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
【摘 要】文章探討了職業歸因風格與職業成功之間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結果表明,對積極事件樂觀的歸因風格與職業成功顯著正相關,職業自我效能部分充當了兩者之間的中介變量。個體可通過歸因訓練,培養樂觀的職業歸因風格,進而提升職業成功感。
【關鍵詞】職業歸因風格;職業成功;職業自我效能;中介作用
本文從社會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將職業歸因風格、職業自我效能的研究拓展到職業成功領域,為職業成功前因變量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同時為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和職業成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一、文獻回顧與理論假設
1.職業歸因風格與職業成功。職業成功通常被定義為“一個人所累積起來的積極的心理上的或是與工作相關的成果或成就”。Thorndike最早將職業生涯成功分為主觀的職業生涯成功和客觀的職業生涯成功兩個維度。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以來,Eby等(2003)提出的衡量職業生涯成功的三個標準:職業滿意度、所感知的組織內市場競爭力、所感知的組織外市場競爭力,受到了研究和實踐領域較為廣泛的認同。一般意義上,歸因風格被劃分為樂觀的歸因風格和悲觀的歸因風格兩大類。前者將消極事件歸因于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將積極事件歸因于內部的、穩定的、可控的原因;后者將積極事件歸因于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原因,將消極事件歸因于內部的、穩定、可控的原因。Furnham等人早在1992年的研究就表明,在工作中樂觀的內部歸因風格與職業滿意度正相關,歸因風格內部結構中的控制點維度對于職業成功的影響也已經被許多研究所證實。國內王陽(2007)的研究指出員工的成功外歸因、成功不穩定歸因和失敗不可控歸因直接顯著的作用于成就動機。潘靜洲等人(2010)研究認為歸因風格影響員工的工作動機,具有積極歸因風格的個體有更高的工作績效和較低離職率。從作用機制來看,職業歸因風格與職業成功兩者中間或許通過某個中介變量,如職業自我效能發生關聯,王同軍(2007)的實證研究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假設1:積極事件樂觀職業歸因風格與職業成功顯著正相關。
2.職業自我效能與職業成功。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研究者普遍認為自我效能是個體對于自身技能、能力以及結果達成可能性的評價問題,而并不涉及技能、能力、或結果本身,它重在強調自身能否有效的駕馭技能和能力,進而達成目標,是自我情感、自我意識的一種流露。Hackett與Betz最早將自我效能應用到職業研究領域,提出職業自我效能的概念。已有的研究成果顯示自我效能與職業成功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內在關聯,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自我效能充當了其他變量與職業成功之間的中介變量。假設2:職業自我效能與職業成功顯著正相關。
3.職業歸因風格、職業自我效能與職業成功。或許事實正如Schunk(1995)等人所認為的,歸因是個體成就狀況的調節系統,它會直接影響個體未來的成就狀況,這種影響是通過自我效能感實現的。從邏輯的角度推演,歸因風格作為一種個體人格特征必然滲透在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當然會包括職業生活,而且Weiner的情緒動機理論指出,歸因引起期望的改變和情感反應,進而對后繼行為有一種促動作用,歸因風格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間接的;而自我效能作為一種內部信念,在個體具備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后,必然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如影響人們在工作中的付出和投入,是否愿意在職業生涯中遇到障礙時堅持不懈等。職業成功作為個體在復雜的職業環境中的動態行為和結果在所難免的受到歸因風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但兩者對職業成功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提出如下假設:假設3:職業自我效能充當了積極事件樂觀歸因風格與職業成功間的部分中介變量。根據以上提出的假設,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可步概括如下圖所示:
二、研究方法
(1)被試概況。根據方便取樣的原則,在陜西、廣東、北京、上海等地選取了全職工作的員工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186份,其中有效問卷160份(N=160),回收率62%,有效率53.3%。樣本的基本情況如下:男性88人,占55%,女性72人,占45%;20~25歲29人,占18.1%;26~30歲90人,占56.3%;31~35歲30人,占18.8%;36~40歲6人,占3.8%;40~45歲,46歲以上各1人,各占1.3%;中專(高中)及以下6人,占3.8%,大專28人,占17.5%,本科105人,占65.6%,碩士19人,占11.9%;工作年限1~5年,94人,占58.8%,6~10年49人,占30.6%,11~15年12人,占7.5%,16~20年2人,占1.3%,21年及以上3人,占1.9%;周工作時間小于40小時26人,占16.3%,40~48小時92人,占57.5%,大于48小時38人,占23.8%。(2)研究工具。