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奇
故鄉不再遙遠亦不再朦朧,由遠方漸漸流入眼眸,愈來愈清晰可辨,遠山輪廓影影綽綽,山尖籠罩著薄霧,隨天色漸亮而染成一片淺白,使這一名不見經傳的小山盤伏于一個美妙的意境中,形成一道風景,煞是好看,這就是我久別的故鄉。
故鄉距市區六公里處,坐落于吉長公路南側。故鄉唯一的古跡名曰“完顏婁室墓”。據史料記載,金代戰將完顏婁室曾征戰于此,立下赫赫功績,死后葬于山中,修建墓室,故得其名曰“石碑嶺”。
完顏婁室(1077-1130)字斡里衍,祖上居今黑龍江哈爾濱東南阿什河之源,屬于完顏部人。完顏婁室這個人少有大志,器識深遠。一生忠心事金穆宗、金康宗兩位金帝。21歲時代父任七水部長,隨太祖完顏阿骨打興兵討伐大遼,在寧江州之役,首戰告捷,功勛卓著。后又奉命招諭系遼籍的熟女真,與斡魯古合軍在咸州(今遼寧開原)之役大敗遼兵。在攻打達魯古城時,完顏婁室與銀術可縱兵沖對方中堅,九次陷陣皆力戰而出。對遼北方重鎮黃龍府,完顏婁室于金收國元年(1115年)九月,用火攻攻破黃龍府,被金帝授萬戶,駐守黃龍府。天輔六年(1122年),跟從都統完顏杲破遼國中京,襲擊天祚帝于鴛鴦濼,直追至白水濼,又與閣母破遼西京。西夏國出兵3萬支援遼國,擊敗金前軍,當時剛剛是暑雨季節,都統斡魯與諸將研究策略,諸將皆日彼眾我寡,欲休養士馬待援。完顏婁室力排眾議,請率精騎1000與辭不失、拔離速二將偕往,伺機與戰。至邪俞水,登高望夏師不整,乃遣使他報斡魯,請速進軍,完顏婁室奮勇擊之,大軍繼至,西夏軍大潰,死數千人。因生獲天祚帝有功,金太宗賜其鐵券,惟死罪乃笞之,余罪不問。天會七年,相繼攻破延安府、晉寧軍(今延安、佳縣)等地。天會八年,率軍攻破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后從右副元帥完顏宗輔參加富平之戰,帶疾督師力戰,擊潰張浚所統五路宋軍。天會九年十二月(1131年),完顏婁室病卒于軍中。天會十三年,贈泰寧軍節度使兼侍中,加太子太師。皇統初追封莘王,后以正隆例改贈金源郡王,配享太宗廟廷,謚壯義。完顏婁室墓室居南山坡中,可鳥瞰遠方群山峻嶺。墓前三米處,用石雕巨龜,龜紋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就這獨具匠心、鬼斧神工的雕刻藝術手法來看,當時的能工巧匠們定是經過無數次的精雕細琢和不斷總結磨練凝聚而成的勞動成果,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石龜昂首西南,紋絡考究,龜背中央裂開一道縫,傳說這只石龜雕成之后,采天地靈氣,受日月精華,已然成精害人,后被上天懲罰,譴雷神在其背部擊開一道裂痕,鎮住了邪氣,方安安穩穩地伏于山中,任風吹雨淋,日曬雷擊,終日默默馱碑于此。銘碑高約三米,記載了完顏婁室的生平以及他驍勇善戰和不朽的功勛,頗具考古價值。冢高兩米,寬三米有余,整個墓室以冢為中心各延伸廿余米,遠觀頗為輝煌。抗日戰爭時期,據老人們講,墓室很多殉葬的珍奇異寶被日本侵略者洗劫一空,只剩下了空穴,石碑是搬不走的歷史見證物,殘留下來的石碑等歷史文物未被銷毀,為后人了解金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建國以后黨和政府高度尊重歷史,保護歷史文獻,曾多次修建完顏婁室墓,并請名家重新撰寫了碑文,遂雕石人、石馬、石羊等精美石雕藝術品佇立正墓兩側,使昔日殘缺不全的墓室恢復了歷史風貌。
墓室四面環山,千巖萬壑,蒼松翠柏,山麓下芳草茂盛,野花錯落的綠地,形成天然的彩色王國。群山腳下堆積著那曾牽動我童年回憶的小鎮和村莊。臨高峰,放眼眺去,市區風景一覽無疑,當太陽照耀都市風景,尤其是夕照染遍那無數直插云霄的玉宇高閣,構成一幅瑰偉奇譎的畫卷,更是令人流連忘返。此際山風襲耳,松濤陣陣,真有種心曠神怡、如醉如癡、盡遁離俗的感覺,身在其境,人在其中,陶然忘我。遙想童年初登山,觀石碑,聽松濤,雖有此刻景色大致,但心境迥然,不可同日而語,真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一別故鄉多年,人雖居于繁華都市,但鄉情卻日益濃重,時常魂牽夢系地繞著我,終究耐不住這份牽掛,重返故鄉,飽覽一下大自然的風采,聆聽熟悉的鄉音,雖青山依舊,小鎮依舊,鄉情依舊,對我來說,青山也罷,小鎮也罷,鄉情也罷,無非是了卻我對故鄉的懷念罷了。
(責任編輯 周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