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旭光 張紅梅 黃少華



南京是長江流域“雙低”( 低芥酸、低硫甙,下同)油菜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油菜不僅是南京市民“菜籃子”的最基本消費品(消費量占植物油總量的70%左右),而且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九五”期末,在“縮麥擴油”的政策引導下,南京市油菜生產得到快速發展,“十五”期間達到歷史鼎盛時期,面積和總產均創歷史最高記錄,基本形成了油菜品種”雙低”化、布局區域化的種植結構,油菜加工企業也得到較大發展。但近年來,隨著油菜生產成本持續上升,比較效益不斷下降,種植面積大幅減少,目前已經逼近60萬畝的種植警戒線,迫切需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油菜種植的積極性,以保障食用油的供給。
一、南京油菜產業發展的現狀
“十一五”以來,相對糧食而言,對油菜的重視度下降。
1.種植面積滑至歷史低谷。2010年種植面積僅為71.5萬畝,與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油菜面積相當。“十一五”期間累計種植面積407.5萬畝,比“十五”期間減少了288.6萬畝(表1),減幅達41.5%。“十二五”以來,油菜種植面積進一步下滑,2011年跌破70萬畝,2012年僅有62.24萬畝。因為面積減少,直接導致總產減少,“十一五”比“十五”累計總產減少36.4萬噸,減幅達36.4%。
2.單產落后全省平均水平。在國家優質油菜基地項目的帶動下,“十一五”期間,全市油菜單產水平略有提高,其中2008年單產達到160.1公斤,創下歷史最高值(表1)。從“十五”到“十一五”,我市油菜在最高產量上僅有不足7公斤的增幅;而同期省內其他地市油菜生產突飛猛進,單產水平不斷創出新高,與南京的差距逐步拉大。南通市的平均單產已超過200公斤,躍居全省第一;鹽城市的單產水平也提高至190公斤以上,居第二;南京周邊的揚州、泰州等市油菜單產水平也均超過南京,南京目前油菜單產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還要低20公斤左右(表2)。
3.產業化發展陷入經營困局。“十一五”期間,油菜產業化開發的良好勢頭因市場行情的波動不定而受到遏制。由于國內食用油自給率很低,油菜籽價格受國際市場沖擊大,呈持續低迷狀態,國家雖有心托市,但無力消化高價收購的油料庫存,許多油脂加工企業因經營不景氣而倒閉。例如,南京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高淳匯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現已經轉讓成為民間小油坊。其它加工企業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生產線減少,加工能力削弱,油菜訂單生產已不現實。
二、油菜產業發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造成油菜種植面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1.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低。比較全市“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的油菜種植成本和效益,每畝成本逐年遞增,每畝凈利潤增幅平緩且呈下滑趨勢。油菜成本利潤率在稻、麥、油三者中最低。2011年省農調隊的統計數據表明,水稻的畝凈利潤為770.77元,小麥為156.21元,而油菜的凈利潤僅為42.87元,只有水稻的7%,小麥的1/4。
2.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力成本加大。目前全市油菜種植方式仍以育苗板茬移栽為主(整塊耕地種植除外),油菜種植、田間管理和收獲等均依靠人工作業,用工量大,勞動強度高,勞動生產率低。據測算,油菜一畝地耗工9.27個,勞動力成本276.61元,占生產總成本的47%左右,而小麥由于機械化種植程度高,畝均用工約比油菜少5個工,勞動力成本為147.69元,占生產成本的24%左右(見表3)。國際上加拿大、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油菜生產已全面實現機械化,每畝僅用工0.5~1個,生產成本遠遠低于我國。
3.國家對油菜產業支持力度不足。在生產環節,國家每年投入到糧食生產的項目資金遠遠高于油菜。國家對種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有提高最低收購價、實施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等多種政策或資金支持,而對種植油菜作物卻只有每畝10元的良種補貼,因此農民普遍認為種植油菜不如種植糧食劃算。在加工環節,油脂加工設備投資大,油料收購季節性強,資金需求量大,銀行貸款條件嚴格,企業沒有較強的實力無法保證正常運轉,加上國際、國內油脂加工行業競爭激烈,市場行情波動較大,特別是2008年油脂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后,部分油脂企業虧損嚴重,生產難以為繼。而政府對油脂加工行業又不夠重視,缺乏強有力的支持,企業完全依靠市場行情決定命運和效益,沒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油菜種植與企業加工嚴重脫節,不能形成比較穩定可靠的油脂產業鏈。
