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彩霞
【摘 要】辯訴交易是否適合引入我國,以及如何引入這個問題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討論的話題。本文通過從公眾對“公正”的觀念意識出發試圖尋找到可以幫助我國更好地引入辯訴交易的方法,以及對如何引入進行一個簡單的思考。
【關鍵詞】辯訴交易、公正、效率、價值觀
當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犯罪率也不斷地上升,由此而產生的訴訟也相應增多。面對大量的案件壓力,辯訴交易,作為當今世界刑事訴訟領域內一種相對有效的糾紛處理辦法當然也在司法機關的考慮范圍之內。
一、辯訴交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沖突
(1)辯訴交易。辯訴交易(plea bargaining),根據《布萊克法律詞典》,其內容主要指控訴方和刑事被告人達成的一項協議,根據該協議,被告人就一項較輕罪行或者多項指控中的一項認罪,以換取控訴方的讓步,通常是更寬容的量刑或者取消其他指控。(2)辯訴交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沖突。第一,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公正觀。“公正”,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公平正直,《辭源》對“公正”的解釋是“不偏私,正直”,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一個人犯了罪,就應該受到刑法的處罰。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價值觀念,即使社會制度已經發生變化,但是公民的公正的價值觀并非能完全轉變。第二,二者的沖突。在辯訴交易制度下,由于被告人的主動認罪,檢察官往往會在定罪或提出量刑建議時降低對被告人的指控。控辯雙方經過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一致協議,案件也就不需進入實質審理階段,而法官在整個過程中的處于被動的地位,案件的處理結果往往由檢察官和被告的交易所主導。不可否認,辯訴交易在減輕案件壓力、縮短刑事案件的結案周期和節約司法資源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辯訴交易主要追求的是法律“效率”這一價值目標,由于其過分追究這一目標,很多時候忽視了法律“公正”的價值目標,而且它最直接的破壞了刑法“罪刑法定”基本原則。
二、辯訴交易的引入方法
(1)前提要件。第一,價值觀的轉變。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中對“公正”的理解過于絕對化,情緒化,因而在對一個案件進行分析時,往往會出現片面化的情況。第二,現有發展條件認識。在我國現有法律和司法實踐中,類似辯訴交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坦白從寬”的刑事政策。“坦白從寬”實質上就是一種辯訴交易的形式,只不過它的表現形態與辯訴交易不同而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坦白,承認自己的罪行,辦案機關減輕了偵查的負擔,減輕了辦案的成本,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時,往往會提出減輕處罰的量刑建議,而法官在判案時也會考慮此情節,在量刑時會從寬的處理。二是辯訴交易協議。最典型是2002年的黑龍江省牡丹江鐵路運輸法院審理的孟廣虎案號稱中國辯訴交易第一案。該案在控辯雙方達成協議后,由公訴機關于開庭前向法院遞交了辯訴交易申請,法院在接到申請后對此次辯訴交易進行了程序性審查,最后決定予以受理。最后結果是由被告人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4萬元,孟廣虎以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2)中國特有的辯訴交易制度構想。第一,由點及面,不斷調整和推進一一試點。關于辯訴交易制度在我國能否實行,歷來有很多爭論,也有很多專家和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筆者拙見,與其理論上爭論不休,不如實際操作一下,看到底是否可行。第二,構建中國式的“辯訴交易”。目前,除了美國,國外許多國家像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加拿大等都有自己的一套辯訴交易或者類似辯訴交易解決機制的體系。
三、具體操作
(1)對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對于直接參與辯訴交易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他們對于辯訴交易必須要有更高的認識,對于這一外來物種,他們必須先學習,包括改變其本身固有的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2)對普通公眾。對于公眾業已形成的對“公正、正義”的觀念認識,由于這種認識對于目前的社會發展實際上成為了一種阻礙,那么我們有必要對公眾錯誤的觀念意識進行積極地正面地引導。包括通過電視、網絡、書籍、報紙、廣播等各種有形、無形的方式進行宣傳,讓公眾由先記住到理解再到接受。
縱觀目前中國的法制和社會環境,辯訴交易在中國的生存和發展一定會經歷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應該樹立信心,對實踐過程中的錯誤應學會包容,但同時要吸取教訓,進行經驗總結,不斷調整,不斷改進,最終實現辯訴交易的中國化,為我所用。
參 考 文 獻
[1]楊萬正.辯訴交易問題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2]徐朝陽.刑事訴訟法通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3]麥高維,切斯特·米爾斯基著,陳碧,王戈等譯.陪制度與辯訴交易:一部真實的歷史[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