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來,實現和諧社會是人們的美好追求與向往。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并將其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儒家的和諧思想,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和諧社會關系、和諧人生理想關系等問題的論述中,借鑒其精華并做出適應時代精神的發揮,將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儒家;和諧思想;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和諧是天底下最珍貴的價值,是人世間最美的狀態,也是人類幾千年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不斷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進入21世紀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將其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其中,儒家的“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它是幾千年中國社會發展的思想動力,也是我們今天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的思想源泉。當前,我們深入探究儒家和諧社會思想淵流,繼承儒家和諧思想精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天人合一”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天人合一”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一思想的宗旨就是要求人與自然保持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孔子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大”即是自然界,而四時運行,萬物生長,則是天的基本功能所在。“生”則肯定了自然的生命意義,人與天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人應當像天一樣對待生命萬物,就是自然界有四時更替的規律。他還提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想,主張“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辦事,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萬物一齊生長發育,可以“與天地參”,與萬物和諧相處、相得益彰,而不加害于自然。孟子提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聲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明確主張蓄水養魚,反對“竭澤而漁”。宋明理學在總結前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進而發展出一套精致、全面的宇宙哲學和人生哲學體系。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了人的生命與萬物的生命是統一的,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天地萬物和諧交融。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將天地萬物視為統一的生命系統,把尊重自然,愛護萬物看作是人的崇高道德。尤其是宋明儒家都有一種普遍的生命關懷、宇宙關懷的思想。儒家的和諧是“天人合一”的和諧,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當前我國進行著最空前規模的經濟建設,正以最快的速度消耗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資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嚴重障礙。人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的和諧發展是以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為前提和基礎的,而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類全面地建構自身、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資源的浪費、海洋的毒化、環境的污染、人欲的暴漲、生態平衡的破壞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那么,如何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儒家的“天人和諧”思想提供了一定的解決思路。就目前來說,最主要的就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避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二、“修身養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自身的和諧
儒家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生死和富貴不是人力可以追求到的,也不應成為追求的目標,而是應“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就是要追求學問的增長和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孟子說:做人應該“存其心,養其性”。何謂修身?儒家講修身,指的是道德和自律。道德的自律并非與生俱來,而有賴于后天的修養,儒家道德以“仁、義、禮、智、信”為中心內容。孔子一貫主張以“義”為原則,而非以“利”為原則,即主張以“義”制“利”,看到物質利益,首先考慮是否合乎道義,符合道義的才取。在儒家看來,群體的和諧,來自每一個個體自身的和諧。通過道德的修煉,實現道德自律,面對物欲橫流的世情,堅守道德底線,這樣人與人之間擺脫狹隘的功利化傾向,實現人際和諧便有了基礎。而心性境界的提高同樣有利于身體的成長,是所謂“德潤身”、“德者壽”。在儒家看來,德是人天生就有的,一個普通人不斷成長為一個圣人的過程,就是德之不斷琢磨、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身養性的過程。《大學》中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修身”就是這個道理。
人作為組成社會的個體,其自身身心的內外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有了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成了必然。孔子提倡“內省”、“修己”,加強修養,達到理想精神境界。孟子提出“飽食暖衣,逸居而不教,則近于禽獸”,認為精神生活比起物質生活來更有價值,向往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人格。那么就不會在物欲之海中隨波逐流,就能保持內心的淡泊寧靜,身正氣和。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利益格局發生較大的變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會不公現象有待解決,貪污腐敗現象還未完全消除,社會心態領域的失衡、浮躁、混沌、無序等消極現象有所加劇,這勢必影響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理性判斷,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甚至誘發一些偏激行為,成為社會穩定的隱患,影響和諧社會建設。一個社會要想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每個人都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培養高尚人格。以“修身”為道德準則的儒家身心和諧思想對現代人擺脫物欲困擾,確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和諧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價值參考。因此,重視和解決社會心態問題,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和諧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對于激發社會創造活力、保持經濟社會健康良性的運行秩序、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中庸之道”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另一個重要概念。“中庸”一詞出自《論語·雍也》。原句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在這里,孔子把“中庸”理解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標準。后由其再傳弟子子思加以發揮,并著《中庸》,形成完備的思想體系。按照朱熹的解釋,“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頤則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庸”思想的核心是“過猶不及”,實質上屬于質量互變規律中“度”的規定性。中庸之道遠不是一個機械靜止的概念,而是一個時刻變化發展著的動態概念,即“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世界是一個矛盾體,存在著事物矛盾著的兩端,所以“中庸”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有了中庸思想,萬事萬物的各個方面,小到個人的衣食住行,大到人、自然、社會三者間各種紛繁復雜的關系,任何一端若不能保持平衡,必生事端,破壞和諧。在實踐方面,“中庸”作為人們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正是基于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用最適當的行為即所謂的“無過無不及”去得到最佳的效果。
中庸是儒家思想對人和宇宙的根本看法,是對自我和宇宙的超越。孔子的中庸思想方法在思考、觀察、處理、解決各種矛盾沖突中,具有較廣的實用性和較強的適時性。“中庸”是社會和諧發展的行為準則,我們現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時時處處都離不開“中庸”思想的指導,搞建設必須有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而穩定社會的保證必須是各種矛盾以和諧的狀態存在,堅持各方面的和諧發展。首先,以“適度”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社會。不能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忽視個人利益;或者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處理問題時要視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國家在危難中則應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如果在和平時代則應為每個人謀利益。其次,以“反求諸身”、“己欲達而達人”及“和而不同”的思想,筑造人際和諧的社會。與人產生矛盾時盡量找到適度的解決辦法,使自己和他人在和諧、協調中共同發展,多寬厚待人和助人為樂,“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只有處理好人與人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才能獲得真正的權益。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承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個人只有在盡義務和做貢獻的同時,才能確保享有權利的機會。再次,以“正身”、“正名”建造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社會公正、和諧在于人們和睦相處,坦誠相待,人的行為合乎正道。而從政者的品行中正、不偏不倚尤為重要。最后,以“中正”不偏不倚的思想,構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相結合的社會。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是治理好國家的基礎,治理國家不能偏于法治或德治其中一方面。總之,時時、事事、處處盡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在變化中掌握好“度”。人際關系上的適度,是人與社會和諧的根本。
儒家和諧思想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寶庫,對我們民族的生存、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塑造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品格,同時具有普遍價值,為建構和平、公正、自由的理想世界,提供啟迪和參考。我們正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時期,對儒家的和諧思想,加以新的詮釋和發掘,將儒學研究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服務于社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深遠的現實意義。讓我們為在我國創建一個真正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斗。
作者簡介:曾磊(1985-),男,河南信陽人,信陽師范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