4.加工企業實力弱,帶動能力差。大部分油脂加工企業規模偏小、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自主經營能力差,只能為大型知名油脂企業提供初級食用油產品,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差價,對油脂產品的深加工不足,市場占有率低。國外油料生產因成本低、所以價格相對便宜,加之我國油料及食用油準入配額限制管理不嚴,使得進口油料在我國油料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食用油進口依存度已超過60%。食用植物油定價權操控在國際糧油巨頭手中,導致食用植物油價格大漲大跌現象頻繁發生。在這種嚴竣復雜的局勢下,國內油脂加工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本身的生存都是問題,更難言對當地油菜生產的扶持和帶動能力。
影響油菜低產的主要因素是:
1.茬口偏遲季節緊,適耕期短。南京是粳稻主產區,粳稻占水稻總播種面積的8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早熟晚粳品種,一般騰茬在10月下旬以后,有的地方有養老稻的習慣,農戶到11月中旬以后才開始收稻。由于茬口的延遲,導致晚栽油菜面積擴大,冬前生長量小,達不到壯苗越冬的要求,越冬時弱小苗的比例約占1/4,油菜安全越冬風險大。
2.新品種推廣慢,良種與良法不配套。農民有使用新品種的欲望,但不了解新品種的配套栽培技術,因而對新品種望而卻步。育種單位重育種研究,輕栽培研究,新品種育成后,往往只是在品種介紹上寫上大同小異的栽培技術,缺乏有針對性的栽培技術培訓。種子推廣與農技推廣對接不足,種子推銷和農技推廣未能形成一攬子服務。
3.自然災害頻發,持續增產難度大。油菜生育期長,災害性異常天氣會給油菜正常生長帶來嚴重影響。一是漬害威脅。油菜生產期間雨水多,漬害是油菜高產的主要影響因素,其主要原因是農田基礎設施功能退化,田內外溝系配套差。二是凍害威脅。由于播期難以保證,油菜前期生長量偏小,遇到冷冬尤其是極端低溫天氣的影響,弱幼小苗極易凍害,給油菜造成欠收或失收。南京2月下旬及3月份又極易發生“倒春寒”天氣,也給油菜正常生長帶來嚴重影響。
三、南京油菜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現階段,南京油菜產業面臨較好發展機遇,有利因素較多。
一是油菜種植基礎條件好。我市地處長江中下游丘陵地區,適宜油菜生長,農民有種植油菜的傳統習慣和較豐富的種植經驗。從滿足油料自給的角度考慮,全市油菜種植面積應至少保證60萬畝。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和省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建成了一批國家優質“雙低”油菜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區內硬件設施配套,抗災能力提高,油菜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完備,具有更強的生產優勢,比大面積生產水平增產15%以上,其中高淳縣的平均油菜單產水平已達到180公斤/畝以上。
二是區位貿易條件比較完善。南京地處長江三角洲,境內水陸交通便利,物流業發達,具有明顯的區位貿易優勢。日本是我市油菜籽主要進口國,由于可以通過江海水路聯運,運輸成本較低,具有較強的價格優勢。南京油菜籽一般6月初即可供貨,而加拿大的春油菜約于9月份上市,澳大利亞油菜更遲,12月份才能供貨,所以上市時間與世界主產國完全錯開,具有市場需求優勢。另外,南京油菜籽為非轉基因品種,歐盟近年來為了開發利用生物柴油,對菜籽油需求旺盛,但對轉基因農產品嚴格限制生產和進口,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油菜籽,轉基因產品比例高達80%和60%,因而在歐盟受阻,相對而言我市油菜籽更具有品種競爭優勢。
雖然南京油菜種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也有較多有利的市場競爭因素,但同時也面臨許多挑戰。
1.國際競爭形勢仍然嚴竣。我國植物油長期存在供求缺口,進口依賴度高。同時由于我國食用油生產技術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在成品食用油的品質和價格上均無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優勢。南京油菜籽在品種上具有非轉基因優勢,但由于種子原因,油菜籽的品質與國際先進品種具有較大差距,油菜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品質上將大打折扣。而油脂之間相互的可替代性較強,油菜籽在受到同類產品沖擊的同時,還受到大豆、棕櫚油等其他油料的沖擊。
