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義軍 齊 福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關于一國(地區)外向型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內外經濟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Romer(1986)、Lucas(1988)為代表的新古典理論認為經濟外向度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加快本國技術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增長;Krugman和Helpman(1985)認為,一國通過貿易開放促進經濟增長的渠道主要來源于貿易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Grossman和Helpman(1991)運用Lucas的兩部門內生增長模型計算結果表明,發現貿易活動促進了國內資源在物質生產部門和知識產品生產部門之間的要素優化配置,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他們的研究認為,由于發展中國家通過貿易更好地利用發達國家的已有知識存量,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利益要高于發達國家;Barro和Sala-I-Martin(1995)的研究認為,開放水平高的國家有更強的吸收先進國家技術進步的能力。
在理論方面盡管對貿易開放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有較為一致的觀點,但在經驗研究方面,學者發現了很多問題,最明顯的是關于貿易開放指標的度量,不同的度量方法、不同的貿易開放指標會產生不同的結論。Edwards(1992)采用Leamer(1988)貿易開放度的度量方法,得到了貿易開放度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影響的結論;Stiglitz(1998)認為以對外貿易比重、價格扭曲指數以及平均關稅水平表示的貿易開放度與人均收入增長具有很強的聯系。與之前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反,Lee(1993)以其構造的自由貿易開放度(FREEEOP)為基礎構建的貿易開放度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國內對外向型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實證檢驗。沈程翔(1999)研究認為,中國的出口和產出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但沒有發現兩者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林毅夫、李永軍(2001)認為,傳統衡量外貿依存度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傾向于低估貿易活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包群、許和連、賴明勇(2003)檢驗了改革開放以來貿易開放度與中國的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運用沖擊反應模型,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要素投入的增加,相對而言貿易開放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顯著。沈坤榮、李劍(2003)運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認為,國際貿易通過提升國家要素稟賦結構、加快制度變革進程對人均產出產生了正面影響。王坤、張書云(2004)同樣檢驗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數據,認為進出口都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李建春、羅艷、張宗益(2004)運用幾乎相同的數據與指標,卻認為總體而言,出口增長不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周林(2006)認為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出口的增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出口貿易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存在一定的時滯。張慶君(2008)認為貿易開放度與經濟增長不存在簡單的線性關系,貿易開放度通過提高投資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但是這種促進作用的變動趨勢是呈倒“U”型的,即隨著貿易開放度的擴大這種促進作用是先增強后減弱的。包群(2008)考察了貿易開放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非線性效應,認為貿易開放的增長效應依賴于消費偏好、要素稟賦、研發效率以及技術差距參數等的綜合作用,因而貿易開放促進經濟增長這一結論只在特定參數范圍內成立,并觀察到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表現為倒U型曲線。
產業外向度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目標產業開放型發展規模、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將若干相互聯系的評價指標進行組合,構建產業外向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期通過這樣一個綜合程度指標體系來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外向度進行比較客觀的、多角度的全面測度和評價。
現代化生產越來越強調規模經濟效益,并且試圖通過各種途徑達到規模經濟的最佳點。產業外向度水平的提升,意味著產業進、出口能力的擴大:一方面,產業發展可以從國際市場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和機器、設備以降低生產成本,滿足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另一方面,產業可以拓展產品銷售市場,克服本國或本地區面臨市場的狹小性,刺激本國產業規模的擴大,提高產業生產獲得的規模效益,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效益,推動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資本的流向取決于產業的發展狀況及其結構,產業外向度水平的提高意味著該國或該地區的目標產業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的能力較強。利用外資數量和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彌補本國或本地區產業發展的初期自有資金的不足的問題,也為該產業整體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
隨著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國際市場上具有技術優勢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以優質和低廉價格的方式進入本國市場,這必將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要想提高產業外向度,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必須不斷發展本國或區域內產業,促進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競爭中提升產業整體實力。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個產業的生產者通過改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等方式尋求自身的發展,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才能戰勝競爭對手。產業外向度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本國產業在生產、經營、發展過程中對別國甚至全世界該產業的影響和滲透程度的增強:本國產業通過參與國際分工,選擇并發展本國最具優勢的產業和產品,不僅可以通過節約社會勞動時間來增加生產總量,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使國內一部分產品“變廢為寶”,從低價值的商品變為高價值的商品,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增加了優化配置本國資源的深度和廣度,使各產業的不同生產要素都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對經濟可持續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本文在實證研究中采用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按照4個步驟進行,即提出假說、選取變量、建立模型、得出結論。為了考查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利用前期研究計算得出的的1992—2010年的產業外向度指標與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指數),建立回歸模型來考查我國產業外向度指標與經濟增長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
產業外向度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目標產業開放型發展規模、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我們在對一個經濟體中目標產業的國際經濟聯系進行細分的基礎上,按照系統性、代表性、可比性、數據易得等原則,將若干相互聯系的評價指標進行組合,構建產業外向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期通過這樣一個綜合程度指標體系來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外向度進行比較客觀的、多角度的全面測度和評價。以期通過對目標產業外向度的分析,對如何適當調整、優化該產業結構提出合理建議。
根據以上對產業外向度內涵的界定,我們將影響產業外向度的因素總體分為:產業外貿依存度、產業對外競爭力、產業對外影響程度、產業利用外資能力、產業對外投資實力及產業對外合作六大部分。并據此構建一國(地區)產業外向度綜合計算公式如下:

