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輝 王金利 張立納

“村官”是村級基層組織人員,是依法自治管理農村各項事務的村民自治組織的管理人員。他們參與管理村內公共事務,并在一定范圍內代替人民政府行使國家的管理權,在廣大農村社會中擁有廣泛的權力。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特別是農村扶貧項目不斷增加,農村道路、水利等公共設施不斷興建,農業、工業開發項目日益增多,面對誘惑部分“村官”迷失了自我,利用職權實施經濟型職務犯罪,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村官”雖然只是些“小官”,然而,這些“小官”中的一些腐敗現象卻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嚴重影響干群關系,破壞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深入研究“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多發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的主要特征
通過對山東省濟南市某檢察院查辦的涉及“村官”的經濟型職務犯罪案件調查,我們發現,當前“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存在以下特征:
1.犯罪手段逐步多樣化
目前“村官” 經濟型職務犯罪案件不再僅僅是截留款項的單一方式,其方式多種多樣,許多“村官”或重復支出套取公款;或巧立項目,騙取上級資金;或以接待費等虛假列支;或將上交費用中多收取的部分扣留,私自挪用經營項目,從中獲取好處;或用公款送禮;或將超生款、土葬款隱瞞不報納入個人手中;或用“小金庫”方式套取公款等。
2.“窩串案”數量增多,隱蔽性增強
“村官”貪污賄賂案件中個人貪污公款逐步減少,目前多為村支書、村主任和村文書共同作案,甚至出現和鄉鎮干部共同貪污的案件,這種作案方式增強了犯罪的隱蔽性,進一步增加了監督機關發現案件的難度。如該院查處的濟南市某村賈某某、韓某某挪用公款兩案,即是二人共同串通挪用本村土地補償款的案件。
3.貪污涉及款項種類逐步增多
由于國家政策逐步傾向農村,對農村的各種補貼、扶貧項目也逐漸增多,款項的增多造成“村官”貪污賄賂案件中涉及款項不僅僅是超生、救災等款項,許多村官利用農民對政策的不清楚,開始大膽貪污國家對農民的各種補貼和扶貧款項,“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案件涉及的款項種類更加繁多,這也增加了檢察機關的辦案難度。
二、“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的成因
1.中國“村官”來源于農村基層,文化素質較低,法律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農村環境雖然有了很多改善,但相比城市農村環境依然艱苦,工作也相對復雜和艱巨,大多數高素質、有能力的人不愿到農村任職,盡管國家每年都要安排一些大學生下村當“村官”,但村上想留住人才卻相當困難,大多只呆上一兩年就考調到其他部門工作了,造成目前我國“村官”素質較差的現象依然如舊。由于素質不高,“村官”絕大多數法律意識淡薄,特別是對職務犯罪的立案及處理的認識模糊,在該院查辦案件過程中,許多人貪污了公款甚至是扶貧款,仍認為把錢退了就沒什么事了;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干部實行農村自選,在換屆選舉中由于農村的幫派勢力、宗族勢力的存在,難免出現 “賄選”、“拉票”、“請客”、“送禮”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能力的人上不了,沒能力的人年年當的現象的發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村官”素質的提高。
2.村級財務混亂,管理監督不到位
目前,村級賬務白條入賬、收入支出全憑“一張嘴”或“一支筆”的現象仍很嚴重,許多“村官”以自己素質低,不知道如何做賬為由,從中搞鬼,套取國家資金,村級賬務極不規范;同時在我國,農村一般只設有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文書三人,村書記兼任出納,村文書兼任會計極為普遍。這種財務制度毫無規范可言,特別是有些村甚至村支部書記各種權力集于一身,權力的過于集中,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農村“村官”貪污案件的發生,而這種財務管理制度與目前我國農村干部人員組成過于簡單是密不可分的,人員的過于簡單以及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造成了三人共同貪污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雖然實施了鄉鎮監督村級賬務,但由于鄉鎮人員偏少,難以實現真正的監督,造成目前流于形式的現象,以致村級帳務混亂的局面。
3.財務公開形式主義嚴重,形同虛設
近幾年來,為了實現農村政務、財務雙公開,提高透明度,基本上村村都建立起了政務、財務公開欄,用于向人民群眾公開各村政務、財務情況,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少地方大都流于形式,形同虛設。村上公開的內容多是些無關緊要的項目,群眾關心的實質性內容要么不公開,要么公開的不明細、不具體,有些村上甚至公開虛假數據,致使財務公開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4.政府對村級工作缺乏監管
農村干部一般為該村村民,農村事務的繁雜性造成農村基層干部作風散漫,隨性所為。由于立法滯后,現行法律規定有缺陷,鄉鎮政府管理監督職權不明確,再加上有些鄉鎮干部怕吃苦不愿下到村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迎奉上級工作上,很少關心農村事務,從而造成鄉鎮政府對村級工作監管乏力。同時由于監督職權不明確,即使出現問題,如果不是很大鄉鎮政府很難具體處理,除非“村官”觸犯刑律或觸犯黨紀被紀委檢察部門處理外。還有村級工作自身的繁雜性和許多規定對村上干部的權責不明確也給予了農村干部很多推脫責任的理由。
