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賢
肺癌(lung cancer,LC)是常見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MT)之一,占全身MT的15%[1],發病高峰在60~79歲。目前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手術方式有肺葉切除術或者一側肺全切除術。但對于高齡患者,機體重要臟器功能低下,且多伴有其他全身疾病,既增加手術危險性,也使術后并發癥增多。因此,做好LC患者圍術期呼吸道護理很重要。我院自2010年起,加強高齡LC患者圍術期呼吸指導護理,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高齡LC患者80例,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及手術切除適應證,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嚴重呼吸道感染、心衰或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疾患者。男52例,女28例;年齡70~80歲,平均(73.6±3.3)歲;有吸煙史 53例(66.3%),合并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17例;癌癥分型,鱗狀上皮癌57例,腺癌19例,小細胞未分化癌4例。術前檢查,心電圖異常44例,肺功能異常43例,其中輕度受損23例,中度受損20例。手術方式,行肺葉楔形切除和肺葉切除術70例,一側肺全切除術10例。隨機分組,各40例,對照組行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圍術期呼吸指導護理,兩組患者在各一般資料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呼吸指導與護理
1.2.1 術前護理 術前呼吸指導與護理,主要包括:(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通過聊天形式,告知LC相關知識、手術方式、各種醫療方法、圍術期注意事項及吸煙對手術的危害等;隨時注意患者心理狀態變化,結合其個性特征,選擇適當方式予以心理疏導。(2)深呼吸法指導:術前1周開始,由專門人員指導患者練習坐位胸式及平臥位腹式深呼吸;吸氣時放松雙肩,由鼻吸入氣體,屏住2 s左右,用口慢慢呼出;10~20 min/次,2~4次/d。(3)吹氣球練習指導:鼓勵患者將氣球一次性吹至盡可能大,再放松 5~10 s,然后重復;3 次/d,10~15 min/次。(4)有效咳嗽練習指導:深吸氣后,連續小聲咳嗽,以胸部震動發出聲音[2],將痰液咳到支氣管口,再用胸腹部力量作最大咳嗽,咳出痰液;練習3次/d,10次左右/次。(5)肺功能擴充器訓練指導:術前1周開始行肺功能擴充器訓練,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先深吸氣,再口含喉嘴做最大呼氣,早晚各1次,次數可量力而定。
1.2.2 術后護理 術后呼吸指導與護理,主要包括:(1)充分鎮痛和放松肌肉:經由術后留置的硬膜外麻醉管給予鎮痛藥;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可取半坐臥位或將床頭抬高15~30 cm,膝下墊置枕頭;按摩或輕輕活動頸部、肩胛部,消除肌肉緊張,保持呼吸頻率和幅度適當。(2)呼吸活動康復訓練指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給予深呼吸指導,每隔2h深呼吸10~20次;用手隨著患者呼氣動作壓迫胸廓,幫助吸氣胸廓擴張。(3)咳嗽排痰指導:盡早鼓勵、指導并協助患者咳嗽排痰,患者取坐位,護理人員一手呈杯狀叩打與肺相應的背部,由下到上,由外到內,同時鼓勵患者用手掌壓住切口做有效咳嗽,3~5 min/次,2~4次/d;對體弱,痰液粘稠,不會做者,可于霧化吸入后,行深呼吸
5~6次,再深吸氣并保持張口,然后淺咳,將痰咳至咽喉再迅速排出。(4)鼓勵早期運動:術后鼓勵并指導患者盡早做功能恢復鍛煉,自麻醉清醒后的腹式深呼吸開始,逐漸加度加量;做床上翻身活動,以防褥瘡形成,也利于胸腔引流;指導患者抬肩,將手舉過頭或拉床帶活動,預防術側肩關節強制,以改善血液循環,防止形成血栓;術后48~72 h可拔管下床做適量室內活動。
1.3 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LC患者入組時、術前及術后的肺功能情況:良好,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輕度受損,60%≤FEV1/FVC<70%;中度受損,50%≤FEV1/FVC<60%;重度受損,FEV1/FVC<50%。記錄術后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實施統計,并用SPSS 1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功能比較 如表1,較之對照組,觀察組術前肺功能良好率及良好+輕度受損率明顯高,術后良好+輕度受損率也明顯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LC患者入組時、術后及術后肺功能情況比較(n)
2.2 術后并發癥 如表2,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LC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n)
除手術本身原因導致的肺泡有效面積減少外,對于高齡患者,多伴有其他全身疾病,重要器官大多存在退行性變化,各種耐受性、應激反應均減退,且免疫功能低下,而長期吸煙史、慢性支氣管炎史等,使得肺組織纖維化,肺泡順應性下降,小氣道阻力增加,加之體質差、咳嗽、疼痛、排痰無力等因素,容易導致氣管內分泌物滯留,引發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3]。
呼吸功能恢復好壞是高齡LC患者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本組在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圍術期呼吸指導護理,不僅提高了術前及術后的肺功能良好,還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P<0.05),提示此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高齡患者因對手術的認識不夠,顧慮較多,多有緊張、抑郁甚至恐懼等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差,而緊張等負性心理情緒可直接影響機體免疫功能[4],使其抵抗力下降,對手術及治療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健康教育是基礎,可通過提高患者認知水平,且隨時予以心理疏導,使其以最佳心態面對手術。
深呼吸練習、吹氣球練習、肺功能擴充器訓練等,均可通過改善患者通氣、換氣功能,促進氣體交換,從而起到改善肺功能的作用,還有利于胸腔引流。因高齡患者呼吸道黏膜萎縮,纖毛運動不良,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下降,杯狀細胞增多,致分泌物粘稠度高,加之麻醉插管、手術等刺激,均使得氣道分泌物易滯留[5],增加痰液排除難度,而有效咳嗽練習,加以霧化吸入、拍背輔助、肺部聽診等,可幫助有效清理呼吸道,保持其暢通,能夠預防術后肺不張及腹部感染等并發癥。術后患者常因各種疼痛,導致全身肌肉緊張,呼吸受限,呈快而表淺,給予鎮痛藥、按摩等,可幫助減輕疼痛,放松肌肉。
綜上所述,高齡LC患者加強圍術期呼吸指導,可明顯改善患者肺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值得深究推廣。
[1]顧沛.外科護理學[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209.
[2]張淑華,高艷輝.肺切除術后病人有效排痰方法及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08,15(22):80.
[3]周紅梅,劉福花,高愛梅.33例肺癌患者圍術期的護理管理[J].現代護理,2010,7(1):107-108.
[4]蔚茹.肺癌患者術前心理護理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8,15(23):62-69.
[5]幸敏.高齡肺癌患者圍手術期呼吸功能訓練與指導[J].臨床醫學,2009,29(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