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金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類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占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胃腸道間質腫瘤直徑從1~2 cm到>20 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長,大多數腫瘤沒有完整的包膜,偶爾可以看到假包膜,體積大的腫瘤可以伴隨囊性變,壞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腫瘤破裂,也可以穿透黏膜形成潰瘍,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巨大的影響[1,2],本文總結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胃腸間質瘤患者46例資料,旨在探討胃腸間質瘤的外科治療的臨床療效并分析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率的因素。
1.1 一般資料 本文統計資料對象為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胃腸間質瘤患者46例資料,其中包括男30例,女16例,年齡范圍為34~54歲,平均為(40.81±13.98)歲。所有患者入院前臨床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現象,部分患者的腹部出現包塊現象。其中有5例有惡心嘔吐現象,大便黑色現象者10例,身體明顯消瘦者1例。統計資料入選標準:所有納入統計的患者均為知情,并且同意參與該項調查,無中途失訪現象。所有患者按照手術切除范圍不同分為三組:局部切除的A組15例,腫瘤及器官切除的B組13例,擴大切除的C組18例,三組患者一般病例資料經統計學t檢驗表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三組患者的術后生存率的比較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切除 所有患者手術切除方式均為腫瘤的完全性切除,其中腫瘤及器官切除切除為腫瘤切除同時聯合臟器切除,擴大切除術為切除同時作淋巴結清掃,局部切除術為術中切除部位距離腫瘤邊緣3 cm左右處,所有患者手術切除后給與放化療輔助治療,術后給予伊馬替尼(使用劑量為400 mg/d,與飯同服)以預防患者術后胃腸間質瘤的復發(對于已經復發患者,也可給與伊馬替尼藥物治療)。
1.3 統計指標 所有46例患者在手術后分別統計三組患者5年內生存率,最后Cox模型多因素預后分析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率的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對生存率(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a=0.05為標準,比較各組患者生存率差異性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最后Cox模型多因素預后分析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率的因素。
所有46例患者均獲隨訪,患者術后隨訪期間有14例患者發生復發轉移現象(單純的腹腔轉移者2例,肝轉移3例,肺轉移1例,合并多發轉移8例),A組患者5年內死亡2例,生存率為86.7%,B組死亡3例,生存率為76.9%,C組死亡3例,生存率83.3%,統計學t檢驗表明三組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ox模型多因素預后分析結果如表1。

表1 Cox模型多因素預后分析結果表
由Cox模型多因素預后分析對該類患者術后生存率的分析結果表明: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腫瘤大小及復發轉移因素。
一般間質瘤患者均無明顯的,特異性的臨床表現,所以患者病程可長至十幾年,而惡性胃腸道間質瘤的病程則比較短(其惡性程度與腫瘤大小以及核分裂象多少(病理報告中會描述)相關。超過5 cm的間質瘤應該在中度危險以上,對化療放療不敏感),一般在數月以內,其主要癥狀依賴于患者腫瘤的大小和發病位置,胃腸道出血是最常見癥狀。另外,患者有吞咽不適、吞咽困難癥狀也很常見。部分患者因潰瘍穿孔就診,可增加腹腔種植和局部復發的風險。常見癥狀有腹痛、包塊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腸道梗阻等。
對與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實施手術切除,是目前在臨床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是間質瘤的特點就是手術切除后比較容易復發(三種術后表現可懷疑腫瘤復發:一是患者術后出現原發手術切除部位發生新的病變,二是原發病灶以外的部位出現轉病灶轉移現象,三是現存腫瘤體積有增大的現象),這和原發腫瘤大小、原發部位、手術治療情況等都有關系,因此在胃腸間質瘤的治療上,術后我們需要嚴防復發問題,這樣治療效果才能得到更好地鞏固,另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我們建議在對胃腸間質瘤患者的外科手術治療后給患者加用依馬替尼可預防該類疾病的復發(如果患者術后已經復發也可用依馬替尼進行治療),伊馬替尼適合于手術切除或發生轉移的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患者的使用,服藥后應多飲水,且長期堅持服藥,其[1-3]在患者體內發揮藥效,可以強烈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并且能夠選擇性抑制Bcr-Abl陽性細胞系細胞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新鮮細胞的增殖,從而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此外,伊馬替尼還能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PDGF)受體和干細胞因子(SCF),從而抑制由PDGF和干細胞因子介導的細胞行為,對胃腸間質瘤起到抑制和治療的作用。
最后,該類疾病在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治療,另有文獻[4,5]表明,中晚期腫瘤的中醫療法,能夠使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恢復功能,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1]許嚴偉,趙小利,王英,等.伊馬替尼敏感及耐藥K562細胞P-糖蛋白、缺氧誘導因子和鞘氨醇激酶表達的比較.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7(2):153-155.
[2]洪金玲,李健,李潔,等.胃腸間質瘤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前后c-kit/PDGFRoα基因型改變與舒尼替尼臨床療效的相關性.中華病理學雜志,2012,41(6):386-390.
[3]Zheng Song,Wang Xiaoju,Jia Jing,et al.Imatinib mesylate resistance of huma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imal mode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alysis.Chinese JournalofPathology,2012,41(3):176-180.
[4]薛暖珠,林麗珠.中醫腫瘤療效評價標準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應用.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6(2):108-112.
[5]光新蘭,葛海生.復方鎖陽口服液治療胃腸腫瘤療效與醫證型關系的研究.北京中醫藥,2011,30(8):58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