5.農民維權意識狹隘淡薄,無法形成有效監督
目前,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農村多為老幼人員,造成目前農村群眾普遍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只有當觸犯到其個人利益時才會想到找政府反映解決,而有些人甚至有怕打擊報復,有吃點虧就吃點虧的心態,造成有些問題無法及時反映出來甚至無人反映的現象,從而無法對村級管理形成有效的監督。
6.對“村官”違法犯罪活動打擊不力
在實踐過程中,檢察院等辦案部門常常因涉案數額小而對農村出現的“村官”涉嫌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犯罪行為不夠重視,或者因為調查取證難度大而使案件久拖不決,最后大多從輕處罰,甚至不了了之,這在一定程度上放縱與助長了違法犯罪活動,不能有效地起到警示和防范作用,也極易導致“村官”氣焰囂張,瘋狂作案。
三、“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的對策
遏制“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問題,必須在黨委的領導下,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打防結合、標本兼治、超前防范,從源頭上遏制和治理“村官”腐敗,預防各種“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的發生。
1.各鄉鎮政府應加強農村選舉過程中的引導和監督,用好管好各村干部
村干部行使著國家工作人員同樣的權力,而且分布廣、數量多、與人民群眾接觸最直接,只有用好、管好、教育好村干部,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才有保障。由于我國目前村干部實行村民自選,所以各鄉鎮政府應當加強在村民自選過程中的引導、幫助和監督,堅決杜絕“賄選”、“拉票”、“請客”、“送禮”等現象的發生,選出真正能夠為人民做實事、做好事的農村干部。同時各鄉鎮政府平時應加強對村上的監管,督促各駐村干部充分發揮職責,及時了解村里情況,及時防范“村官”經濟型犯罪的發生。
2.大力加強“村官”思想政治的學習和教育,增強“村官”的法制觀念
注重對“村官”的培養教育,提高“村官”的文化水平和學歷層次,著重解決其官本位思想,同時向“村官”宣傳各種職務犯罪知識及犯罪后果的嚴重性,增強各“村官”的法制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觀念。同時在教育中要重內容、重實效,提高“村官”為基層群眾服務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通過學習,使其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從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
3.加強權力制衡和監督,保證“村官”正確行使權力
要加強縣、鄉黨委政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明確縣、鄉黨委政府對村級組織和村級干部的監督職責,強化上級組織對村干部的監督;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維權意識的宣傳教育,發動群眾進行監督,要在農村基層組織中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為主要內容的約束機制,對于重大問題、重大事項要集體決定,并注意征詢村民議事組的意見,特別是對征地拆遷中補償費用的管理和大項資金的支出,讓村民有充分的知情權。
4.完善村級財務管理機制,進一步深化村務公開
要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要拒絕白條子、假票入賬等現象,實行收支兩條線;真正做到村務公開。村主任、書記、文書等人要認真履行財務手續和執行財務制度,各負其責,權責分明;鄉鎮財政所對村級財務要加強管理和引導,明確各自職責,制定出相應的懲治措施,并積極引導村級債務的化解工作,指導各村建立符合財務要求的賬冊,從而改變目前部分村財務管理的混亂局面;加強對村務公開的監督管理,村務公開欄及時向村民公開村年度收支情況、收費標準、重大項目建設等多項內容,同時賦予農民查看村級賬務的權利,村委會應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從而杜絕賬務公開不一致的事情發生。
5.加大查處力度,震懾其他“村官”,達到良好社會效果
在查辦“村官”經濟型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辦案部門應加大查處力度,積極爭取黨委領導的全力支持,克服困難,排除阻力,為查辦“村官” 經濟型職務犯罪案件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在查辦過程中必須走群眾路線,積極依靠群眾,多走訪,多調查,爭取做到“辦一案、查一窩、挖一串”的效果,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樹立黨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6.加強預防和警示教育,使鄉村干部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面對腐敗不能犯罪、不敢犯罪的心理防線
檢察機關等部門應注重對農村開展法律宣傳和咨詢活動,在農村廣泛宣傳講解職務犯罪的構成、常見的職務犯罪種類、產生職務犯罪的原因、規律和特點及如何開展預防等問題;組織“村官”參觀警示教育基地、集中收聽在押職務犯罪犯人的現身說法,以達到懲前毖后的效果,為各村級干部敲響預防職務犯罪的警鐘。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民檢察院、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委政法委、青島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