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 謝春蘋
葉酸對H型高血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
李芙蓉 謝春蘋
目的探討葉酸干預治療對H型高血壓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方法篩選100例H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均強調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藥物降壓等常規治療,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每日給予口服葉酸0.8mg,療程為12個月。治療3個月后測量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2個月后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結果3個月后,實驗組血清Hcy數值明顯下降,降HCY的有效率為84.0%,對照組為8.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顯示HCY與CIMT呈正相關(r=0.517,P<0.05)。12個月后,兩組組間比較CIM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葉酸干預治療可明顯降低H型高血壓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時可以有效減緩動脈硬化的進展,穩定CIMT。
葉酸H型高血壓;同型半胱氨酸;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的重要中間代謝產物,可在葉酸作用下合成蛋氨酸。當機體葉酸缺乏時,同型半胱氨酸代謝受阻,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濃度增加,超過15umol/L時即可稱為高Hcy血癥(HHcy)。近年來研究表明,高Hcy血癥可能是造成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1,2],而且高血壓與HHcy具有強烈的協同作用,可導致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達到11.3,遠遠高于HHcy和其它危險因素聯合作用的風險[3,4]。因此,我國學者將伴有血清Hcy升高的原發性高血壓稱為“H型高血壓”[5]。據報道,H型高血壓約占中國成人高血壓的75%,我國大概有近1.5億患者,對此類人群進行早期發現并實施有效干預,對于有效控制我國缺血性腦卒中的高發具有重要的醫學意義。本研究探討葉酸干預治療對H型高血壓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6月~12月我院門診血清Hcy水平大于15μmol/L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39~78歲,平均(58.95±9.44)歲。實驗前所有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嚴重心肝腎肺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減退、嚴重貧血者;服用氨甲喋呤、一氧化氮、抗癲癇藥物者;近期服用過葉酸片或類似藥物者;近3個月內發生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臟驟停者;不能堅持服藥或不能接受隨訪者。將入選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療兩組患者均被強調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藥物降壓等常規治療(兩組患者使用藥物的種類和劑量無統計學差異),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每日給予口服葉酸0.8mg,療程為12個月。
1.2.2 HCY測定要求受檢者空腹12h,取坐位患者靜脈血,在30min內離心(3000r/min,10min),收集血清,具體步驟參照說明書。試劑盒由Mindray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實驗前及試驗3個月后依次取血樣樣本并依上述方法測定HCY數值并記錄。
1.2.3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測量彩色超生儀GELOGIQ-3,備有7.5~10MHz探頭,其軸分辨率為0.1mm。B超檢查及讀數均由我院超聲室同一名醫師完成。CIMT定義為管腔內膜界面與中層外膜界面之間的距離。受檢者取仰臥位,頭部偏向一側,對受檢者雙側頸動脈進行測量,測定動脈竇下1cm處(無斑塊部位)的IMT,測定最厚度及距此遠心1cm和近心1cm三點,左右兩側共6點,取其平均值。
1.3 檢測指標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前后血清HCY水平變化,及治療12個月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測量值的變化。
1.4 療效標準對于降血清HCY目前沒有公認的有效標準,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結果設定降低幅度≥20%為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錄入,采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管理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血糖、血脂、血壓、體重指數、坐位心率、HCY、CIMT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實驗組男女分別為60.0%(30例)、40.0%(20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62.0%(31例)、38.0%(19例),兩組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42,P=0.838)。

表1 兩組間一般特征比較
2.2 HCY與CIMT相關性分析將兩組基線水平數值與其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相關系數r為0.517,P<0.05,兩者呈顯著正相關(見圖1)。

圖1 HCY與CIMT相關性分析
2.3 HCY與CIMT比較
2.3.1 降HCY有效率療效治療3個月后實驗組降HCY有效率為84.0%(42例),對照組為8.0%(4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2 HCY、CIMT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測血清HCY;12個月后測量CIMT數值。比較兩組數據發現,實驗組HCY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比較CIM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HCY、CIMT水平比較
