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煒
前些時候看到網上說,哈佛書店貼出一張告示:Find it here. Buy it here. Keep us here. 在這兒找到的,就在這兒買,讓我們在這兒生存下去。這些年常去哈佛書店。我想了一下,在這兒找到的書,我從來都是在這兒買的。我很難想象,這家已經存在了八十年的書店,會有一天不在了。
如果開車去哈佛廣場,沿著麻省大道走,當哈佛校園出現在右手邊的時候,哈佛書店就在你左邊,正對著哈佛大學古老的校門之一。這家書店用哈佛的名義,但其實跟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出版社,或者哈佛 “庫普”都沒有從屬關系。哈佛大學出版社曾經有個門市部,新書都有很好的折扣,可惜幾年前關閉了。“庫普”則是19世紀建立的合作社(The Harvard Cooperative Society),20世紀初麻省理工加盟進來,遂成為哈佛麻省理工合作社,后來被大型連鎖書店巴恩諾伯收購,現在重點經營哈佛旅游紀念品。“庫普”的性質有點像是專賣店,雖然也賣書,但顧客多半是來買印有哈佛校徽的各種紀念品,從文具到擺設,從玩具到衣服,品種豐富,地盤很大,是來哈佛旅游的人必去之地。
哈佛書店則是一家私營獨立書店。書店自己每年都印一些精美的書簽,上面標明本店創始日期,那是1932年。這大概是書店引以為榮的。哈佛附近的獨立書店,開了又關,此起彼伏,能有這樣久遠歷史、而又不曾被連鎖書店吞并的,的確獨此一家。僅我在哈佛廣場逛書店的這若干年里,就看到專賣善本書的“瘸腿鴨”書店不幸倒閉,也曾在到來之前就聽聞著名的“華茲華斯”舊書店關門,幸而繼之而起有了“烏鴉”書店,是個半地下室里專賣舊書的店鋪。哈佛書店有地上地下兩層店面,兼營新書、舊書和折扣書,與哈佛附近乃至波士頓地區的其他獨立書店相比,算得上是大家伙了。
哈佛書店的地上一層,賣的都是新書。有時候,書店舉行作者新書發布會,看看書店網站上的介紹,會知道最近來過這里的,有帕穆克、村上春樹、拉什迪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也有當紅的理論家和批評家。書店日歷上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有活動。這讓我想起過去在紐約讀書的時候,經常去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迷宮書店。正是在那個書店小小的空間里,我得以見到許多慕名已久的作家和學者,在比講臺近得多的距離里,看見他們并未蒼老的眼睛,聆聽他們熱情或是平淡的聲音。其實我去哈佛書店,已經很少參加這些讀書活動。但我想,對于哈佛的學生,哈佛書店大概也如迷宮書店那樣,是把宇宙拉近一點的地方。
我去哈佛書店,多半是直接去樓下一層。這個被稱為cellar的地下空間其實頗大,分作兩個區域,一半賣舊書,另一半賣的是折扣新書。在這個地窖里逛一會兒,總會有些收獲。在書架上,在角落里,總有些自己一直在找卻從沒遇到的書。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里經常有英國版新書,往往只賣五六美元,比起美國版的書還要便宜,而且裝幀設計風格更為大氣,讓人喜歡。有一段時間,我專挑英版書,有時盡管已有了美國版,還要再特意買一本英國版。比如英國出的一套科幻杰作叢書,重印英美科幻黃金時代的一大批重要作品。我幾乎是每次見到,必然買來,也不管是否已經有美國版。
在哈佛書店的地窖里,我相信自己是屬于這里的。或者說,我去亞馬遜或者其他網站買書,是絕不會有歸屬感的。在哈佛書店的地窖里,我會禁不住想起自己從前寫過的一篇小說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人知道,在深不可測的地下,有著世界上最齊全的一個秘密圖書館,有一個曾經是叱咤天下的英雄人物在那里徹夜不眠地讀書。
那個英雄是吸血伯爵德古拉。他也許早已經離開了這個傳奇落幕的世界,也許一直都存在于我們之間。我在哈佛書店撿起一本老舊而仍然呼吸著的《德古拉》,我知道只有在這里才能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