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臻玉 邱昌洪 武丹 曾海鋒 黃擎雄
預防喉返神經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損傷一直是甲狀腺手術的難點,主動顯露RLN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但喉返神經隱蔽,走形多變,解剖RLN的方法多種,那種更好暫無定論。該不該暴露RLN,如何解剖,又怎樣避免顯露過程中損傷RLN是歷來爭論的焦點,本文依據我院近期的240例甲狀腺術,采用三種不同路徑解剖RLN,探討RLN的顯露和保護技巧,交流手術經驗。
1.1 一般資料 2008年6月到2012年6月,我院同一手術組實施的180例甲狀腺手術,其中115例為結節性甲狀腺腫,行單側腺葉切除或單側腺葉+對側部分切除術,45例為甲亢行雙側次全切除術,20例為微小甲狀腺癌行單側腺葉+對側次全切除術。男性36例,女性144例,平均年齡40.8歲(20~73歲)。
1.2 RLN的解剖路徑 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頸根部弧形小切口,游離皮瓣,牽開頸前肌群,超聲刀輔助,離斷中靜脈,暴露腺體;按照不同路徑顯露RLN。
1.2.1 上方路徑 以甲狀軟骨下角為標志,離斷上極血管和懸韌帶,將腺體側葉向內下翻轉,暴露上極內側與氣管的間隙;觸摸甲狀軟骨下角,超聲刀離斷外側韌帶,顯露RLN入喉平面,Berry韌帶外側可見RLN。
1.2.2 中間路徑,以氣管食管溝為標志,腺體內上翻轉,充分顯露背側,甲狀腺背膜精細化操作,沿氣管食管溝自外向內解剖;氣管食管溝外側0.2~1.0 cm的層面找到RLN,向上可顯露到入喉處,向下到甲狀腺下動脈相交處。
1.2.3 下方路徑:以甲狀腺下動脈為標志,該處為RLN走行的恒定部位,游離腺體下極,翻轉側葉,暴露甲狀腺下動脈主干及分支,在甲狀腺下動脈、氣管、頸總動脈構成的“RLN三角”內解剖;RLN穿行于甲狀腺下動脈及其分支的前方、后方或分支之間。
1.3 RLN損傷的診斷 觀察患者術后聲音變化,若出現聲嘶,喉鏡進一步檢查聲帶活動情況,并術后隨訪3個月,觀察聲音有無恢復。①暫時性RLN損傷:患者聲音逐步恢復,喉鏡檢查聲帶活動無異常。②永久性性損傷:3個月內聲音無恢復,喉鏡檢查一側聲帶麻痹。
1.4 統計學方法 建立患者臨床資料的數據庫;手術時間和手術出血的比較采用t檢驗,RLN的損傷比較用χ2檢驗。數據分析用SPSS 13.0軟件,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時間 上方路徑組(43.8±5.4)min,中間路徑組(55.7±9.7)min,下方路徑組(58.7±10.5)min,組間兩兩比較結果:上方路徑組解剖時間短,下方路徑組時間最長(P<0.05)。
2.2 手術出血量 上方路徑組(8.6±4.5)ml,中間路徑組(7.6±5.1)ml,下方路徑組(10.2±2.4)ml,組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RNL損傷 上方路徑和下方路徑組各有1例RNL暫時性損傷,分別出現在手術后的第2和1 d,分別在術后的1周和4周恢復。上方路徑和下方路徑組術后均有1例RLN永久性損傷,隨訪3月無恢復。中間路徑無RLN損傷。上方路徑和下方路徑組RNL損傷率比較無明顯差別。

表1 三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甲狀腺手術是否應該常規顯露RLN,一直爭議不斷[1]。反對者認為解剖神經的過程就有可能損傷神經,過多剝離可能增加術后的粘連及疤痕形成而壓迫或牽拉神經;贊同者認為主動顯露RLN能預防損傷,手術中很少會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傷,即使有損傷也是暫時麻痹而最終能恢復。甲狀腺手術常規顯露RLN,熟練掌握顯露技術,對預防RLN損傷提供安全保障,同時給甲狀腺葉全切除術奠定了手術基礎,可明顯降低損傷的發生率[2]。文獻示RLN損傷率為0.3% ~8.5%,以再次甲狀腺手術或腺葉切除術多見,部位以RLN入喉處最多,約占3/4,其次為 RLN與甲狀腺下動脈交叉處約占1/4[3]。
RLN暫時性損傷表現為神經連續性完整,肉眼下無損傷,但已發生功能障礙,術后出現聲音嘶啞。本組RNL暫時性損傷率是1.6%(3例),分析其可能原因可能是手術中過度牽拉,吸引器挫傷,術中切斷過多的營養神經的血管分支,或超聲刀熱傳導燙傷。Berry韌帶緊靠RNL入喉點,RLN入喉點可用濕紗布覆蓋,超聲刀非工作面向下操作,安全距離3 mm,安全時間3 s以下,預防熱傳導損傷。RLN的永久性損傷多為神經被切斷、鉗夾或結扎。本組永久性損傷率1.0%(2例),主要原因是分離RLN出血,術野不清,止血過程中誤傷神經[3],特別是甲狀腺下動脈旁和RNL入喉處。手術出血時術者應避免焦慮心態,保持術野清晰,動作輕柔細致[4,5]。
