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
陰道是由黏膜、肌層和外膜組成的肌性管道,富伸展性,連接子宮和外生殖器官,是鏈接女性內生殖器與外界環境唯一的通道,陰道的微生態又稱為陰道的微環境,陰道微環境主要有陰道的發育成熟情況、陰道黏膜細胞的分泌功能是否正常、陰道分泌物中精子激活因子的數量及活性、陰道分泌物的酸堿度、陰道的炎癥情況、等共同組成陰道微環境[1,2]。因此,早期科學干預改善中患者的陰道微生態和改善預后尤其重要。筆者對于518例患者的微生態狀況的分析確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科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間1026例患者,其中518例患者感覺外陰分泌物增多,除去月經期患者,其他患者均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測?;颊吣挲g在18~42歲,平均年齡為(28.6±3.1)歲。
1.2 檢測方法 患者進行婦科檢查時,由婦科醫生在患者陰道例采取分泌物進行標本檢測,取分泌物在潔凈載玻片上制成圖片,在酒精燈上進行消毒干燥,在光學顯微鏡油鏡下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測,在鏡下即可看到滴蟲,即陰道毛滴蟲陽性。再用PH3.8~5.4精密試紙測定陰道PH值。最后用陰道微生物功能進行檢測。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曹澤毅主編的《中華婦產科學》關于陰道炎的標準[4]:在顯微鏡中發現陰道分泌物中甲絲酵母菌的芽孢,和菌絲或者是陰道毛滴蟲一種或是一種以上,清潔度>“++”者,陰道PH范圍>4.5,均可診斷為陰道微生態失調,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顯微鏡發現假絲酵母菌的芽孢即可診斷。細菌性陰道病(BV):有質地較薄的分泌物,PH值≥4.5,線索細胞占全部上皮細胞的20%以上。符合此類條件均可認為是細菌性陰道炎。滴蟲陰道炎(TV):分泌物中可在顯微鏡下檢查到陰道毛滴蟲即可診斷。
2.1 518例有癥狀患者陰道分泌物檢出情況,VVC 299例(57.72%),BV 137 例(26.44%),TV 42 例(8.10%),見表1。

表1 518例陰道分泌物檢測異常情況(例,%)
2.2 518例患者陰道狀況 PH異常檢查出345例(66.66%),清潔度檢測120例(23.17%),假絲酵母菌異常檢測53例(10.23%),見表2。

表2 518例陰道狀況檢測情況(例,%)
陰道患者大多都是由陰道炎所引起的疾病患者,女性陰道是由黏膜、肌層和外膜組成的肌性管道,富伸展性,連接子宮和外生殖器官,是鏈接女性內生殖器與外界環境唯一的通道,陰道的微生態又稱為陰道的微環境,陰道微環境主要有陰道的發育成熟情況、陰道肌層的規律收縮功能是否正常、陰道黏膜細胞的分泌功能是否正常、陰道分泌物中精子激活因子的數量及活性、陰道分泌物的酸堿度、陰道的炎癥情況、體內性激素的水平和比例、末梢神經功能及調節情況、微血管系統功能及血液供應(供應氧氣、營養物質,排除細胞代謝產物)情況等共同組成陰道微環境[5,6]。陰道菌群生活環境非常復雜,除原蟲、真菌外,還有包括很多需氧菌及厭氧菌,這些微生物都生長在一個共同的環境內,從而形成微生態狀況。在微生態里的各個微生物之間可能有相互桔抗作用[7]。陰道菌群之間必須要彼此制約,使致病細菌不能夠進入體內作用,若患者體內這一酸堿平衡遭到破壞,菌群之間的制約作用消失,所以氫離子濃度下降,正常菌群就會失去優勢,致病菌就會因此繁殖生活,從而產生患者的陰道癥狀,因此早期科學干預改善中患者的陰道微生態和改善預后尤其重要[8]。在陰道中還有一些正常菌群寄生于我們的陰道菌群中,其中以乳酸桿菌所占比例最多,它對于維護陰道的正常微生態環境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在陰道上皮的糖原經乳酸桿菌的作用分解為乳酸,使陰道局部呈弱酸環境[9,10]。在此報告中我們發現患者的微生態失調比例中對于PH異常占有較大的比例,因此對于這一實驗結果我們要引起一定的重視,對于日常的清洗要做好,擁有自己的專用清洗盆和專用清洗用具,盡量使用一些弱酸性的女性護理液清洗外陰部,但也不要過于頻繁,陰道本身就是一個微生態的小環境,對于一些外來細菌的侵入,它有自己的清理系統,頻繁使用一些護理液反而會降低患者本身清理系統,從而引起酸堿平衡紊亂,使病菌更加容易進入患者的體內,引起患者陰道部位的炎癥反應,故導致患者的PH異常。陰道感染是很多婦女面臨的疾病,會對患者的身體以及患者之家的夫妻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我們要對陰道炎患者進行早期的診斷治療,避免此悲劇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可能地保持我們的下半身血液循環流通,避免穿太緊的牛仔褲,保持陰部的干爽。在性交過程中堅持使用避孕套,可以有效的減少陰道疾病的發生,對于患者的生活中有了一定的預防作用。因此要在生活中注意這些小細節,從根本做起,減少疾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518例婦科門診婦女陰道微生態狀況分析療效確切。對于婦科陰道疾病患者的診斷治療鑒定了一定的臨床基礎,對于患者的預防診斷有了一定的臨床意義,值得我們在臨床上進行學習和探討。
[1]李基明,黃革玲,李枝連,等.4816例婦科門診婦女陰道微生態狀況的分析.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2,23(9):848-849.
[2]吳佳聰,任慕蘭.妊娠婦女陰道微生態狀況研究.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9):4535-4538.
[3]曾改鴻,何麗敏,黃春紅,等.600例健康體檢婦女陰道微生態狀況分析.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2,24(6):558-560.
[4]肖彩艷,張洪文,王新,等.2066例婦女陰道微生態失調構成情況分析.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2,39(2):191-193.
[5]黃敏,膝奔琦,周水生,等.800例婦科門診婦女陰道感染及微生態狀況分析.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8,20(10):498-499.
[6]吳翠云.婦科門診幾種常見陰道炎的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09,7(4):110-112.
[7]廖秦平.女性陰道微生態及陰道微生態評價.實用婦產科雜志,2010,26(2):81-83.
[8]陳德靈,阮鑫丹,柳萍飛.陰道分泌物微生態檢測指標的臨床應用.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7,19(2):215-217.
[9]劉朝暉,張岱,趙敏,等.5236例健康婦女陰道微生態狀況的分析.現代婦產科進展,2009,18(2):129-131.
[10]Wicherek L,Mak P,Klimek M,et al.The length of menstrual bleeding and the risk of argental infe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activity of hemoglobinderived microbicidal peptides.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igy an d Reproductive Biology,2007,131(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