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現在家鄉比肩林立的小洋樓,替換了幢幢古老的竹樓。只有陪著我們長大的芒果樹、菠蘿蜜,才能讓人依稀記得云南邊地少數民族自然村寨的風情。
盡管竹樓的倩影成了舊照片中的景物,關于竹樓的點滴往事卻仍清晰如昨,不時地進入我的夢里,醒來滿心是揮不走的回味與惆悵。
那時正逢解散農村合作社,父母做了點小生意,家境好起來,我們蓋起了全寨最大最漂亮的竹樓。九口之家告別了潮濕、低矮的土籬笆房,住上了整潔、方便、別具傣族民居特色的桿欄式竹樓。
為了建竹樓,父母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先請來親友一起爬山涉水到大山里割茅草,之后到山上的竹林里砍來竹子。父母每天編一些曬干的茅草,有時要編上好幾百片。竹子要劈成竹片,竹條要泡好防蟲蛀,再買來房柱、房梁,在春節前選好吉日、起梁子、放鞭炮、搭蓋竹樓。在親友及四鄰的努力下,一天就可以建好。
我和小伙伴提前替母親邀請全寨人來上新房,每家的大人都來慶賀。那時不興送禮金,看自家的境況送雞、米、酒、粉絲之類的食物,然后按照傳統的烹飪方法,做夠足量的菜肴準備宴客。上新房以前,奶奶、外婆首先舉行簡樸、隆重的上新房儀式。在新竹樓里的竹桌上,擺上雞、酒和碗筷,祭祀祖先,祈請先人護佑子孫平安健康、富庶興旺。點燃喜慶的爆竹之后,一家人把家里簡單的桌椅之類搬入新竹樓。然后安排好宴席讓大家高高興興地、熱熱鬧鬧地吃上一天。
我家的竹樓上下層都用(寨里多數人家只用上層),樓上供人住,樓下作伙房、貯存糧食和雜物之用,這樣樓上就寬敞多了。門不用特意上鎖,左鄰右舍,樓上樓下自由來往,不用防備。
竹樓后是母親飼養雞、鴨等的圈舍。奶奶在樓后的空地上,插上竹籬笆圍了一個大園子種上茄子、辣椒、空心菜等等,我就做奶奶的小幫手,在園里澆水,施肥,除草。
還有鄰家的鳳尾竹林,秋天落葉滿地,美不勝收,只有等到積厚一層才舍得清掃干凈。還有父親養魚的大水塘,清澈的水里魚兒擺著尾巴歡快地游來游去,賞心悅目。我在樓前種上月季、指甲花、檳榔樹、芒果樹,花開芬芳、果實飄香。竹樓、竹林、花枝、果實,構成一幅邊地原生態的美麗畫卷。
每天晚飯后,我們幾兄妹都會圍坐在一起,或是做作業,或是在收音機前津津有味地聽廣播節目,甚至忘記了蚊蟲的叮咬。那時父親的收音機,是家里唯一的家電,我的童年時光,就這樣在聽小說連續廣播的時光里漸漸走遠了。
張貼著一張張學校里漢語老師發給我們的獎狀的竹墻,是竹樓里最顯眼的地方。哥哥、姐姐帶回來的書報,父親給我買來的小人書和筆墨,都是我學習漢字的“課外老師”。
如今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漸漸淹沒了濃郁的民族風韻,人們困在鋼筋水泥樓里,疏離了大自然,也多少丟失了以往的無拘無束的融洽。
無論怎樣物換星移,曾經的竹樓時光和竹樓往事,將是我一生的珍藏。
(責任編輯 張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