X1:產業外貿依存度;X2:產業對外競爭力;X3:產業對外影響程度;X4:產業利用外資能力;X5:產業對外投資實力;X6:產業合作;βi為指標Xi的權重,以指標項目個數為一的權數賦值為1。
由于目前現有的統計指標與我們所需的數據統計口徑不同,暫時無法搜集到產業外向度評測指標的所有數據,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選取產業外貿依存度指數、產業對外貿易競爭力指數、產業利用外資能力和產業對外投資實力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對產業外向度指數進行測度。
根據產業外向度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理論,本文假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與經濟增長為相關關系,以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選取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作為變量,建立基本計量模型,檢驗中國產業外向度指標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系,基本函數表達式為:

其中,GDPt表示t期國民生產總值;α0為常數項;R1t表示t期第一產業外向度指數;R2t表示t期第二產業外向度貿易指數;R3t表示t期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數;εt為隨機誤差項。
可以發現,等式右側,R1t,R2t,R3t三個指標均為相對值,在使用Eviews6.0進行回歸分析前,為了消除異方差,體現時間序列本身的規律,對GDPt取對數處理,處理后的函數表達式為:

本文實證分析采用時間序列數據,樣本期為1992—2010年,檢驗結果強調的是三大產業外向度指標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關系。實證分析所采用的數據中,三大產業外向度指標,已在課題前期研究中計算得出,GDP指數根據《中國經濟統計年鑒》整理得出,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
鑒于大多數經濟時間序列變量是非平穩的,利用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并不能得出有效的結果。因此,為保證回歸分析的有效性,在對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做出研究說明前,先進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本文運用ADF單位根檢驗,即 Augmented Dickey-Fuller,對變量的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GDP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單位根檢驗結果
對表2分析可知,GDP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均為非平穩數列,但是經過一階差分之后均可在1%顯著水平下通過平穩性檢驗,經過差分之后的數列都為一階單整時間序列。

表3 對GDP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回歸分析
根據表2所得數據進行回歸計算,可進一步研究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變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得到的回歸結果如表3。
通過對表3的分析,可得出回歸方程式: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產業外向度指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非常明顯,模型擬合優度達到了95.33%,其中第一產業外向度指標對我國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外向度指標都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是受到指標觀測期選擇的限制,在1992—2010年間,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在觀測期間取得了更快的發展,因此在回歸結果中,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數對經濟增長表現出了更明顯的促進作用。

表4 回歸結果的殘差分析

表5 殘差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
由表5可知,殘差序列的ADF單位根檢驗統計量為-3.648228,這表明殘差序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平穩性檢驗,所以Ln(GDP)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外向度指標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我國第一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弱,受此影響,第一產業外向度水平偏低;具體分析第一產業外向度指標構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產業進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資源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不但沒有給我國帶來福利水平的提高,反而抑制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國第二、第三產業的外向度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在觀測期間,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一直是向工業化發展傾斜,同時通過各種政策鼓勵制成品出口,這些措施都在提高第二產業外向度的同時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更快,同時由于第三產業的附加值水平較高,第三產業外向度的提高對我國經濟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
綜上所述,在未來我國應該在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第二產業外向度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力度發展第三產業對外貿易,以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1]Barro,R.J.and X.Sala-I-Martin.Economic Growth[M].New York:McGraw -Hill Press,1995.
[2]Edwards,S.Openness,Productivity 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108(447):383 -398.
[3]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5):1002-1037.
[4]項義軍,潘俊,尹龍.我國經濟外向度與經濟增長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證分析[A].產業轉型與產業發展:中國工業經濟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5]項義軍,潘俊,尹龍.產業外向度綜合評測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商業研究,2009(11).
[6]包群,許和連,賴明勇.貿易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理論與中國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3(2).
[7]傅鈞文.外貿依存度國際比較與中國外貿的結構型風險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4).
[8]沈利生,吳振宇.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定量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