顯露RLN常用的路徑有以下三種。(1)下方路徑以甲狀腺下動脈為標志;在“RLN三角”內解剖,該處是RLN必經處,組織疏松。左RLN常接近中線,較深,多行于甲狀腺下動脈的后方;右RLN常偏外,較淺,多行于下動脈的前方。缺點是游離神經較長,耗時較多,甲狀腺下動脈小分支多且和RLN關系復雜,解剖時易出血。②上方路徑以甲狀軟骨下角為標志。其下方0.5 cm處為RLN入喉點,位置恒定,逆行顯露,耗時最短;缺點是入喉平面常被肥大的Zuckerkandl結節覆蓋,并緊靠Berry韌帶,周圍微血管多且鄰近神經,易出血,難止血,常需縫扎處理[6]。入喉點RLN常分出前后支,粗大的前支人喉支配喉內肌,較細的進入咽下縮肌,對分支的忽視亦可造成神經和其分支損傷。③中間路徑以氣管食管溝為標志。緊貼腺體的真背膜由外向內分離,視野開闊,可逆行或順行顯露。簡單實用。
顯露RLN操作要求動作精致細微,熟悉甲狀腺的解剖間隙和RLN的解剖標志,操作有方向標,直視下把組織薄層打開,禁忌大片組織剪切或大束組織鉗夾[7]。我們的手術體會是首先采用中間路徑顯露RLN,精細甲狀腺背膜解剖法,緊貼腺體真背膜,蚊式鉗分離為主,超聲刀輔助,保持術野清潔,避免緊鄰神經解剖,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全程解剖RLN,部分顯露即能辨別RLN的位置,注意保護RLN的分支和滋養血管,避免氣管食管溝的過度分離[8,9]。中間途徑的優點是游離甲狀腺后背膜過程中多數RLN自然顯露于假背膜以下,簡單實用,減少了牽拉的頓性損傷和保護了RLN平面以下組織及滋養神經的細小血管。這可能是中間路徑RLN損傷率低的原因。
熟悉RNL的解剖標志,根據甲狀腺病變,靈活采取不同路徑顯露喉返神經。術中具體分析RLN解剖區域內可能出現的走行變化,如腫瘤壓迫推移或RLN旁淋巴結侵犯,再次手術的解剖層次改變,瘢痕粘連或巨大甲狀腺腫所導致RNL位置改變[9]。甲狀腺癌的下極間隙內有大量脂組織和淋巴結,下方路徑暴露遇到困難,可選上方路徑,以甲狀軟骨下角為標志尋找RLN;再次手術的腺體背側粘連嚴重,選擇粘連輕,組織疏松的甲狀腺下動脈部位尋找;胸骨后甲狀腺腫的氣管食管溝暴露困難,采用上方路徑暴露;甲狀腺上極病變時,宜選擇下方路徑或中間路徑顯露RLN。總之,RLN的損傷重在預防,層次清晰,術野清潔,熟悉解剖標志,靈活選擇解剖路徑。
[1]張延齡,姜永峰.甲狀腺手術喉上神經及喉返神經損傷的防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6,16(6):226-228.
[2]肖體現,廖茂平,張清建,等.甲狀腺手術中的喉返神經顯露體會.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19(6):527.
[3]Snydner SK,Lairmore TC,Hendricks JC,et al.Elucidating mechanisms of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 during thyroidectomy and parathyroidectomy.J Am Coll Surg,2008;206:123-30.
[4]陳曦.甲狀腺手術中甲狀旁腺功能的保護.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10):895-897.
[5]Makay O,Icoz G,Yilmaz M,et al.Th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and the inferior thyroid artery-anatomical variations during surgery.Langenbecks Arch Surg,2008,393(5):681-685.
[6]John A,Etienne D,Klaassen Z,Shoja MM,et al.Variations in the locations of th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 relation to the ligament of Berry.Am Surg.2012,78(9):947-51.
[7]張浩.重視甲狀腺乳頭狀癌治療中VI區淋巴結清掃術的臨床價值.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5):391-394.
[8]Veyseller B,Aksoy F,Yildirim YS,et al.Effect of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in thyroidectomy on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paralysis and hypoparathyroidism.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1,137(9):897-900.
[9]Karamanakos SN,Markou KB,panagopoulos K,et al.Complications and risk factors related of surgery in thyroidectomy.Results from 2,043 procedures.Hormones,2010,9(4):31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