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陳曉端 張江平
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靜脈輸液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不但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減輕患兒的痛苦及家長的心理壓力,更便于對重危新生兒快速及時用藥,提高搶救效率。通過一年來對我科住院新生兒不同穿刺部位使用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并發癥的臨床觀察記錄,靜脈留置針各有優劣。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兒,足月兒185例,男105例,女80例;早產兒102例,男65例,女47例;年齡10 min~31 d,足月兒體重 2.1 ~5.2 kg,早產兒體重1.03~2.76kg。包括肥胖兒、營養不良的患兒,穿刺部位皮膚無硬腫、破潰或炎癥。
2.2 方法
2.1 留置方法 未特別分組,根據患兒血管情況選擇穿刺部位,采用BD公司或邁瑞公司24號帶延長管安全留置針,選擇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的靜脈,穿刺成功后注明日期、時間,隨后在靜脈留置針觀察記錄本上詳細記錄患兒姓名、性別、床號、日齡、穿刺部位、留置時間。輸液完畢后用含0.5%肝素鹽水封管,將針頭斜面進入留置肝素帽內均勻推入封管液[1]。留置時間最長不超過5 d,3-透明敷貼潮濕或松動及時消毒更換,期間觀察有無紅腫、滲液、滲血、脫針等現象,發現后拔針并記錄。
2.2 穿刺部位 腋下靜脈、頭皮靜脈,上肢的手背、手腕和肘部靜脈,下肢的足背、踝部靜脈。
從靜脈留置針的觀察記錄本中統計各部位穿刺例數:腋下65例、頭皮33例、手背62例、手腕45例、肘部31例、足背31例、踝部20例,并隨機各部位抽取100例作分析比較(臨時出院拔針除外)。表1顯示,腋下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最長,與其他各部位均有顯著差異性(P<0.05),其次頭皮靜脈,然后是手背靜脈,頭皮靜脈與手背靜脈兩者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分別與手腕、肘部、足背、踝部靜脈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5),手腕、肘部、足背、踝部靜脈兩兩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一般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穿刺部位靜脈留置針留置情況比較
4.1 腋下靜脈 經腋靜脈穿刺保留時間長,平均5~7 d,藥液不易外滲。腋下靜脈留置針位置固定隱蔽,不易被患兒拔掉,安全性比較高,肩關節活動相對較少,上肢處于功能位,不必束縛上肢活動,經x線觀察,即使手臂下垂留置針也不會打折,且腋下靜脈管徑粗大、走行直,血液循環快,可迅速降低液體滲透壓。早產兒、極低體重兒為確保熱卡的供給,經常需要靜脈輸注氨基酸、脂肪乳等高營養液體[2]或進行搶救時常靜脈注射血管活性藥物,經腋下靜脈注射這些高濃度對血管刺激性大的液體,外滲機率小,長時間留置很少造成靜脈炎,從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通過觀察記錄,經腋下靜脈注射曾出現堵管,皆因輸液完畢血液回流凝結而造成;局部紅腫,與注射高濃度和血管刺激性大的液體有關;針孔滲液滲血,為反應較好的早產兒,與上肢活動較多有相關性,經及時處置后,無后遺癥。
4.2 頭皮靜脈與手背靜脈 頭皮靜脈或四肢淺靜脈管徑細,穿刺保留時間較短,平均為3 d左右,易因局部藥液外滲或針頭堵塞而需要重新穿刺。新生兒頭皮靜脈表淺、皮下脂肪少、易于穿刺、固定和觀察為輸液、輸血和給藥最常用的途徑[3]。新生兒頭皮靜脈置管部位:額上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等。雖然新生兒頭部靜脈暴露明顯、易穿刺、便于觀察、污染機會少,但觀察發現,行頭皮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出現堵管、局部紅腫情況,與患兒頭皮靜脈較細,輸液量多有關。新生兒手背靜脈血管相對頭皮靜脈而言較粗直、明顯,更有利于靜脈留置套管針的穿刺,但穿刺部位易受污染,如吮指導致的唾液污染。
4.3 手腕、肘部、足背、踝部靜脈 手腕、肘部、足背、踝部這些地方靜脈,暴露比較明顯,也常選擇這些靜脈來完成靜脈留置;但手腕、肘部、踝部靜脈在關節處,患兒活動容易使套管觸及血管壁,造成滴液不暢及沿著穿刺點滲血、滲液,而影響留置時間;患兒雙腳活動,摩擦踝部,最易導致脫針。人體下肢靜脈瓣最多,血液回流最慢,輸液時液體滯留于下肢靜脈的時間比滯留于上肢靜脈的時間長,所以易致下肢滲液、腫脹、發紅等癥狀。觀察記錄中發現,都出現以上并發癥。
從觀察中得出:新生兒不同穿刺部位使用靜脈留置針各有優劣,從留置時間上看,腋下靜脈>頭皮靜脈>手背靜脈>手碗靜脈>足背靜脈>肘部靜脈>踝部靜脈。新生兒使用靜脈留置針可首選腋下靜脈,若無把握成功或失敗后,退而選頭皮靜脈或手背靜脈,其他各部位靜脈均不宜作首選。使用腋下靜脈留置針操作簡單經濟、安全、易于護理,為準確及時用藥提供方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選擇四肢靜脈使用靜脈留置針,固定好局部,限制其活動可延長保留時間;選擇頭皮靜脈注意手固定的連續性,可使保留時間延長。在留置過程中,應注意預防各種并發癥的出現,才能更好地發揮使用靜脈留置針優點,提高護理質量。
[1]饒慶華,元風,李寶麗,等.小兒靜脈留置針封管效果的觀察.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0):624.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816-819.
[3]王杏杰,徐玉梅.觀察靜脈輸液患者的技巧.河北醫藥,2009,31:1682-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