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基
一、背景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識創造公司》一書中指出,知識可以分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與“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隱性知識”就是指未經正式化(Formalize)的知識,包括企業、經營者或員工的經驗、技術、文化、習慣等,是屬于個人經驗與直覺的知識,不易以言語來溝通及表達,表現為難以形式化、無法被具體化的技能。此類知識是主觀的、自悟的知識,涉及個人的認知與意念。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
edge),則包括一切以文件、手冊、報告、地圖、程序、圖片、聲音、影像等方式所呈現的知識,不論是傳統的書面文件,或電子檔案,都是可以用形式化、標準化的語言文字或圖像所傳遞表現的知識,此類知識是客觀的、有是可見的知識。野中郁次郎認為企業的員工頭腦中擁有大量的不容易用言語表達的隱性知識,而能夠用言語表達的顯性知識相對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小部分,有如“冰山一角”。由于隱性知識是不容易用言語表達的,知識創造企業的目的就是要將隱性知識轉換成顯性知識,而SECI模型就是實現該目標而創造的方法。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識創造模型包含知識創造和轉化過程的四種模式,企業中的知識創新,經由群化、外化、綜合、內化這四種基本模式,形成了一個“知識螺旋”的知識進化過程。
SECI模型的四種知識轉換模式如下:在群化的情境中,例如師徒式的學習、伙伴之間模仿,隱性知識可以在個人之間轉換,這些知識是不能被清晰表達的,且其過程也是“潛移默化”的;在外化的過程中,通過比喻、隱喻等方式,以文字符號或圖象呈現。隱性知識可以在外化的過程中,轉換為顯性知識;通過綜合現有的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又可以經過組合產生新的顯性知識;最后,通過干中學的方式,顯性知識又可以在內化的過程中,轉換為個人的隱性知識。該模型將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建立了四個轉換的組合:包括從隱性到隱性知識、隱性到顯性知識、顯性到顯性知識、與顯性到隱性知識轉換四種情況。SECI模型也是一個知識生產的螺旋,它展示了知識創造的全過程。
二、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
企業在對知識管理的實踐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兩種不同形態的知識管理問題,即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和對隱性知識的管理。企業的管理一般都是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因為,顯性知識是最容易被人們認識到及發現的一種知識。顯性知識在企業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常態:
在企業范疇中,顯性知識一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例如管理化知識所表現的戰略管理制度和戰術管理制度;二是可以用物器來表達的,例如人格化知識,工具化知識和成果化知識。可見,顯性知識是外顯的,能被人們所覺悟的知識。但是,隱性知識是存在于企業員工頭腦中的知識。企業的知識管理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將隱性知識通過企業的平臺轉換成顯性知識。關于隱性知識的特性,德魯克(Peter Drucker)的觀點是:“隱性知識,如某種技能,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解釋的,它只能被演示證明它的存在,學習這種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野中郁次郎也認為,動作技能隱性知識傳遞過程是可以顯示的。他說:“個人可以從他人那里不經語言直接獲得暗默知識。學徒工與師傅一同工作,不用語言而憑借觀察、模仿和練習便可學得技藝。”對于顯示或傳遞動作技能隱性知識的方法,就是觀察、模仿與練習。大腦的隱性知識可以分為可感知的與不可感知的,或者是可以意識到的與不能意識到的。野中認為,隱性知識有兩個維度:一個是認知維度,另一個是技能的維度。然而,對于可感知的部分,野中只是對現象作出了描述,但是他沒有對其發生的原因作出解釋。
三、隱性知識傳遞的方法與路徑
本文認為,要學習隱性知識,必須首先區分認知維度與技能維度的隱性知識,以及了解兩者的共同點:
