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軍偉 榮宏慶
【摘 要】產品結構往往決定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今天的產品結構就是明天的市場。裝備制造企業要經營得好,需要顧及的方方面面很多。產品線的規劃是否合理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息息相關。很多企業由于在進行產品規劃時產品結構規劃不科學,定位不準,甚至是出現錯位,導致產品的銷售出現問題,喪失市場競爭力,最終被市場無情地淘汰。如何加快促進裝備制造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并向裝備制造業的前市場挺進,是我們要研究思考的。
【關鍵詞】裝備制造;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加快促進沈陽裝備制造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是全面提升沈陽裝備制造業水平的必然選擇。把握產品結構與市場競爭力的關系,明確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和重點,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產品結構優化升級舉措,對增強沈陽裝備制造整體實力,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產品結構與市場競爭力
產品結構往往決定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今天的產品結構就是明天的市場。裝備制造企業要經營得好,需要顧及的方方面面很多。產品線的規劃是否合理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息息相關。很多企業由于在進行產品規劃時產品結構規劃不科學,定位不準,甚至是出現錯位,導致產品的銷售出現問題,喪失市場競爭力,最終被市場無情地淘汰。傳統的產品規劃都是簡單的三角形,即金字塔結構。而市場上,產品結構永遠不是簡單的平直三角結構,從高到底,呈現出兩條類似邊際成本計算的函數曲線對稱的形狀(見圖1)。
帆船型結構。這種規劃下的產品結構多以中檔為主,與主要競爭對手雷同,由于產品結構主體處于競爭最白熱化的區域,所以除非其管理非常完善,成本控制非常好,產銷規模效益明顯,否則,多處于慘淡經營局面。盡管產品線對企業自身而言已是理想選擇,但由于缺乏差異化,市場競爭力始終陷于被動。
埃菲爾型結構。這種規劃下的產品結構,產能應該合理的分布,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優勢,以兌現盈利能力。在技術研發上,投入相當的資源,確立自己的產品領先優勢,并通過研發中心的建立,以確保持續不斷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優勢,針對利潤型產品加大研發力量和部署規模。這種產品規劃的優點,在于確保企業產能飽滿的前提下,有效兌現利潤最大化,企業發展穩健而進取,靈活性高,抗打擊能力也較強。
明珠型結構。這是一種理想狀態,是一種精準的產品規劃,層次有點高。它追求的是一種異常的精準,并不容易實現。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某一特定領域進行加強,這個領域或許不止一個,在吸取了埃菲爾型結構的優點外,加大了自己的量能投入,著重在中檔高偏高與中檔偏低兩個敏感的區域進行產能優化。這種產品結構基本是集團經營規模,一般中小企業難以細分如此精細的產品線,也很難承受高昂的管理資源投入。
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及重點
以推進一批核心企業擴產改造、并購重組和重大產品提升品質、調整結構為契機,進一步加快三大聚集區、兩大配套區的產業集群建設,推進裝備制造產業配套的有效聚集,實現產品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集成化、成套化發展。
(一)高端化,提升高端產品市場份額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部分,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裝備制造業是是制造業的基石,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制造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也是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所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裝備制造業強國,無不以控制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設計和制造為戰略重心,以高端制造保持產業優勢。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高端制造對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沈陽裝備產業“由大到強”的關鍵突破口是培育高端裝備制造。一方面,要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提升高端制造在裝備產業中的比例,做大做強航空裝備,提高軌道交通裝備水平,培育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另一方面,要重點研發高端產品技術,促進產品向高端化邁進,優化產品結構,提高高端產品銷售比例,拓展高端產品市場,以產品升級提高市場份額及利潤率,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
(二)智能化,提升核心產品國際競爭力
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的裝備的統稱。它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體現了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要求。智能制造是高端制造業發展的基石,為高端制造領域提供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生產線等高科技生產控制設備。“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大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沈陽裝備制造業的產品特點是大型、通用、專用、成套,要提高產品競爭力,一方面要提高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由“制造”向“智造”轉型;另一方面,提高產品智能,使其擁有發達的信息與控制系統,以滿足國際化市場競爭需求,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重點,推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自動化成套生產線,智能控制系統,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大型先進高效智能專用裝備等。通過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整合創新,提高裝備制造產品的自動化、智能化,實現高效益、高可靠性、高成套性、低成本、低消耗,提升產品附加值,擺脫同質化惡性競爭,使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三)服務化,提升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
