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言考
【摘 要】隨著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由利潤最大化轉變為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反映企業經營及其結果的會計,其基本理念也由利潤表理念轉換為資產負債表理念,這一轉變更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計稅基礎;資產負債表觀
在我國正式頒布38項具體準則中,第18號準則——《所得稅》會計準則尤為引人注目。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由于該準則制定時所遵循的基本理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由原來的利潤表觀轉變為資產負債表觀。
一、所得稅會計的涵義及成因
所謂所得稅會計,通俗地說,就是研究如何對按照會計制度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或虧損)與按照稅法計算的應稅所得(或虧損)之間的差異進行會計處理的理論和方法。所得稅會計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之間存在差異所致。會計收益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核算的總收益或總虧損,一般就是財務報告中的稅前利潤總額;而應稅收益是指按照稅法和相關法律的規定計算出來的一定時期的應稅所得。會計收益是依據會計準則的規定核算得出的,而應稅收益是根據國家稅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計算確定的,由于會計準則與稅法規定相對獨立,二者規范的對象不同,體現的要求也不同,往往存在差異,所以分別依據其計算的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差異的存在,所以產生了對二者之間的差異進行處理的所得稅會計。
二、新準則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變化
(1)計稅基礎方面。舊準則以損益表為重心,計稅差異源于會計準則和稅法規定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與計量在口徑上以及時間上的不一致,將其差異區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來計稅,在確定計稅基礎源于利潤表項目體現了損益表觀。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以資產負債表為重心,計稅差異源于會計準則和稅法確認的資產或負債的余額不一致,新準則引入了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引入了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根據暫時性差異來計稅。計稅基礎源于資產負債表項目,體現了準則制定時以資產負債表為出發點,把資產、負債的確定作為首要規范的內容,遵循了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2)會計處理方法方面。損益表債務法在核算時,首先按稅前會計利潤計算當期所得稅費用;然后根據應納稅所得額確定應交所得稅;最后根據所得稅費用與當期應納稅款之差,倒扎出本期遞延稅款。在核算時以首先確認利潤表中的所得稅項目為重,遞延稅款僅僅成了平衡報表的一個數據,既不代表一項負債也不代表一項資產,體現了利潤表觀的基本理念。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按照根據稅法調整后的會計利潤計算應交所得稅;然后根據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確定的暫時性差異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最后倒扎出所得稅費用。這種會計處理方式認為,只要資產和負債的會計核算符合真實公允原則,所得稅費用信息自然真實可靠。在核算時以首先確認資產、負債為重,是遵循資產負債表觀的具體體現。(3)對收益的理解方面。資產負債表觀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觀點,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包含在收益中,產生了新的盈利模式,即收益=已實現的收益+未實現收益。而利潤表觀下的收益只包括已實現的收益。在利潤表債務法下,所得稅費用是根據會計利潤與適用稅率相乘直接計算得出的,而本期會計利潤是已實現了的利潤,凈利潤的計算只包括了已實現的利潤,是利潤表觀的體現。而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是指按照所得稅準則規定應當予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金額,收益的計算包括了遞延到以后期間的未實現收益,符合了資產負債表觀的全面收益觀。(4)“遞延稅款”賬戶內涵方面。在利潤表債務法下,所得稅費用的會計處理從時間性差異出發,將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視作對本期所得稅費用的調整,確認為不符合資產和負債定義的“遞延稅款”借項和貸項。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其站在未來現金流量凈增加額的角度,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這兩個賬務符合資產和負債的定義,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資產和負債未來能為企業帶來的實際的現金流量。(5)在計提減值準備及信息披露方面。新所得稅準則規定,對于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要求在每一個資產負債表日進行價值復核。如果企業未來期間不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稅利潤可供抵扣,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計提減值準備,而原有的利潤表債務法無此規定。
參 考 文 獻
[1]馮淑萍.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的基本態度與所面臨的問題[J].會計研究.2004(1)
[2]閔清.新會計準則下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J].企業導報.2010(4):133
[3]方志爽.新所得稅準則會計處理探討[J].財會通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