大量研究證實,每日補充0.8mg葉酸可達到降Hcy的最大效應,日劑量在1mg以上無明顯的量效關系[6]。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在常規降壓治療的基礎上每日給予口服葉酸0.8mg,治療3個月后,血清Hcy數值明顯低于對照組,降HCY有效率為84.0%,對照組為8.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降HCY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再次證實葉酸是降低Hcy最有效的藥物[7]。其作用機制如下,葉酸作為一種人體不能合成的維生素,從食物或藥物中攝取,其在細胞內可轉化為N5-甲基四氫葉酸,作用于蛋氨酸循環。Hcy在蛋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以維生素B12為輔因子,以N5-甲基四氫葉酸為甲基供體,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由此降低Hcy的濃度。這一過程可在所有體細胞中進行。
高Hcy血癥已成為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等因素之后,動脈粥樣硬化的又一獨立危險因子。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Hcy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呈正相關,與以往研究一致。IMT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表現,研究顯示CIMT是一個惡化腦血管危險預測因子,預示卒中危險性的增加,因此CIMT可作為早期動脈粥樣硬化可靠的替代指標[8,9]。本研究實驗組CIMT值增長緩慢,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分析原因考慮與Hcy的降低有關。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高Hcy通過產生過氧化物及氧自由基,對血管內皮產生較大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損害,使動脈壁彈性發生改變;同時,Hcy能刺激動脈平滑肌細胞的增長,使其正常功能受到干擾,導致組織纖維化及變硬;Hcy的升高也會使血小板存活期縮短,粘附性和聚集性增高,以上三種途徑相互作用促進動脈硬化狹窄的形成,最終引發腦血管疾病。故治療H型高血壓患者,在有效降壓的同時,添加葉酸后有效降低Hcy,從而發揮靶器官保護作用[10],可有效減緩動脈硬化的進展,穩定CIMT。
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在常規降壓治療的基礎上每日給予口服葉酸0.8mg,可有效降低血清Hcy水平,延緩動脈硬化進展,值得臨床推廣。但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均來自本院門診患者,樣本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條件應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為H型高血壓的治療提供更好的有利依據。
[1] Stankovic S, Majkic-Singh. Genetic aspects of ischemic stroke:coagulation, homocysteine, and lipoprotein metabolism as potential risk factors[J]. Crit Rev Clin Lab Sci, 2010,47(2):72-123.
[2] 李紅偉,李焰生.同型半胱氨酸與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6,19(06):474.
[3] Graham IM, Daly LE, Refsum HM, 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 The 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 Project[J]. JAMA, 1997,277(22):1775-1781.
[4] Towfighi A, Markovic D, Ovbiagele B. Pronounced association of elevated serum homocysteine with stroke in subgroups of individuals: a nationwide study [J]. Jneurol Sci, 2010,298(1-2):153-157.
[5] 胡大一,徐希平.有效控制“H型”高血壓—預防腦卒中的新思路[J].中華內科雜志,2008,47(12):976-977.
[6] Wald DS, Bishop L, Wald NJ.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and serum homocysteine levels[J]. Arch Intern Med, 2001,161(5):695-700.
[7] Pezzini A, Zotto ED, Padovani A. Homocysteine and cerebral ischemia:pathogenic and therapeutical implications[J]. CMC, 2007, 14:249-263
[8] Lorenz MW, von Kegler S, Steinmetz H, et al.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ening indicates a higher vascular risk across a wide age range:prospective data from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 Study (CAPS)[J]. Stroke, 2006,37(1):87-92.
[9] Lorenz MW, Markus HS, Bots ML, et al. Prediction of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irculation, 2007,115(4):459-467.
[10] Albert CM, Cook NR, Gaziano JM, et al. Effect of folic acid and B vitamins on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total mortality among women at high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08,299(17):2027-2036.
R544.1
A
1673-5846(2013)03-0137-03
北京市海淀區清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北京 10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