裝備制造領域已經出現制造服務化的理念,并逐漸形成主導地位。制造服務化是指制造企業從以生產物品為中心轉向以提供服務為中心。價值微笑曲線表明,制造、加工、裝配環節始終是利潤率最低的環節,而產品研發、售后服務等服務環節則處于價值鏈曲線的高端。歐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始終掌控制價值鏈上的高額利潤,主要憑借資本和技術優勢搶占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掌握著關鍵性的核心技術,通過實施制造業服務化,實現高端壟斷、低端轉移。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沈陽裝備制造業不但要關注有形產品的生產,還要順應全球制造業的發展趨勢,重視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裝備制造業服務化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裝備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如新技術研發、物流、技術支持、零部件供應、信息咨詢等方面;另一個是裝備制造業產出服務化,如銷售服務、維修保養、金融租賃和保險等方面。
沈陽裝備制造業應積極發展產業所需要的各類配套服務,促進制造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強服務內涵,從而打造出完整的裝備制造產業協作機制,形成咨詢、規劃、研發、設計、制造、檢驗、調試、監測、維修、保養、直到產品報廢、解體或回收等一體化的產業鏈,進入全球價值鏈上游,提升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沈陽裝備產品往往都是大型機器,單機價值高,分布范圍廣,對售后服務的要求特別高,應加強服務網絡建設,企業將服務做到了客戶身邊。
(四)國際化,提升成套能力和總承包能力
系統集成、工程總承包是國際裝備制造項目管理的主流模式,是指從事系統集成和工程總承包的企業受業主委托,按照合同約定對工程項目的勘察、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竣工驗收)等實行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的承包,對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造價全面負責。提高沈陽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必須由一批產品成套和工程成套,具有總承包能力的領軍企業。總承包能力欠缺是沈陽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如今,許多國際性大型制造企業已經從提供銷售產品的經營模式,轉向項目咨詢、工程設計、設備成套、總承包一體化發展。以招標為抓手、以設計為龍頭、以系統集成、設備成套化為特點、以總承包為形式的整體解決方案模式,已成為制造業高端化發展的新趨勢。總承包商或系統成套公司的組建方式有四種:一是有實力的大型用戶企業組建;二是用戶和制造商相結合組建,熟悉用戶生產、工藝與熟悉裝備制造的雙方資源整合;沈陽裝備制造業應充分利用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政策,破除傳統的分割體制,推進跨地區、跨行業的進行系統設計、設備制造等相關領域的資源整合,加強與國內外大公司在多領域的合作,形成幾家在國際上有較高知名度和競爭實力的裝備總承包商,努力達到具有工程建設總承包系統集成服務的世界領先水平。
三、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研究
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充分利用沈陽獲批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的契機,完善政府引導和服務兩大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三大聚集區和兩大配套區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加快產品結構調整。
(一)政府要積極作為,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推動裝備產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中,政府具有引導和指導作用。立足國家對沈陽的裝備制造業定位,認真研究國家批準實施的裝備制造業規劃,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高端制造研發投入力度;推動裝備制造業產品優化升級的服務性企業的發展,通過資金、技術、流通、中介、設計等相關裝備制造業服務企業的發展,為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二)企業要順勢而為,以高新產品開拓市場
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為沈陽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企業應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立足自身實際,爭取獲得國家政策扶持,以研發的大投入促進企業技術研發水平的大提升。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加大產品宣傳力度,以高質量、高價值創立統一規范的品牌LOGO,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積極參與國內外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以重大工程實踐來鍛煉隊伍、積累經驗、開拓市場。加大企業管理機制的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加大傳統產品的優化提升,結合市場新的需求,對原有產品進行認真分析研究,細化產品市場,根據產品類型積極開拓各類市場,從而實現企業能夠占領各類市場。
