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1992年10月,上海昆劇團受到臺灣新象文化基金會的邀請,作為海峽兩岸戲曲交流的第一支隊伍,開啟了那一年的破冰之旅。20年后,昆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已從團長的任上退休,卻依然活躍在舞臺上,展示其獨一無二的大官生藝術,也得以全程見證每一次上昆的臺灣之行。
獨家藝見:第一次赴臺之旅的經過是怎樣的?在臺灣的影響如何?
蔡正仁:第一次赴臺,我們乘坐飛機從上海到深圳,從深圳到香港,再從香港轉機到臺灣,歷時將近一天。那次的破冰之旅盡管行程曲折、手續繁復,但卻非常成功,在臺灣當地造成了一片轟動,興起了一陣昆曲熱。
獨家藝見:觀眾對第一次赴臺的昆曲演出有何評價?
蔡正仁:臺灣觀眾紛紛驚訝于上海昆劇團所表現出來的昆曲的典雅精致及其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歷史血脈。很多觀眾都說:“大家都講‘文革摧殘文化,把許多經典的文化藝術破壞得很厲害,但居然在‘文革之后還能保留這么好的劇團,讓我們欣賞到這么美的昆曲!沒想到會這么精彩!”這比起在報紙上不停做宣傳、喊上一千句一萬句口號要強得多,劇團的演員好、戲的質量高、用事實說話才是告訴臺灣觀眾昆曲藝術之美最有力的證據!
獨家藝見:赴臺的昆曲演出對于昆曲在臺灣的發展有何影響?海峽兩岸在昆曲的發展上有什么合作嗎?
蔡正仁:上海昆劇團帶給臺灣的不僅僅是那一陣昆曲風。臺灣愛好昆曲藝術的人從赴臺前的極少數,到了赴臺之后發展成的一種普遍愛好。相當規模的昆曲業余團體和民間組織也自此后紛紛辦起。臺灣在這20年來年年都邀請上海昆劇團的演員去臺灣的國光劇團和其他業余劇團教授昆曲。這些都是基于海峽兩岸對于昆曲藝術的一種共識,也是對于昆曲藝術發展的一種追求。我可以自豪地說,如今,臺灣觀眾對于我們大陸的演員已經非常熟悉了。臺灣昆曲專業演員的水平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20年前的和如今的臺灣昆曲藝術可以說是一個地,一個天。這20年來,上海昆劇團對臺灣昆曲藝術的發展可以說是有相當大的功勞。
獨家藝見:那么在這20年的赴臺演出過程中,您對于臺灣觀眾有什么體會?您認為臺灣觀眾和大陸觀眾有什么不同之處?
蔡正仁:一直說“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臺灣。”因為臺灣觀眾的欣賞能力很高,觀演素質也很高。演出劇場從不會有打電話、睡覺、隨意走動的情況。演員們在演出時能明顯感受到觀眾們用心在看,以及觀眾們對演員表演的呼應。這正是源于臺灣觀眾所具有的文化底蘊,以及對昆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大陸觀眾受到左的思想較深。上海觀眾所欣賞的演出趨于大眾化的表演形式,而對昆曲一類稍微需要些文化底蘊來欣賞的演出形式則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有時候因為觀眾聽不懂,或是因為昆曲的節奏較慢,昆曲往往會被誤解。但最近10年來大陸觀眾的昆曲欣賞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是因為昆曲在大陸的普及,但更大的原因則是大陸文化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因為昆曲中有古文的唱詞,相對來說大學生們能更容易看懂昆劇,欣賞昆劇所表達的內容與文化意義。如今昆曲已不再像通常所以為的,一般只有中老年人才會去欣賞,昆曲觀眾的年輕化趨勢已非常明顯。昆曲劇場中將近一半以上的觀眾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看得出來,年輕一代對藝術的追求不斷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