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偉 周兵 李國政
近年來到急診室就醫及院前急救的創傷患者,于數量上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其中的嚴重創傷患者,由于傷情復雜,發展迅速,易漏診、漏治,死亡率及致殘率高。為提高救治成功率,我們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并借鑒以往的急救經驗制定了“嚴重創傷綠色通道”,對嚴重創傷患者實施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嚴重創傷病例共54例,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齡18~76歲,平均38歲。車禍傷38例,高處墜落傷14例,刀傷2例。120急救現場30例,急診科接診24例。重、特重型顱腦損傷10例,頸椎損傷3例,胸、腰椎損傷3例,多發肋骨骨折和(或)血氣胸4例,腹部損傷、內臟破裂3例,四肢、骨盆骨折6例,口腔頜面部損傷5例,創傷性、失血性休克30例,兩處以上多發創傷26例。急診手術24例,保守治療30例。
1.2 一般急救 接診醫師初步評估傷情,確認為嚴重創傷,即給予保持呼吸道通暢、建立靜脈通道及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
1.3 啟動嚴重創傷綠色通道。(如下圖)

本組死亡率9.3%(5/54)。無一漏診。隨診6個月,恢復良好30例,中殘12例,重殘7例,死亡5例。
嚴重創傷患者傷情重,多伴有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查體及主訴。造成傷情識別及評估困難,延誤搶救時機。嚴重創傷綠色通道的建立,有效避免了漏診并為患者“黃金時間”[1]的救治提供了保障。
影響嚴重創傷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有:多發傷、頸椎損傷、顱腦損傷、胸部損傷、休克等[2]。之前曾經有漏診頸椎損傷的患者,在搬動體位時導致損傷加重,甚至呼吸驟停,教訓深刻。本組3例頸椎損患者由于多科會診均被及時發現并給與有效固定,有效阻止了頸部活動造成二次損傷,后經進一步診療恢復良好。顱腦損傷患者,由于昏迷、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差,極易造成嘔吐物誤吸,舌后墜,加之呼吸道異物等極易窒息。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早期給予呼吸支持是提高顱腦損傷患者搶救成功率的重要一環。胸部損傷往往進展迅速,會很快導致患者死亡,院前急救措施得當,可為進一步救治贏得時間。一旦發現血氣胸表現,伴有呼吸困難者,立即行胸腔閉式引流術。開放性氣胸填塞包扎,多發肋骨骨折反常呼吸運動者,及時給予固定。呼吸功能衰竭、嚴重低氧血癥者早期給予機械通氣治療。為進一步治療贏得時機。如為進行性血氣胸,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者,大血管損傷可能性大,需緊急剖胸手術。一例胸部刀傷肺破裂患者,失血量達5000 ml。緊急剖胸,徹底止血,獲得成功。合并休克的患者,我們通常給予緊急中心靜脈置管或建立多組靜脈通道,快速擴容,及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由于輸血科預先準備,可保證需要輸血者0.5 h內輸血?;顒有猿鲅?,加壓包扎或結扎血管止血。內臟破裂,失血較多者,緊急手術止血。特別危重的多發創傷患者,多科協作,穩定生命體征,挽救生命作為第一要務。緊急情況下,先手術徹底解決失血問題,待病情穩定后再做進一步處理。
結果表明,嚴重創傷綠色通道通過合理的救治流程,多科合作,有效縮短了臨床反應時間,避免了冗長會診與重復檢查,貽誤寶貴的搶救時間。并有效避免或減少了漏診、漏治的發生。加之及時合理的救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嚴重創傷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1]余建新,沈偉鋒.創傷救治模式的相關問題與發展方向.中華創傷雜志,2006,22(9):641-643.
[2]王正國.創傷研究進展.臨床外科雜志,2007,15(11):7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