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霞
【摘 要】闡述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步驟和會計處理方法,表明了其提供的會計信息更能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能夠提供更多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關鍵詞】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所得稅會計;核算程序
2006年2月,財政部下發了《企業會計準則——所得稅》。新所得稅準則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要求對所得稅采用全新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核算。
一、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會計核算的基本步驟
(1)確定各項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通常情況下,資產在取得時其入賬價值與計稅基礎是相同的,后續計量過程中,因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與稅法規定不同,可能使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產生差異。(2)比較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分析、計算期末暫時性差異的金額。當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一致時,便會產生暫時性差異。其中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的差額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的差額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3)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用已計算出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期末余額乘以當期或預期收回該資產或清償該負債期間的適用稅率計算確定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末余額;用已計算出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期末余額乘以當期或預期收回該資產或清償期間的適用稅率計算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期末余額。(4)計算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本期發生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的本期發生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的期末余額一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的期初余額。(5)計算所得稅費用。所得稅費用為期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發生額一遞延所得稅資產本期發生額”。由此可見,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本期所得稅費用應包括當期所得稅費用以及遞延所得稅費用。
二、所得稅業務的會計處理
(1)應交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根據計算的當期應交所得稅,應借記“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費用”,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與會計處理。一是除新準則明確限制不得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以外,企業應當確認所有應納稅暫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并計入所得稅費用。借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二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相關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應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并沖減資本公積。借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3)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與會計處理。一是企業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并沖減所得稅費用。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貸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二是對于按稅法規定允許用以后年度所得彌補的可抵扣虧損以及可結轉以后年度的稅款抵減,應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以未來期間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該部分虧損或稅款抵減額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貸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三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中,相關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并計入資本公積。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四是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認為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這可理解為遞延所得稅資產發生減值。借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之后,如果預計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將減記的金額予以恢復。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貸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
參 考 文 獻
[1]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人民出版社,2007(4)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會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