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男 許煥財 尹文功
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調查與分析
安永男 許煥財 尹文功
目的進一步了解和分析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情況,提高抗菌藥物的臨床合理性。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244例外科住院病歷,對圍術期抗菌藥使用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244例患者在圍術期100%使用了抗菌藥物,在抗菌藥物應用中存在療程過長、聯合用藥不當、用藥指征不明確等問題。結論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需進一步規范,應加強圍術期抗菌藥物管理,提高科學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水平。
圍手術期;抗菌藥物;臨床;分析
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應用是有效預防術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抗生素科學應用水平的關鍵環節,抗菌藥物如使用不當不僅會增長患者經濟負擔,同時可能導致耐藥菌的產生,增加微生態選擇壓力,造成耐藥菌株傳播,危害患者的健康。為了全面了解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情況,本研究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244例手術病例進行了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以期為加強圍術期抗菌藥物科學規范管理提供支撐。現將相關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244例外科住院病歷,其中男141例,女103例,年齡在7~81歲,平均年齡為(34.27±18.44)歲,住院時間為1~25d,平均住院時間為(6.55±5.23)d。根據手術切口分類,Ⅰ類切口81例,Ⅱ類切口110例,Ⅲ類切口53例。
1.2 方法對244份病歷資料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診斷、入院時間、手術情況、過敏情況、圍術期應用抗菌藥物名稱及用量、感染情況、治療結果、出院時間等,根據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按照藥物利用指數對藥物應用進行評價。詳見表1、表2。

表1 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評價標準表
本次244份病例中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244例,應用率達到100%,抗菌藥物使用重量較多,其中包括β-內酰胺類5種、氨基糖苷類3種、硝基咪唑類3種、喹諾酮類2種、林可霉素類1種。應用最廣泛的集中藥品為頭孢呋辛鈉、頭孢哌酮、頭孢替唑、頭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頭孢替安。在抗菌藥物應用中存在療程過長、聯合用藥不當、用藥指征不明確等問題。

表2 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評價表(n)
Ⅰ類切口通常無需應用抗菌藥物,僅需對病程長、范圍大、涉及植入和重要器官等進行應用,本組81例Ⅰ類切口圍術期全部應用了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例數達51例,占比較高,在用藥指征掌握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在圍術期抗菌藥物選擇上,應重點針對手術常見病原菌和患者易感因素等情況進行統籌考慮,在用藥原則上應以安全、廣譜、價廉為宜。研究表明,腸桿菌科細菌和葡萄球菌是圍術期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陽性球菌引起的切口感染占比最高,因此在預防抗菌藥物上宜選擇第一代頭孢菌素,但在臨床中發現,含酶抑制劑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應用情況較普遍,特別是三代頭孢左氧氟沙星用藥不合理情況比較突出,不僅價格較高,預防感染的作用也不夠理想。
在預防性抗菌藥物給藥時機上,應在術前2d進行,在進行麻醉誘導給藥,確保發生感染前的患者血清藥物濃度達到有效值。在術中追加方面,手術時間如果超過3h,應給予追加。在聯合用藥方面,需要具有聯用指征,藥物有協同作用。本研究中雖未發現配伍禁忌情況,但聯合用藥指征不明確情況依然比較普遍。此外,部分醫生和患者,在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上存在一定誤區,認為延長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有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實際上,過長時間應用抗菌藥物不僅對切口感染率降低沒有任何作用,還可能造成耐藥菌株的產生,使圍術期感染更加難以控制,甚至具有造成二重感染的危險。
本次244份病例中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244例,應用率達到100%,抗菌藥物使用重量較多,其中包括β-內酰胺類5種、氨基糖苷類3種、硝基咪唑類3種、喹諾酮類2種、林可霉素類1種。應用最廣泛的集中藥品為頭孢呋辛鈉、頭孢哌酮、頭孢替唑、頭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頭孢替安。在抗菌藥物應用中存在療程過長、聯合用藥不當、用藥指征不明確等問題。
總之,在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上還有著很多不夠規范和合理的問題,不僅對醫療資源形成了浪費,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可能導致耐藥細菌產生,威脅患者健康,臨床必須引起高度關注,進一步加強圍術期抗菌藥物管理,提高科學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水平。
[1] 王曉丹,曹洪富.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36):417-418.
[2] 王波,馬玉花,王惠成.外科系統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調查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09,31(6).
R978.1
B
1673-5846(2013)03-0245-02
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肝膽外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