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儀隴縣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來精心培育,強力推進百萬農民工技能培訓工程、百億勞務創收工程、勞務回引創收工程,2012年實現農勞轉移31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勞務收入占到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7%以上,走出了一條由“政府引導,市場化配置、專業化培訓、一體化服務、制度化管理”的農勞轉移路子。儀隴縣先后獲得全省勞務輸出先進縣、全國對外勞務合作行業基地縣等殊譽。
整合資金,實行專業化培訓。儀隴縣充分整合“陽光培訓工程”、“溫暖工程”等培訓項目及財政補助、企業和社會捐贈等資金,依托全縣22 家培訓基地和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對農村勞動力實行專業化培訓。一是提高培訓對象的針對性。針對當地天然氣化工、農產品精深加工及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培訓相關專業人才;針對縣城搬遷、失地農民增多的實際,積極開展失地農民就業再就業培訓,2012年完成農民工培訓21.2萬人次。二是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根據市場需求和現實需要,著重開展種養殖、電工等實用技術和幼教、車工等專業技能培訓,并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務工常識的培訓,著力打造 “朱德故里人” 的儀隴勞務品牌。2012年培訓農業實用技術18.6萬人次,1.7萬人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三是增強培訓方式的靈活性。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外聘與內選相結合、專家與能人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試驗示范、田間指導和村村通網絡等立體式培訓,把科技知識及相關技能送到千家萬戶。
對接市場,實行多樣化轉移。按照“轉移一批、留住一批、回引一批”的思路,推進農村勞動力由體能型向智能型、沿海化向本地化轉變,不斷優化勞務收入增長方式。一是規模外向轉移。充分利用勞務開發聯絡機構,加強與當地政府、企業的信息溝通,及時收集反饋用工信息,建立長期勞務用工合作,實施“訂單”輸出,并加大向境外轉移的力度,實現農勞轉移向規模化發展,目前全縣成建制輸出占30%,其中境外輸出400余人。二是本地企業消化。隨著儀隴兩個工業園的不斷拓展及50多家企業的建成運行,在家門口實現農勞轉移已成為現實。建立了企業用工季度報告制度,并在工業園設置辦公室專門對企業用工進行監測,根據用工需求與企業一道適時組織召開招聘會。目前,全縣近3萬人實現了本地就業。三是回引創業發展。通過小額貸款貼息、標準廠房租賃、土地流轉補貼等方式,引導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目前回鄉興辦企業達200個,回引資金總額達1.4億元,其中投資額50萬元以上的各類企業32個,解決農民就業近萬人,農勞轉移實現了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應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效應轉變。
拓寬范圍,實行一體化服務。為做好農民工就業的各項服務工作,儀隴縣成立了農民工服務中心,并在儀隴籍農民工聚集地建立了勞務辦事處,切實維護農民工的權益。一是狠抓轉移前的信息服務。依托勞務開發聯絡機構,第一時間掌握各地的用工信息,并通過縣電視臺、村廣播、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的農民工服務窗口等,及時將用工信息傳遞給農民,引導自主擇業。二是狠抓務工中的維權服務。2007年,儀隴縣成立了外出務工人員工會聯合會,目前已有會員5000余名;依靠華西民工救助中心設置儀隴辦事處,重點在維護民工合法權益上提供堅強保障。2012年開展維權行動12 次,幫助民工要回工資5000多萬元。三是狠抓轉移后的家庭服務。為解決農勞轉移后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各鄉鎮成立了農民工救助站,各村明確了農民工救助聯絡員,幫助解決民工家庭農忙勞力缺乏、老人醫療、子女入學等困難,及時協調處理家庭民事、經濟糾紛,讓外出務工人員安心工作。
精心組織,實行制度化管理。為把農勞轉移工作抓緊抓好、抓出實效,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農勞轉移領導小組,每年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把勞務工作納入了年度目標管理,把農勞轉移目標任務細化分解到鄉鎮和相關部門,定期進行檢查督促,推進工作落實。為提供詳實的調查統計信息,建立健全了農勞轉移就業調查統計制度,落實專人負責“快調”工作,抽樣調查村配備了專職調查員,每月發放工作補貼,出臺了詳細的目標考核制度,切實增強調查員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