2.未溶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主基調。發展高效農業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必由之路,農業能否高效,主要依賴種植業,以秋播為特征的冬季農業是全年種植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難點。近年來,南京對發展冬季高效農業比較重視,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對油菜種植等傳統作物關注較少,在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上力度較弱,油菜生產行為完全由市場調節,導致嚴重萎縮,已處于失控局面。
3.麥油合理比價關系難調節。不同作物之間存在一定的比價關系,生產才會和諧穩定。一般認為小麥與油菜籽的比價應以1:2.5較為合理。以目前小麥每50公斤售價在110元左右論,則油菜籽每50公斤售價理論上應達到280元左右,才是小麥與油菜同等的種植效益比。但目前油菜籽價格每50公斤僅235元左右,嚴重低于280元,且此價格受國際油品的影響,波動很大極不穩定,國內市場對合理比價的調節無可奈何,難有作為。
四、促進南京油菜產業發展的對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認真落實油菜良種補貼政策,加大扶持油料生產的政策措施力度。考慮油菜種植效益比較低,適當提高油菜種植補貼標準,或者統一免費對農戶供應良種。繼續執行油菜籽托市收購政策,相應提高托市收購價格。在安排市級農業產業化資金時,加大油脂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在企業收購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適當扶持,引導油脂生產企業與農戶開展訂單種植,帶動農民增收。扶持重點油脂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對農民種植油菜的帶動力。繼續開展油菜種植保險,研究從農業政策性保險的積累資金中,創新使用辦法和途徑,用于油菜核心示范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源頭上增強油菜種植抗風險的能力,保障農民增收,保護和提高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
2.建設優質油菜標準化基地。圍繞農業“1115”工程規劃,編制油菜產業布局規劃,積極爭取和依托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牽頭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市級安排一部分專項資金,開展油菜高產創建活動,著力抓好區域布局,打造規模化優質油菜生產基地,保持項目實施的長效性。通過規模化種植增加產量、提高品質,通過規模化種植推廣機械化作業。鼓勵、引導油菜種植向有經濟實力、懂技術、善經營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并輻射帶動周圍地區。
3.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大對油菜科研、種子工程等項目的支持力度,支持油菜品種培育與產業化種植,推動優質油菜新品種繁育及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結合南京油菜種植的實際情況,主推移栽油菜秋發冬壯高產栽培技術、直播油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稻茬油菜壟栽覆草栽培技術、油菜“油蔬兩用”高效栽培技術、稻田套播油菜高效栽培技術等5項技術,促進良種與良法配套,提高單產水平。加大油菜輕型栽培技術的試驗示范,研究“一穴雙株”、油菜免耕擺栽覆草栽培等創新技術,減少油菜用工,降低生產成本,推進油菜標準化生產。
4.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以中央財政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資金規模、擴大農機具補貼范圍為契機,區縣、鎮街農機部門要在油菜主產區開展機械化工作試點,農技部門要引進試驗示范推廣適宜機械作業的油菜新品種,推進油菜生產機械化。
5.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和科技人員全過程的技術服務,在良種、播種、田間管理、機械收割方面給予農民更多的幫助,提高技術的到位率。把示范樣板的作用真正運用到生產實際,讓廣大農民掌握油菜種植實用技術。同時,加大農業科技基礎投入,穩定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加快知識更新步伐,用現代化農業新技術、新知識武裝農技人員,以此提高農民培訓的質量。
6.挖掘油菜產業效益空間。利用建設美麗鄉村示范區和加快發展新型農業業態的契機,發揮“油菜花”在休閑農業和環境美化中的特色作用,拓寬油菜產業的發展空間,提升油菜產業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