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高原澤 徐林盛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時患者出現肺通氣功能障礙,呼吸肌疲勞而導致Ⅱ型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嚴重者危及生命[1]。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取無創呼吸機聯合常規藥物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84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9例,患者年齡均在45~78歲,病史3~27年。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2例,其中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平均年齡為(63.62±3.54)歲,平均病史為(11.26±3.11)年;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平均年齡為(64.13±3.21)歲,平均病史為(11.75±3.11)年,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病史及動脈血氣分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1.2 臨床診斷 所有患者臨床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主要臨床表現為畏寒、咳嗽、發熱、咳痰及氣促等癥狀,且經X線胸片檢查確診,血流動力學穩定,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神經肌肉疾病等并發癥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給予低流量吸氧及對癥藥物治療(包括抗感染、解痙平喘、祛痰、利尿、糾正電解質平衡或支氣管擴張劑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無創呼吸機治療:給予口鼻面罩無創呼吸機正壓通氣輔助治療,呼吸模式為s/t,呼吸頻率為12~18次/min,吸氣壓力由8 cmH2O逐漸上調為12~20 cmH2O,呼氣壓力由0 cmH2O逐漸上調為6~8 cmH2O,氧氣流量為3~5 L/min,且保持潮氣流量為500 ml左右。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結果采用SPSS 13.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各組指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PaCO2明顯降低,PaO2明顯升高,且觀察組變化更為顯著,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變化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變化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PaCO2 PaO2對照組 42 治療前80.21±3.78 54.35±4.22治療后 70.32±3.95* 67.34±3.98*觀察組 42 治療前 79.88±4.12 54.75±3.87治療后 60.10±3.58*▲ 88.49±4.14*▲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以一種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呈進行性發展,患者病情多反復發作,使其肺功能出現進行性減退[3]。無創呼吸通氣是指患者與呼吸機之間通過鼻罩或面罩等無創接觸面傳遞對肺部的機械通氣支持,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可明顯減少患者機械通氣并發癥的發生,并改善患者預后[4]。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常規藥物及對癥合并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不需建立人工氣道,可采取面罩或鼻罩進行呼吸支持,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可明顯改善患者通氣功能,增加通氣量,提高PaO2,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谷雨,白炳秀,張建容.52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雙水平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護理體會.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6):27.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9):8-17.
[3]吳藝.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療效觀察.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2):897.
[4]李傳惠,方菊花,詹健,等.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護理體會.中國中醫急癥,2008,17(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