對職業歸因風格、職業自我效能和職業成功的測量,分別采用胡艷軍修訂的工作歸因風格問卷(WASQ)、韋毅嘉、張進輔(2006)編制的職業自我效能量表和Greenhaus的5項目量表、Eby的6項目量表來測量職業成功,經檢驗,上述問卷表現出了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此外,在本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控制變量還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婚姻狀況、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小時)、崗位類別等。(3)數據處理。本研究擬采用SPSS17.0、LISREL 8.7作為數據資料分析、處理的主要工具,綜合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等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相應分析、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1.變量間的描述統計、相關分析。表1列出了本研究中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結果表明,被試在積極事件的情況下表現出較為樂觀的職業歸因風格,同時被試也調查中表現出了較高的職業自我效能。在不控制任何變量的情況下,積極事件職業歸因風格得分、職業自我效能、職業成功之間存在著較為顯著且較高水平的相關關系,這些結果為分析變量關系和檢驗中介作用提供了必要前提。
2.人口統計學變量、職業歸因風格、職業自我效能對職業成功的多元層級回歸分析。在運用多元層級回歸的時候,首先按其邏輯順序確定各變量進入方程的順序;其次對控制變量進行虛擬化處理。在此基礎上,將性別、年齡、學歷、婚姻狀態、平均周工作時間、職業歸因風格及其各維度、職業自我效能及其各維度等變量帶入回歸模型,得到的結果分析整理后摘要如下:
由上表可知所有變量中共有8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根據顯著性、解釋力、多元相關系數、容忍度、方差膨脹系數、條件指針等方面的要求,最終平均周工作時間、職業任務應激效能、消極事件可控性與積極事件傾向性等四個變量在回歸方程中予以保留,其對因變量職業成功的解釋力分別為6%、23.9%、7.4%和2.1%,共解釋了39.4%的因變量變化量。
3.職業自我效能在對積極事件樂觀職業歸因風格與職業成功間的中介作用分析。鑒于職業自我效能和消極事件歸因風格之間并不存顯著相關(見表1),因此,本研究僅考察職業自我效能在積極事件職業歸因風格和職業成功之間的中介作用。依照中介作用的檢驗步驟,將相關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后的結果整理如下:控制變量中平均周工作時間對職業成功的影響較為顯著(B=.238,Sig.=0.004);在控制了平均周工作時間對職業成功的影響之后,積極事件歸因風格得分對職業成功有顯著的影響(B=.311,Sig.=0.000);在控制住平均周工作時間對職業成功的影響的情況下,加入職業自我效能,積極事件歸因風格得分對職業成功仍有顯著的影響(B=.210,Sig.=0.007),但影響效應顯著降低,影響效應從(B=.311,Sig.=0.000)降低至(B=.210,Sig.
=0.007),與此同時,職業自我效能對職業成功存在顯著影響(B=.404,Sig.=0.000)。此外,積極事件歸因風格得分對職業自我效能的影響顯著,因此,依照溫忠麟(2004)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步驟,職業自我效能在積極事件歸因風格得分和職業成功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應的大小為0.304×0.404=0.123,總效應為0.311,中介效應的比例為0.123/0.311=39.49%,這說明職業自我效能在積極事件歸因風格得分與職業成功之間的中介作用較大。需要說明的是,積極事件歸因風格得分越高說明對積極事件的歸因風格越樂觀,因此,上述結論可進一步表述為,職業自我效能部分充當了對積極事件樂觀歸因風格和職業成功之間的中介變量。
四、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1)對積極事件樂觀的職業歸因風格對
職業成功及其各維度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2)職業自我效
能與職業成功之間顯著正相關;(3)對積極事件樂觀的職業歸
因風格通過職業自我效能對職業成功產生影響。研究的結論進一步豐富了職業指導理論,個體可依據本結論進行歸因訓練,培養樂觀的職業歸因風格,強化職業自我效能,進而提升職業滿意度和職業成功感。雖如此,文章仍存在諸多局限。如采用橫斷的研究方法,雖檢驗了變量間相關關系得顯著程度,但難以準確驗證其間關系發生順序和發展變化。在未來的研究中,可采用縱貫研究的方法搜集若干時間點的連續數據,追蹤個體在職業生涯過程中職業歸因風格的形成以及職業自我效能逐步建立的過程。
參 考 文 獻
[1]London M,Stumpf SA.(1982)Managing careers.Reading,MA:
Addison-Wesley
[2]王陽.企業員工的歸因方式、成就動機與績效關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3]潘靜洲,周夏青,周曉雪.職業歸因風格及對員工心理行為的影響[J].中國商界.2010(2):284
[4]王同軍.大學生的職業歸因風格、職業價值觀、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求職行為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度院內項目(項目名稱:大學生在校經歷與有效求職行為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1myY1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