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夏
【摘 要】本文首先對農村金融進行了準確的定義,認為它是信用關系制度化的產物,與其他經濟、金融系統具有平等交換關系的系統。其次指出了當代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包括生產方式,資金和供給不足等。最后提出了建議和措施,需要資金的支持,金融機構的推行和政府的監管等。
【關鍵詞】農村金融;土地金融機構;農業生產
一、農村金融的界定
對農村金融準確定義是研究和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前提條件。研究發現,雖然農村金融在我國歷史悠久,但“農村金融”作為一個概念被廣泛運用,卻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事。并且,長期以來,在“金融,即貨幣資金的融通”的主流金融觀基礎上,“農村金融”的內涵似乎只要給“金融”這個詞冠以“農村”的符號就能自然地被定義出來。事實上,我國既有“農村金融”概念就是這樣生成的,即“農村金融就是農村的金融”,這種看似簡單明了,實際卻是望文生義、同義反復的定義,掩蓋了農村金融的自身特性,使之失去了作為獨立范疇存在的邏輯基礎。首先,是“農村”的指向不明。是指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還是存在于農村地理空間的?是從屬于農村經濟主體的,還是冠以“農”字招牌的?等等這些,其內涵含糊不清。其次,是對“金融”的理解過于形式化。傳統主流金融觀——“金融,即貨幣資金的融通”,是僅僅概括了金融活動的外表,卻將其本質隱藏起來的形式化定義。它沒有深刻地認識到,金融的實質其實并不是資金的借貸,而是財產的借貸或財產的跨時交易活動,金融就是信用轉讓的金融本質屬性。因此,作者將農村金融定義為信用關系制度化的產物。它是不同的產權主體,基于信息、信任、信譽和制度約束基礎上,通過信用工具,將分散的資金集中有償使用,以實現“規模經濟”的信用交易活動,以及組織這些活動的制度安排所構成的經濟系統及其運動形式的總稱,與其他經濟、金融系統具有平等交換關系的系統。
二、我國農村金融的問題
金融進入農村領域,本身就存在著一塊短板,因為農業的生產方式決定著它是分散而低效的。這樣基于標準化、模塊化的銀行概念和農村實際的生產狀況如何契合點,是否能夠適應農村金融這塊水土還得另說。此外,農村的資金缺乏是比較嚴重的。長期以來,中國存在著‘三農就是三農、金融就是金融的問題,農業沒有形成規模經濟,農產品產銷問題一直存在,這些不是單個金融部門能解決的。金融只能對資源配置起到一個引導和發現價值的作用。因此發展農村金融不能只從微觀角度來考慮,也需要通過宏觀制度來考慮。另外長期以來,農村金融的供給小于需求,農村資金逆流城市。由于農村金融市場與城市金融市場分割,不但城市資金不能有效地流入農村,實現工業反哺農業,農村資金卻反而流向城市,造成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福利改善的嚴重滯后。而且,傳統金融機構一般以農村經濟實體為服務對象,導致對龍頭企業的信貸供應存在過度競爭現象,而對農民家庭的信貸供應嚴重不足。因此中國農村改革,是在沒有觸動整體經濟和金融體制背景下自發進行的。雖然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從未停止,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偏好的強烈驅使,農村金融改革始終沒有能擺脫計劃經濟時期,工業和城市傾斜發展戰略下,農村金融外生于農村經濟的情況。改革的目標只是暫緩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經濟矛盾的被動局面。從而致使研究和認識“農村金融”,最終沒有能跳出計劃經濟和城鄉“二元”金融背景。
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建議和措施
農村金融發展的目的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金融發展就是要通過減少農業生產者的借貸成本,提供其足夠的資金,改善其生產和生活條件,分散存在于生產和經營等過程中的市場風險,增進農村經濟活動的可預見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目前合作經營性土地金融機構居多,它也比較適合我國農村土地絕大多數由集體所有和農民經營的實際。考慮土地金融的性質、各國土地金融業務的趨勢經驗和我國長遠發展的需要,我國應該籌建合作性土地金融機構、專業性土地金融機構和政策性土地金融機構。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宏觀調控下,三者相互合作、競爭和互補, 形成完善的土地金融機構體系。
政府是為農村金融提供服務的保障。首先是政府和有關金融部門應該對農村土地金融機構直接提供大量貼息貸款。其次是積極引導農戶參與和組織農村土地金融信用合作社,保證土地金融信用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再有是實施損失補償、救濟金和特殊準備金等優惠政策,發行土地債券,籌集信貸資金, 扶持土地金融事業。最后是在法律和有關制度安排上加大創新力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參 考 文 獻
[1]包屹紅.農村土地流轉的金融服務探索[J].農村經濟與管理.
2011(5)
[2]趙梅香.略論農村金融體系的現實缺陷[J].財稅金融.2013
[3]肖艷霞.農村土地金融制度創新及政策建議[J].問題探討.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