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娟 趙懷東
西咪替丁聯合葉酸片治療幼兒腹瀉
楊秀娟 趙懷東
西咪替丁;葉酸片;腹瀉;療效
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種疾病。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癥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病原可由病毒(主要為人類輪狀病毒及其它腸道病毒)、細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以及鼠傷寒沙門氏菌、空腸彎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蟲、真菌等引起[1]。腸道外感染、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過敏、喂養不當及氣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而秋季是嬰幼兒腹瀉的高發季節,我院采用西咪替丁與葉酸聯合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2012年10月收治的住院腹瀉患兒148例,其中男96例,女52例,比例為1.85:1;年齡2個月~2歲,平均年齡11個月;均符合腹瀉病的診斷標準;且無并發癥。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一天8~9次,為稀水樣或黃綠色便,無腥臭、無膿血便,且有伴發燒、嘔吐等癥狀。
1.2 治療方法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80例,對照組68例,兩組均給予靜脈補液,治療組給予葉酸片0.5~1mg/kg?d,每天三次,口服,靜脈滴注西咪替丁10~20mg/kg?d,每天一次。對照組給予口服蒙脫石散,加服助消化藥。
1.3 診斷與鑒別診斷根據發病季節、病史、大便性狀和臨床表現易于做出臨床診斷與治療。必須判斷和認定有無電解質紊亂、脫水(性質和程度)和酸堿失衡。重點尋找病因,腸道內感染的病原學診斷較為困難,臨床診斷和治療需要根據大便常規有無白細胞將小兒腹瀉分為兩種。
1.3.1 小兒大便沒有或偶爾見到少量白細胞者,是侵襲性以外的病因(如非侵襲性細菌、病毒、寄生蟲等腸道內外感染或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多為水瀉,有時會伴有脫水癥狀,應當與下列疾病鑒別。
1.3.1.1 小兒生理性腹瀉經常出現在6個月以內的嬰兒,多由母乳喂養,外觀表現為虛胖,常伴有濕疹,出生后不久出現腹瀉,除了大便次數增多以外,沒有其它癥狀,食欲良好,不會影響發育。
1.3.1.2 小兒消化功能障礙性腹瀉由于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的相關疾病如乳糖酶的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瀉,原發性膽酸吸收不好,或者因過敏性腹瀉等[2]。
1.3.2 小兒大便出現較多白細胞,說明結腸和回腸末端有侵襲性炎癥而發生病變,常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受到影響(傷寒沙門菌腸炎、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細菌性痢疾等)。單憑臨床表現難以區別,所以要及時進行細菌血清型和毒性檢測、大便細菌培養,還要求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進行鑒別。該病中毒癥狀較重,腹痛、腹脹、頻繁嘔吐、高熱、逐漸出現血便,常伴休克,腹部立、臥位X線攝片呈小腸局限性充氣擴張,腸間隙增寬,腸壁積氣等。若抗生素治療無效,腹瀉時間較長者,尚需與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合并感染鑒別。
1.4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我國腹瀉病療效治療方案,顯效:用藥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平水;有效:用藥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癥狀出現明顯改善;無效:用藥72h內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出現惡化。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n,%)
腹瀉是小兒時期的多發病,常發生在6~24個月,起病急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發熱癥狀,臨床表現為嘔吐、發熱、脫水、腹瀉。經研究發現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引起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輪狀病毒損傷小腸黏膜上皮細胞,使腸絨毛損傷,導致水吸收減少。我院采用西咪替丁聯合葉酸治療幼兒腹瀉,總有效率達到92.5%。西咪替丁是一種組胺H2受體阻滯劑,可抑制組胺等炎性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黏膜炎性水腫,促進絨毛修復;同時阻止毒素引起的變態反應,抑制胃酸分泌,減輕H+對胃壁刺激,從而減輕嘔吐癥狀,且發現西咪替丁是免疫調節、有抗病毒作用。葉酸作為抗貧血藥一直用來治療營養性運動細胞性貧血,葉酸對細胞DNA的合成起到關鍵作用。其結構上兩個羧基易于體內K+、Na+結合形成葉酸鹽,后者可促進被損害的帶有刷狀緣的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修復和再生,有利于營養的吸收,提高抗病能力,調整胃腸道生態平衡。葉酸還能影響前列腺素的代謝,使分泌減少,腸蠕動減慢,水電解質的吸收增加,使脫水糾正、腹瀉次數明顯減少。我院采用西咪替丁與葉酸聯合治療幼兒腹瀉病,使臨床癥狀和體征迅速改善,縮短病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 羅建華.葉酸在兒科應用的新評價[J].中國農村醫學,1996(11):39-40.
[2] 李建敏,劉玉霞,晁利生.微生態制劑治療新生兒腹瀉臨床研究[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2(3):277-278.
R725.1
A
1673-5846(2013)03-0085-02
棗莊市薛城區人民醫院,山東棗莊 2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