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摘 要】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不可逆轉,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美貿易關系不僅表現為簡單的經濟關系,而隱含著某種特殊的“政治關系”。本文主要回顧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基礎上,分析雙方的貿易關系,找出引起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美;貿易關系;政治經濟學分析
從中國加入WTO后,中美兩國的貿易水平達到了相當規模。對美貿易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拉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用經濟模型證明,兩國間的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如果超過GNP的1.5%,兩國之間就會出現激烈的貿易摩擦;要是超過2%就會引發貿易類的報復措施;另外,如果對一國的貿易順差超過該國貿易額的25%~30%,那就不僅是經濟問題,而將上升為政治問題。2003年中國貿易順差達到中美貿易額的46.39%,就中美貿易不平衡規模而言,這個問題已經演變成美國國內的政治問題。
一、中美兩國貿易現狀
在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經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物質條件,是最核心條件,它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地位與影響力,因此,可以說貿易是反映國家間關系的晴雨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具有很強的互利性和互補性。同時,在互相競爭中,又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摩擦。中美貿易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貿易差額,人民幣匯率和知識產權保護。(1)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1~11月,中美貿易額達到4386億美元,同比上升8.2%。其中,中國自美進口1192億美元,同比上升8.1%;出口3194億美元,同比上升8.2%。中方順差2003億美元,同比上升8.3%。中美之間出現如此大的貿易差額,與雙方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也有關系,另一方面也與美國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有關。(2)人民幣匯率體系。自
1994年以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按照1美元兌8.277左右的匯率自由兌換。美元從2002年開始持續貶值。從2003年起,美國公開要求中國采取“靈活匯率”。在美國,有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匯率政策加重了美國國內失業問題。許多美國人把美中貿易赤字歸咎于匯率過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迫使人民幣升值。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美國企業和民眾都希望看到人民幣升值。事實上,中國已實行人民幣匯率浮動的機制,只是這過程比較緩慢,但這是完全按照中國國情來發展的,適合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美國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這又是不符合中國實際的。(3)知識產權保護糾紛。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美就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出現糾紛。一直以來,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美國十分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并將視其為事關美國核心競爭力和優勢地位的重大問題。在知識產權保護這方面,中國確實做得不到位,但我國已經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和執法方面都不斷取得重大進步。據商務部公平貿易局有關數據顯示,在2010年在不到一年間里,美對華發起18起“337調查”??梢?,中美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著較多摩擦。
二、中國出口貿易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中美貿易關系的核心是出口貿易,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國的要素稟賦是國際貿易中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因和決定因素,各國在國際貿易中傾向于出口該國相對豐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進口該國相對稀缺和昂貴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都應該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都應該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這樣,兩國才能達到經濟利益的最優化。中美貿易更多的是一種產業間的貿易,是一種互補貿易,也符合比較優勢規律,但經濟事情卻并非如此。在一定時期內,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歸功于勞動力的釋放——中國的人口紅利。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勞動力的釋放大大提高了產出,并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的重要出口國之一。中國巨大的富余勞動力給就業造成了極大壓力,為緩解就業壓力,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保證充分就業也是宏觀經濟的目標之一。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不僅增加了就業,增加了外匯儲備,還擴大了總需求,因而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高市場份額,必然使得各種貿易摩擦難以避免。尤其是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國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和國內利益集團的利益,實施反傾銷和提高關稅等貿易保護政策,同時干預中國匯率,抑制中國出口貿易。
三、中美貿易現狀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頻繁發生,且美國針對中國采取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政策,使中國承受著越來越多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以及其他的一些壓力。中美貿易爭端從未止歇,既反映了中美貿易結構性失衡矛盾進一步激化的一面,也反映了貿易爭端下中美兩國國家利益博弈的一面。(1)中美居民需求結構存在巨大差異。由于政治、經濟和文化水平的差異,中美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巨大差異。另外,中美之間勞動力成本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就必然使得美國會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對美國的資本密集型的高端產品需求也就相對較少。因此,收入的差異也導致了中美兩國居民在出口貿易需求方面的不對稱,造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從而引發貿易摩擦。(2)美國儲蓄率偏低。根據國民經濟恒等式CA=SP-I-(G-T),可以發現,美國出現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經濟結構上的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其中,私人儲蓄(SP)、投資(I)和政府赤字(G-T)都是決定經常項目(CA)的變量,這就導致總投資與總儲蓄的差額需要用貿易逆差來彌補,因此,原因在于美國的儲蓄率偏低。(3)美國利益集團加強了對其國內貿易的保護。在中美貿易過程中,美國內部逐步形成兩大利益集團。其中,一個是所謂受到中國出口產品沖擊的利益集團,他們主張限制從中國進口,這主要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頻頻給美國政府施壓,希望政府加強對這些產業的保護,減少從中國的進口量。另一個就是主張從中國大量進口產品的集團,他們希望能有一個良好的政治氣氛,他們主要是美國的一些中間加工商,想利用來自中國的比較便宜的配件和原材料制造生產產品。利益糾紛也是導致中美貿易糾紛的主要原因之一。(4)美國對華技術出口限制。美國作為一個科技強國,在大量進口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卻對國內出口的技術密集型產品予以限制。美國以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為由,拒絕向中國出口超大型計算機等中國需要的產品。這種貿易的不平衡也是導致美國對中國產生巨大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5)中國威脅論。中國作為美國未來比較強勁的競爭對手,一直被美國鼓吹中國威脅論,把中國視為威脅其全球霸權地位的強大敵人。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強國,當讓不希望其世界霸主地位被中國所取代,于是提出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并不斷地挑起圍繞著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和知識產權等相關的貿易摩擦和糾紛
四、結論及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系發生惡化在所難免,中美之間也無法避免。但為了減少貿易雙方之間的沖突,避免摩擦,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雙方的貿易關系。(1)積極地開展雙方合作和交流。中美雙方加強政治經濟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避免摩擦積極應對挑戰,充分利用好中美經濟的高度互補性也有利于兩國經濟的可持續、平衡地增長。(2)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為減輕我國出口貿易對美國的國度依賴,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調整,并把合理地調整出口市場,與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非洲等一些國家建立貿易合作關系。(3)擴大內需應成為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盡管對外貿易的發展有力地拉動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但同時應該看到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所帶來的隱患。擴大內需并不意味著不參與對外貿易,而是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
參 考 文 獻
[1]中美雙邊貿易額將近5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新聞網.2012-
12-25
[2]申欣旺.中美過招知識產權保護.中國新聞網.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