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曦
【摘 要】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益激烈,在此情況下,我國農產品貿易要想進一步發展就需要不斷的提升國際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不僅可以擴大農產品的對外貿易,而且還能幫助產品質量的提升和推動產業的升級。因此,本文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研究,以探尋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這些都將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國際競爭力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1)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及特點。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迅猛,2012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757.7億美元,同比增12.9%。其中,出口632.9億美元,同比增長4.2%;進口1124.8億美元,同比增長18.6%。貿易逆差為491.9億美元,同比擴大44.2%。我國農產品貿易具有極為顯著的特點:農產品貿易額持續增長,農產品貿易額的比重逐年下降,農產品貿易額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穩中有升。(2)我國農產品貿易結構。出口機構方面:近年來,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水、海產品及其制品以及食用蔬菜、水果、堅果及其制品出口金額不斷擴大,谷物等糧食產品出口金額波動較大。進口結構方面:我國農產品進口額最高的產品是油料、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及飼料類商品。其次,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類商品及水、海產品占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也較大。
二、我國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和進口都增長迅速,但是二者增長速度的不一致導致了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逆差。農業部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為491.9億美元,同比擴大44.2%。而在不久前,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一大省山東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山東省進口規模首次超越出口,出現歷史上的首個貿易“逆差”。(1)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結構易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貿易壁壘。據商務部調查,我國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國外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國農產品出口因此受到很大影響。對中國實行技術壁壘最多的是歐盟、美國、日本,占952%以上,其中歐盟為
412%,日本為302%,美國為242%,這些國家采取技術壁壘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檢疫項目、提高檢驗標準等。(2)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集中致使風險規避能力弱化。我國統計年鑒資料的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
2012年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的農產品出口額為
350.12億美元,占同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5.32%。而這些發達國家又是貿易保護主義相對嚴重、技術性貿易壁壘極為泛濫的國家。過于集中的出口市場,勢必會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帶來極大的風險,一旦由于政治或其他不可抗力所帶來的主要進口國減少進口,我國農產品出口將面臨嚴重的損失。2000年,歐盟對進口茶葉執行更為嚴格的農殘檢測標準,農殘檢測種類由早期的29種增加至62種,檢測項目增加到108個,后又增加到134個,而且個別農藥殘留量指標比2000年以前提高了
200倍。2005年,歐盟將硫丹在茶葉中的殘留限量從30mg/kg調整為0.01mg/kg。歐盟這一新標準相當于把“檢測標準嚴格了
3000倍”,而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茶葉出口國,茶葉出口量嚴重縮水。
三、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1)加大政府的調控力度。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世
界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對農業采取保護和支持。發達農業國家的農業發展史也表明,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因此應該充分發揮政府在宏觀調控中對農業的作用,以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首先,加大農業資金投入。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財政支出是農業資金的重大來源。所以,政府要強化支農職能,最關鍵的的就是要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從而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其次,整合現有土地資源,鼓勵適度規模化經營。要按照土地的實際使用情況,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整合土地的使用,進行適度的規模化經營。把眾多農戶手中分散經營的土地集中起來,開展規模化生產。同時,建立有效的農產品貿易預警機制,降低農產品出口中不必要的風險。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受的綠色壁壘逐漸增多,使得我國農產品在出口過程中遭受很大的損失。另外,加大對出口農產品的政策扶持力度。對農產品出口而言,分析世貿規則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國對農業的支持的操作空間依舊較大,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中規定的政府可以用來支持農業的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扶持政策,在法律層面上給予農產品出口最大的支持。(2)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應對技術壁壘。從長遠角度來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應當繼續堅持結構轉型、體制轉軌和對外開放的態度。因此,必須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業產業發展規律的農業技術標準管理體制,建立起結構優化、機制靈活、運行高效的農業技術標準體系,滿足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調控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需要。首先,增加標準建設投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農業標準體系的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注入,應努力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同時,在農業標準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建立一支精干的職業人才隊伍,通過引進人才和清華培訓等不同手段,使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不斷合理,整體素質不斷提升。其次,深化農業標準體系改革。深化農業標準體系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改革農業標準管理體制,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標準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各級農業部門在農業技術標準制訂和修改中的主體作用。(3)提高綠色意識,發展綠色農產品。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對自身健康和食品安全方面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打破了以往偏愛價錢低廉但質量糟糕的偏好,而更傾向于付出較高的價格來獲取質量上乘的商品,特別是健康、安全、營養豐富的食品。同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生產者、消費者的綠色意識還較為淡薄。綠色農產品極少,出口往往遭遇綠色技術壁壘,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竟爭力。為了改變這種落后局面,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必須努力提高綠色意識,發展綠色農產品。首先,把發展綠色農產品納入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農業科研的戰略內容之中。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優先考慮利用西部地區發展綠色農副產品;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要優先為生產和經營綠色農產品的“龍頭”企業創造外部條件,提供信貸、保險、稅收等方面的便利;在農業科研中,要集中資金和科研力量研究和開發綠色食品。其次,盡快制訂和修改農產品生態技術標準,促進環保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完善環境標志制度,構造綠色農產品生產與出口的引導機制。不斷修訂農產品質量標準,形成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標準接軌,有較強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的環境標準;加大對環保標準和環境檢測技術標準及環保技術的研究投入,努力達到ISO14000標準和發達國家最先進的環保標準;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和環境標準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兩邊和多邊環境標志的相互認可。(4)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談判與制訂。由于經濟實力的強大,目前現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名義上由世界貿易組織制定,但實質上是由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經濟體所操控,反映的是少部分發達國家的利益需求,并且這種不公平的現象愈演愈烈。隨著自由貿易不斷深入發展,無數發展中國家也認識到貿易平等的重要性。雖然WTO中發展中國家數量不在少數,但這些發展中國家往往擁有極少的話語權。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是全球位于前列的貿易大國,一定要積極的投身于新的、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落實中來,協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擴大自身在國際貿易事務中的發言權,并且致力于為我國農產品貿易排除非正當競爭因素,從而維護我國廣大農民的權益,提高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參 考 文 獻
[1]邁克爾·R.里德.國際農產品貿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
[2]王萬山,陳衛平,廖衛東.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與農村發展[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