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
根據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2010年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順德77%的出口產品為機電產品。其中小家電和空調出口居量全國第一,特別是小家電出口占所有機電產品的近一半。在光鮮的成績背后是數目眾多的小微機電產品出口企業以及隊伍龐大的從業人員。作為全國和廣東重要的機電產品、特別是家電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順德,更是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冷暖自知。
首先,2008年以降,我國人力資源成本持續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24556 元,同比增長18.3%,增幅比上年提高4.2 個百分點,實際增長12.3%。分地區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高到低分別是東部、西部、東北和中部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東部地區和最低的東北地區,差距也只有0.5萬元,也就是說東部地區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吸引力已經大大降低。順德作為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龍頭地區之一,生活消費水平即使在廣東省內也是相對較高的,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只會比統計的平均數據更高。但是從深層次分析,其實質是企業已經無法再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招聘到大量熟練掌握生產技能、真正能為企業馬上創造價值的員工。在知識密集型時代發展制造業,單純依靠只是掌握基本生產技能的勞動者來追求規模與效益雙漲的想法已經不合時宜。熟練掌握生產技能、熟悉生產流程、能為企業提升生產效率的新型復合型勞動者才是企業能否持續成長的重要依據。由于當地生活消費水平與內地比不具有優勢、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駐足不前、用工荒頻繁地在順德發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繼ROHS、WEEE等歐盟指令頒布與實施后,REACH指令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在今年開始有所顯現。南美地區部分國家正在謀劃增加綠色貿易壁壘,EUP指令和EMC指令對微波爐出口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另外,產品質量安全從傳統意義上的電氣安全,擴大到包括產品能效、電磁兼容、食品衛生等范疇內的質量概念,不少客戶要求生廠商提供“健康證書”,“品質證書”等,機電行業不得不去思考除電氣安全以外的問題。各國爭先出臺的貿易壁壘,給出口機電產品小微企業在技術及成本控制上增加了不少的困難。
根據順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2012年的調研結果顯示:企業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造成損失的主要地區前三位是歐盟、美國和澳大利亞;企業在出口貿易中遇到的主要障礙是匯率、關稅和技術性貿易壁壘;企業自身在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時,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不能及時獲取技術壁壘的動態信息、缺乏技術實力(技術能力、檢測設備)、國外口商不愿意分擔相關成本。
再次,信用等級低甚至無信用等級,缺乏各類金融機構認可的可抵押擔保物。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少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及各級人民政府已經通過各種包括行政命令的方式,初步為中小企業建立了較為獨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規模較小、自有資金不多,貸款方雖明確知道中小企業對資金的渴求,仍然顧忌成本高、風險大的因素,造成多渠道的融資方式在實際生產中所發揮的作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外,中小企業缺乏被金融機構認可的可抵押物,特別是受制于想法法律法規,企業生產經營所必須的土地并不被認為為可抵押物,企業自身購置的固定資產受制于市場價格的波動,不便于作為抵押擔保物。因此,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抵押擔保的機構就更少,融資難問題進一步發酵。
中小企業融資缺口的問題,有一般性的宏觀原因,而中小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管理則是其特殊原因。從統計學上分析,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5年,其自身成長和壯大都面臨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管理方式落后、財務報表幾乎沒有審計、產權關系錯綜復雜,這些現象都給中小企業獲得資金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超過半數的中小企業屬于私營或民營性質、管理者集權、一言堂現象嚴重,家族化抱團管理現象常見,缺乏甚至沒有內部管理規章制度。這都給其獲得融資產生不少的困難。
面對以上困境,單純依靠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無法使中小企業快速走出困境,因此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也應該適當地發揮作用。第一,建立產業工人培訓基地,分擔企業的員工培訓成本,形成人才洼地。依據我國的目前的勞動力市場狀況和相關法律法規,產業工人工資的最低值受法律保護,單純靠壓縮工人工資來取得競爭優勢不僅無法招聘足夠的工人,而且也涉嫌違反勞動法。但是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組建公用的產業工人培訓基地的方式來促進當地勞動力市場的繁榮。目前許多第一線的勞動者表示只要有出路都會馬上辭去當前的流水線工作,主要原因是從當前的崗位無法實現自我增值。建立產業工人培訓基地的目標就是幫助第一線工人實現自我增值,這樣從微觀來說提高了當地企業的吸引力,從宏觀來說是提升我國人力資源的一種有益探索。第二,面對國際上的非關稅性貿易壁壘,經驗已經證明單靠一個或者幾個企業是無法應對的。這正是最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協助的地方。中小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都需要共性技術的二次開發和關鍵技術的深度鉆研。一個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實驗室是企業和地區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和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面對國外的涉及到安全、能效、性能、節能、環保等方面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要求每一個企業都擁有專業的實驗室是不現實的,也是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但是在一個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由政府牽頭搭建一個開放共享的,集產品認證、檢測、咨詢、技術研發、標準制定、信息共享的公告技術服務平臺則是切實可行的。通過深度融入解決企業在產品研發、中試、定型過程中遇到的試驗、測試、分析、鑒定問題,實現技術問題的搜集、分析、攻關,協助企業實現產品升級。通過完善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標準信息的追蹤和消化吸收工作,整理并修訂出當前國際主要市場在產品安全、能效、性能、節能、環保等方面的最新要求,引領企業占領生產技術的制高點。通過搜集與分析企業在產品結構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組織企業內部工程師和外部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共同對關鍵技術進行科研攻關,“企科”結合,攜手共對產品升級。通過完善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與突發產品事件的支撐功能,為涉事企業提供數據支撐于解決方案,實現風險共擔。通過為政府部門提供當地出口產品的質量狀況分析,實現風險預警。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企業提供具有豐富實際產品升級工作經驗的人才,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為當地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第三,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金融領域更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預。資本天生就是逐利的,作為擁有大量資本的金融機構更是如此。利率是貸款資金的價格,調節著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資金供給者提供了一種風險補償和激勵。當銀行遇到風險較大的貸款需求時,就會調高利率以彌補可能的損失,如果利率被人為地壓低,銀行就會惜貸或者拒絕此類貸款。為防范金融風險,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管制一般很嚴,常見的是對貸款利率規定上限,即非均衡信貸配給。加上中小企業的風險普遍較高,銀行等資金供給者對中小企業貸款往往得不到合理的風險收益補償,于是就吝嗇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將很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擠出信貸市場,從而導致中小企業金融缺口的形成。
政府無法強迫金融機構給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但是可以通過提供貼息與協助企業完善自身治理等方式讓中小企業相對容易地獲得貸款。中小外貿企業規模不大,自身經營管理能力有限,大部分沒有精力與資金在完善自身的管理團隊專業化上下大工夫。但是政府可以通過引入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軟件,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建立標桿式示范企業,引導其他同類型企業跟隨學習,減少企業的試錯成本。與此同時,政府對企業共同需要的產業,如物流等,進行同步優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協助當地企業實現產品結構升級,完成當地的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