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摘 要】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重要戰略步驟,農村的工業化進程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農村由于長期經營單一的傳統農業,導致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要實現農村的現代化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須要穩步推進農村工業化,這是農村發展的必經階段。
【關鍵詞】農村;工業化;發展
農村工業化的問題已經提出很長時間,現如今我們提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用科學的發展觀引導和推動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我國農業的發展比較單一,要想改善農村的經濟狀況,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推進農村的工業化是實現農民生活富足的基本途徑。
一、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農業企業和家庭經濟缺乏資金自我積累能力,農業現代化資金缺口大,國家非常重視農民收入提高的問題,因為這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東部的農村和中西部的農村在發展進度上有較大的地區差異,農民是我國人口的主體,也是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階層。農業發展普遍比較緩慢且效益低下,農民無法通過種植農作物來實現增收的愿望。在此情況下需要改善農村單純依靠農業發展自身經濟的思路,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前提下發展非農產業,使勞動的分配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通過工業化的現代理念引領農村發展,比如通過發展食品加工業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或者發展鄉鎮企業的等途徑,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提高農民的收入才是思考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緩解農村的人地矛盾
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量小,人地矛盾比較緊張,產生了一定量剩余勞動力,但是由于農村缺乏相應的就業崗位去消化這些剩余勞動力,他們就會流向城市尋求就業機會。農村需要人力資源來支持發展,而如今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使得部分農村成為一個空殼,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兒童,使得農村發展的人力支持不足。政府職能在于為人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和諧、可持續的環境和提供服務。發展農村工業,能夠緩解農村的人地矛盾,解決農村勞動力的閑置問題,實現勞動力的平衡轉移。吸收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去發展農村工業,推動農村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實現外出打工人員的回流,減少農村勞動力的流失。
三、改善內需拉動消費
農村居民的內需是最根本最深層的,但是長久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嚴重束縛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加之農業本身的增值空間有限,使得農民收入遠遠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這種情況下他們對消費品的需求較低。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就需要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但是農民分散經營,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收入不穩定且比較低。通過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村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招商引資,興辦鄉鎮企業,加快農村的現代化進程,把閑置的農民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上解放出來,提高農民的收入,從而實現消費內需的拉動,刺激農村經濟的復蘇。
四、提升資源利用率
在農村,簡單的勞動、原始的生產方式、落后的生產技術、有限的資源和守舊的生產生活觀念,使其生產效率相對低下,有限的資源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農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農村發展進程中的戰略性方針,它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思路。在過去,農村的資源利用率較低且交通不便、信息比較閉塞,與外界的聯系不緊密,不能及時的把握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但如今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農村已經同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系。農村要想發展就不能僅僅依靠農作物的種植,要因地制宜立足客觀事實發現自身的區域優勢以及資源狀況。比如依據自身富余的礦產資源發展礦業、依據自身的地理優勢建立生態園區發展旅游觀光業,依據農業的發展狀況發展食品加工業等。
五、平衡城鄉工業布局
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以大工業的生產為主線,而農村則是以小農生產為主線,產業布局不平衡導致了基礎設施建設在城鄉間的偏移,經濟落后,特別是集體經濟的落后,必然導致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薄弱,最終造成城鄉居民收入的懸殊。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不斷趨于飽和,而農村的資源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要消除城鄉發展的二元結構,就應該積極推進城鄉工業的均衡發展。實施農村工業化戰略能夠實現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由城市向農村的轉移,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充分利用農村的資源條件,同時減輕城市工業發展的壓力,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均衡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樊清.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的資金困境及其應對[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33(5):61
[2]韓兆柱,馬文起.影響我國農村穩定的經濟因素分析[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9(4):103
[3]韓兆柱,王娟.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內涵和建設措施[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0(2):129
[4]卓燕.縣域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淺析[J].企業導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