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寧解錦鼎楊曉帆
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腦梗塞臨床觀察
安 寧1解錦鼎2楊曉帆1
目的探討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在腦梗塞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腦梗塞提供一定指導。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8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hs-CRP水平、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的不同。結果治療后兩組血脂各項指標、hs-CRP水平均有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下降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兩組NIHSS和ADL評分均有顯著變化,觀察組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在腦梗塞治療中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氯吡格雷;氟伐他汀;腦梗塞;臨床效果
腦梗塞是指腦部動脈系統中的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動脈血管管腔狹窄、閉塞,導致動脈供血區局部腦組織的壞死情況,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偏癱、言語不清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1]。此病多發于55歲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高于女性[2],其致殘致死率均較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因而必須加強對腦梗塞的預防和治療。為了探討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在腦梗塞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本文選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8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5.4±2.8)歲,發病2~72h,平均(24.8±2.7)h;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5.1±2.4)歲,發病3~72h,平均(24.1±2.9)h;部分患者合并其它疾病,其中高血壓57例,冠心病45例,糖尿病48例,動脈粥樣硬化形成41例,高血脂癥4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合并疾病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判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CT和MRI檢查確診為腦梗塞;臨床表現為偏癱、肢體運動障礙、言語不清等;并排除腦出血、急性感染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嚴重意識障礙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采取降血壓、降顱壓、脫水等措施,并采取胰島素控制血糖、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及對癥支持治療措施。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氯吡格雷每次75mg,每天1次,連續服用15d;氟伐他汀每次40mg,每天1次,睡前服用,連續服用6個月。
1.4 觀察項目血脂各項指標和hs-CRP水平,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3];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評分采用Batherel指數量表。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和hs-CRP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血脂各項指標、hs-CRP水平均有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下降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和hs-CRP水平比較(mmol/L)
2.2 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ADL評分比較治療前后兩組NIHSS和ADL評分均有顯著變化,觀察組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ADL評分比較(分)
腦梗塞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病,致死致殘率極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相關研究[4]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梗塞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血小板聚集引起嚴重的血液循環障礙,而他汀類藥物能夠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產生NO,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研究中采用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治療,效果顯著。其中氯吡格雷是一種ADP受體阻滯劑,能夠與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結合,抑制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GPⅢa或Ⅱb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還能阻斷血小板活化的增加,抑制其它激動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5]。氟伐他汀是一種還原酶抑制劑,具有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6],加快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合成,提高LDL微粒攝取水平,降低肝細胞內膽固醇的含量,降低血漿總膽固醇濃度的作用。本研究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7]一致。總之,氯吡格雷聯合氟伐他汀在腦梗塞治療中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1] 許風雷,李翠萍,熱依汗,等.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3(1):32-33.
[2]曾穎,許姿敏.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應用對血小板聚集率影響的Meta分析[J].循證醫學,2010,8(3):162-166.
[3] Juan JB,Deepak LB,Jean-Marc H.Clinical evidence for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herothrombotic disease[J].Vascular Medicine,2011,12(2):113-122.
[4] 陳興洲,蘇克江,高宗恩.他汀類藥物與卒中防治[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6,3(5):195-200.
[5] 黃泉躍,趙水平.他汀類藥物的抗血栓作用[J].醫學臨床研究, 2012,21(1):12-14.
[6] 劉慧華,王軍.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2):1438-1439.
[7] 張東亞,胡亞妮,姜超.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塞98例療效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1,9(2):1267-1268.
R743.3
A
1673-5846(2013)03-0231-02
1 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2 牡丹江林業中心醫院骨外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