(三)圍繞特色產業,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圍繞特色優勢產業,以能源裝備、化工裝備、航空裝備、信息化裝備為重點,充分發揮沈陽機床、北方重工、沈鼓集團、三一重裝、特變沈變等兩化融合示范企業的對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的帶動作用,推進相關企業應用信息技術改造重點環節、關鍵工藝、以及設計、研發、生產和售后服務全過程,提高裝備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進一步加大這些傳統優勢企業信息化推進力度,建立基于信息流的生產計劃控制體系,提高供應鏈的價值,提速市場反應能力。加強成本控制的信息化改造力度,提高成本管控的時效性,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通過拓展和完善客戶關系平臺,增強企業與客戶間的良性互動,增進客戶對企業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提高客戶對企業及產品的美譽度和可靠度,鞏固和擴大企業客戶群。
(四)打造品牌優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產品
沈陽已形成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裝備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具有良好的市場定價權。但對于沈陽裝備產業整體而言,在國際競爭力方面尚有較大差距,應進一步提升裝備品牌優勢,擴大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
裝備制造品牌具有四大特點:質量的優質性、科學技術的領先性、為客戶服務的周全性、客戶資源牢固性。品牌優勢首先來自技術和質量,技術是質量的保證。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優勢的不斷提升,可以為客戶、為社會提升源源不斷的新產品,進一步優化創新企業的設計能力,提高裝備制造加工工藝,增強技術性風險防范能力,使裝備制造企業始終占領技術的制高點,以技術、質量和服務的創新,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沈陽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的不斷提升,增強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
品牌優勢的提升還來自對市場的反應能力、服務能力及市場營銷能力。企業要基于供應鏈管理、客戶需求分析、客戶關系維系、產品設計管理、售后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化管理,實現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物流供應等過程的統一協調,增強管理的針對性和生產、銷售、服務等的協調性,而增強企業市場快速反應能力。通過現代營銷手段加強對產品設計調研、產品宣傳、與客戶良性互動等階段的推進,拓展企業的營銷渠道和信息反饋渠道,提升管理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品牌是代表企業的符號,也是企業與顧客交流的媒介。實施“差異化”戰略,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客戶需求的質量水平要求不同進行市場細分,確定產品的市場定位,突出產品個性,發展和留住重點客戶;以“誠信”為營銷基本準則,以“誠信”打造產品品牌,與客戶建立自由的、不受時間和地域約束的溝通渠道,讓顧客真切感受品牌的核心價值所在,向市場提供公開、透明、足夠的信息,獲得顧客對品牌的尊重和依賴。
參 考 文 獻
[1]張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專訪沈陽市副市長王英[J].裝備制造.2010(6)
[2]王玉霞,劉偉.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培育途徑[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安玉興,田華.建設沈陽先進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的對策研究[J].黨政干部學刊.2008(2)
[4]俞國琴.中國地區產業轉移[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9)
[5]王金蕾,李宏林.中國裝備制造產業:現狀與發展路徑選擇[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4)
[6]張威.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J].中國工業經濟.2002(3)
[7]陳建軍.中國現階段的產業區域轉移及其動力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02(8)
[8]何禹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組織模式[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12
[9]馮亞麗,付睿臣,吳文珍.淺論信息化對我國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J].價值工程.2012(24)
[10]張建超,王峰年,楊少霞.關于制造業數字化車間的建設思路[J].制造業自動化.2012(16)
[11]姚燕茹.淺談制造物聯與集成協同技術應用中注意的問題及對策[J].機械管理開發.2012(4)
[12]韋琦.廣州市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實證分析[J].嶺南學刊.2012(4)
[13]黃慶波,姜麗,王柏玲.遼寧承接制造業外包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14]彭連清,詹向陽.產業區域轉移的路徑選擇、產業定位與政策取向[J].改革與開放.2007(5)
[15]李上福.裝備制造業如何保持核心競爭力.中國機床網(www.
jichuang.net).2011-05-19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遼寧智能制造引領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L12AJL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