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鳳芝 龍 梅
社區篩查326例乳腺腫瘤臨床病理分析
柳鳳芝 龍 梅
目的對社區篩查的326例乳腺腫瘤患者進行病理分析,了解乳腺腫瘤在社區的發病特點和規律,為制定社區婦女乳腺腫瘤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方法326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手術切除標本進行常規病理檢查。結果326例乳腺腫瘤切除標本中,良性腫瘤297例,占91.1%,惡性腫瘤29例,占8.9%。良性腫瘤好發年齡為30~40歲,且以腺病(37.0%)和纖維腺瘤(33.7%)多見;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50歲,以浸潤性導管癌(非特殊性)為多見,占69.0%。結論社區積極開展婦女的乳腺腫瘤普查是十分必要的,對乳腺腫瘤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篩查;乳腺腫瘤;病理分析
乳腺疾病是好發于女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乳腺腫瘤是其中危害較大的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更是嚴重威脅著女性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位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成為城市女性的“第一殺手”[1-2]。本文對社區篩查的326例乳腺腫瘤切除標本進行臨床病理分析,借以為社區制訂乳腺癌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收集2003年4月至2012年5月我院社區篩查出的經手術切除的乳腺腫瘤326例的臨床資料及病理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年齡最小16歲,最大89歲,平均年齡為(45.6±13.2);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為乳腺腫塊、乳腺疼痛、乳頭溢液、乳頭改變、皮膚改變,有極少數患者因腋窩淋巴結腫大被發現。
1.2 方法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所有患者的病程檢查標本均經10%甲醛固定。常規石蠟切片、HE染色,光學顯微鏡觀察。按WHO(2003)乳腺腫瘤病理組織學分類。
1.3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
2.1 乳腺腫瘤良、惡性構成比例社區篩查后共外檢3835例發現乳腺腫瘤326例,占8.5%。其中良性腫瘤297例,占乳腺腫瘤的91.1%,占外檢總數的7.7%;惡性腫瘤29例,占乳腺腫瘤的8.9%,占外檢總數的0.8%。良、惡性之比10.2:1(見表1)。

表1 乳腺腫瘤良、惡性構成比例(n,%)
2.2 乳腺腫瘤發生部位乳腺腫瘤發生于左乳多見,占46.3%,良性腫瘤發生在雙側乳腺的比例也較大,占13.8%,而惡性乳腺腫瘤同時發生在雙乳的情況極少見,詳見表2。

表2 乳腺腫瘤發生部位[n(%)]
2.3 女性良性腫瘤的構成情況及年齡分布女性乳腺腫瘤中以腺病多見,占37.0%,其次為纖維腺瘤,占33.7%,乳腺腺病還可合并纖維腺瘤、導管內乳頭狀瘤、普通型導管上皮增生等。年齡分布呈正態分布,從16~78歲,平均年齡為(41.9±0.6)歲;以30~40歲比例最高(見表3)。

表3 乳腺良性腫瘤的構成情況及年齡分布
2.4 惡性腫瘤構成情況及年齡分布本研究中惡性乳腺腫瘤以浸潤性導管癌(非特殊性)為多見,占惡性腫瘤的69.0%,占全部乳腺腫瘤的6.1%。其次為髓樣癌和黏液癌,各檢出2例。年齡分布符合正態分布,從24~89歲,平均年齡為(48.5±0.7)歲。惡性乳腺腫瘤發病以40~50歲比例最高,其次為50~60歲。

表4 乳腺惡性腫瘤構成情況及年齡分布
本次分析的病理類型中,乳腺良性腫瘤中以腺病多見,占37.0%,其次為纖維腺瘤,占33.7%,乳腺腺病還可合并纖維腺瘤、導管內乳頭狀瘤、普通型導管上皮增生等。惡性乳腺腫瘤以浸潤性導管癌(非特殊性)為多見,占惡性腫瘤的69.0%,其次為髓樣癌和黏液癌,各檢出2例,乳頭paget病和小管癌未檢出,這可能與病案例數較少及標本的取材有關。乳腺腫瘤的病理診斷、分型,了解有無脈管侵襲、有無導管內傳播、有無粉刺型癌成分及腫瘤距斷端的距離等情況對臨床診斷和治療都至關重要。由于受到經濟、衛生等條件的限制及傳統文化的影響,社區的乳腺腫瘤篩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國還沒有乳腺癌早期篩查的評價指標。但基層社區已開展婦科體檢、B超檢查等簡單有效的方法進行篩查,為乳腺腫瘤的預防和早期診治提供科學依據。
[1] Njor S,Nystr?m L,Moss S,et al.Breast cancer mortality in mammographic screening in Europe: a review of incidence-based mortality studies[J].J Med Screen,2012,19(1):33-41.
[2] Gradishar WJ.Taxa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Auckl),2012,6:159-171.
R737.9
A
1673-5846(2013)03-0308-02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病理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