女。90年代后,日本社會McJob(麥當勞式工作)大量增加,這些工作大多由年輕人承擔。McJob的特點是低工資、低技能、長時間過度疲勞的勞動。
1990年中期日本向后工業化社會轉型時,“70后”的日本年輕一代大量進入非正式雇傭行列。后工業化社會中工作形態的變化,導致失業、非正式雇傭大量增加,其中尤以年輕人為甚。這造成收入、雇傭的不穩定,進而造成整個社會晚婚晚育,造成青年期延長化。大量成年男女因收入太低無法獨立,必須與父母同住,以節約住房費用。
這些人恰好是戰后第三代。他們沒有戰爭體驗,因此對戰爭問題關心淡薄。同時,他們認為造成自己不幸境遇的根源是中國、韓國等鄰國。小熊英二指出,日本“70后”在“革新-保守”論爭中,常常傾向守舊派。此外“70后”中還有部分人對保守民粹主義傾心有加。
小熊英二分析,1960年代日本的民族主義,主要是針對美國。這是因為存在敗于美國的戰爭記憶,以及尚未達到與美國同等程度富裕而產生的劣等感。但是在后工業化時代,日本民族主義的對象,則指向導致日本經濟實力下降的根源,或被認為是“威脅”日本經濟的勢力。他指出,在1980年代,美國也曾認為后來居上的日本威脅了美國,于是才有“敲打日本”的行動。而1990年代后西歐、美國出現排斥移民或伊斯蘭教的動向,也屬于這種問題。在小熊英二看來,與上述美國、歐洲同樣,上述日本民族主義把中國、韓國當作威脅本國經濟地位、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