1.技能維度的隱性知識。德魯克的演示論與野中模仿論有助我們從觀察動作技能的過程中,證明了隱性知識的存在。但是,無論德魯克還是野中郁次郎,兩位學者都未能打開認知維度這個隱性知識的黑箱。就是說,演示與模仿的方法只能使我們聚焦有形的東西,沒有辦法引導我們了解無形的東西。而正正是由于無形的東西的操作才能讓我們知道它是如何統攝認知過程和技能的思維過程。我們說它是無形的意思是因為思維過程的操作不一定經過大腦的視覺和聽覺通道,盡管它確實是一種存在。陳述性知識(知)與程序性知識(行)兩者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就是一動一靜。但是他們也有相同之處,“知”與“行”一樣都有起點與終點。無論是陳述性或者是程序性知識,都是在意識控制下的以心理表象牽引的思維過程。舉例如下:清代中葉聞名一時的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提出他的畫竹創作三階段理論:由“園中之竹”到“眼中之竹”,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我國成語所說的“胸有成竹”及“意在筆先”,就是作者在行為之前已經在大腦建構的心理表象。鄭板橋的三段論猶如電影劇本一樣,清晰地描述了畫竹的“觀察——構思——實現”由外到內及由內到外的心理活動過程。三階段理論既展示了作家的內部構思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這同時也演示了程序性知識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用文書轉換為陳述性知識。)。馬莉(2008)引述一位女游泳運動員在回答電視主持人問題的時候說,她最喜歡的動物是老虎和豹子。主持人驚異地問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女孩子回答說,“游蝶泳前向前奮進的動作感覺,與這些猛獸撲食獵物前蓄勢待發的感覺是相同的。”這種力量的積累和爆發靈感來源于自然界中這些最具力量與速度的猛獸。該女運動員的描述實際上是一個運動經驗轉移的類比表征。相對來說,兩位管理學家則沒有鄭板橋作為藝術家的實踐與深度體驗,也沒有體育運動員運用類比建立心理表象的親身體驗,凸顯了演示論及模仿論的不足。
2.認知維度的隱性知識。Norman Mooradian(2005)認為顯性知識是可以說出來的知識(specifiable knowledge)。但是,他認為特定的隱性知識和特定的顯性知識兩者存在對應的結構關系。在轉移顯性知識的時候,必須首先識別特定顯性知識相對應的隱性知識,然后在轉移顯性知識的同時轉移相關的隱性知識,正如下圖中的某一特定顯性知識Ke3與特定的隱性知識Ki5,Ki6相對應一樣。要成功轉移顯性知識Ke3,必須同時轉移隱性知識Ki5和Ki6。
Norman Mooradian的觀點是不難理解的。例如,病人看不明白中醫師開的處方,這并不是醫師在處方使用的字太艱深,而是病人沒有中醫學及方劑學的基礎知識。醫生看X-光照片也是同一道理,他可以在照片中看見病理變化,但病人的眼睛卻看不出照片所顯示的變化。這都是因為病人沒有醫生具有的隱性知識,而醫生的隱性知識好比一幢大樓的樁基工程,可以看見的處方好比在地基上建構的大樓。
四、結論
第一,由于人的思想是用之不竭的生產性資源,知識管理必須指向隱性知識。然而,觀念又具有內在性與私有性的特點,當組織成員有交際的需要,他會將自己的思想以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當他感覺需要維護個人利益而不是團隊或組織利益的時候,人際交往就不會在組織成員之間發生,或者并非毫無保留地發生。習慣性防衛(defensive routine)隨之在組織之中形成,因此,企業的知識管理的重要課題便是改善和加強對組織成員觀念形成微觀環境的管理,又要聚焦規劃、實施與落實知識分享與傳播的管理。
第二,企業在知識管理中,面對隱性知識的管理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性課題和任務。心理活動的研究與管理就成為知識管理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企業員工,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技術人員,還是生產第一線的生產人員,看起來他們崗位不同,工作內容也不同,考核的事項更不同。但是,在互不相關的事物背后,都是一個相同的出處,即都是在意識控制下的心理活動。這種活動其實涵蓋了三個要素,即知識要素、情緒要素和體驗要素。知識要素即動智,情緒要素即動情,體驗要素即動作。它們之間存在著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這就回答了人們提出的現代企業的管理要以人為本的根本的原因。
參 考 文 獻
[1]Peter Drucker,“Post-Capitalist Society”,Butterworth Heinemann;
HarperBusiness,1993:24
[2][日]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著.知識創造的企業[M].知識產權出版社,1995:72
[3][日]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著.知識創造的企業[M].知識產權出版社,1995:8
[4]馮舒奕.鄭板橋的“寫竹三段論”新釋[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2):63~65
[5]馬莉.運動技術理念的隱喻與詮釋——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四項目的隱喻學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1
[6]來源:“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Volume No.9,2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