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雷 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社會“變狠”是一種長期的文化、體制互動的結果。從幾十年前就開始、到“文革”達到頂點的“以階級斗爭為綱”意識形態教育,一直強調“狠斗”、“無情”、“要武”,而中國傳統提倡的“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近代以來從外部世界傳入中國的自由、平等、博愛和人道主義等新傳統,全都作為“封、資、修”被嚴厲、徹底批判。“狠”,是當時“政治正確”的重要內容,“彬彬”被棄,“要武”成風。
從體制上說,計劃經濟一個重要特點是階層固化,最嚴格的區分是農業人口與城市人口的區別,農村人不能進城務工、更不能經商。而且,計劃經濟是由“人”來分配資源,每個人的利益,由“單位”掌握、分配,如農村“評分”、城里“分房”等等,會“鬧”者往往能如愿以償。當然,如果領導更厲害,鎮得住,就能將會鬧者治服,二者端看誰更“狠”。由于是單位分配資源,所以這種“鬧”、“狠”大都局限于單位。
30多年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開放實質是社會轉型,各階層利益重新調整,而且,人們的權利意識空前覺醒。在這種利益重新分配的重要階段,必然會有種種利益摩擦和沖突。每個人、各階層都在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此時此刻,大而言之,能否建立起一個各階層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理性博弈的開放式平臺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種平臺,很難避免較大的動蕩。小而言之,當個人利益受到不正當損害時應有“說理”的地方,如果沒有說理的地方,鋌而走險者,恐越來越多。不是以“狠”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以“狠”與對方“同歸于盡”,或者以“狠”引起社會注意。
法治是開放式理性利益博弈平臺的基礎和保障,但比法治更基礎的是社會建設。
許多地方政府失職時,納稅人早就對其服務態度、管理水平極為不滿,為何不敢并無法制約政府呢?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力量太小。沒有“自組織”,即沒有形成“社會”,在與大權在握的“公權力”的博弈中自然居于劣勢。無數事實說明,分散的個人、個體性企業、行業的團結,逐步發展、提升到形成具有有效性的組織時,便會形成一種對政府權力有監督制約作用的“社會權力”,而這種民間“自組織”正是政府與個體之間良性互動的中介。許許多多基層的“自組織”形成一個個“小社會”,許許多多“小社會”猶如細胞,以此為基礎形成更高、更大的“社會”。這樣,整個社會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可以互相協調。這種關心共同利益的“自組織”形成了公共領域,而公共領域與公共權力直接接觸,成為私人或私人性團體與公共權力相交的界面與互動的平臺。它既可以整合和表達民間的要求,又能使公共權力接受來自民間的約束。當這類“個體性聯合”成為合法的利益主體時,自然會以種種合法方式向政府權力運作,爭取自己的權益、影響公共政策。因此,利益的爭取不必走向街頭,不必“斗狠”。
良性的制度建設與文明教育雙管齊下,久而久之,社會風氣就會由 “狠”轉“文”。
評《南風窗》2013 年第15 期封面報道《社會“變狠”》
來信 Letters
window@vip.163.com
作為鄉鎮級的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對“GDP至上”的惡性傾向深有體會。大部分基層領導在任職期間,順利完成上級分配的經濟任務,才是得到上級肯定的最直接因素。經濟任務是最顯而易見的考核指標,而像環保、文化、社會管理、食品安全等,雖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但卻難以在短期內出成績,基層干部唯有迎合上級的喜好,花心思應對各種經濟任務督查和個人考核,因此很難樹立起全局觀念促進地區整體良性發展。
——基層公務員 林澤婷 (讀第15期《官員考核如何“去GDP化”》)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資本主義”能夠拉動經濟穩定增長,有效地抵御全球化帶來的沖擊,這無可否認。可從其實際進程來看,卻大有往“官僚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具體表現為國企在行業中的壟斷地位,并且其中的重要人事任命缺乏透明度,因此國企強盛之后,受益的大多是有關系的內部人。另一方面,國企在資本運作效率上要明顯低于私營企業,但即便如此,憑借政策的扶持,國企仍然占據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順騰五金電器有限公司銷售經理 吳斌 (讀第15期《不要忘記官僚資本主義的教訓》)
文中所涉及的在“鄉土中國”,法治的現代化運行與根深蒂固的宗法傳統在對壘和抗衡中表現出的虛弱和不切實際并非個案。筆者來自農村,也曾見過不少類似的案例,在涉及法律層面的事實前,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息事寧人”,很少想到自己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承擔多少責任及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特別是在宗法觀念仍然強勢的今日農村,以“房頭”、家族為代表的群體的介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著最后的結果。
——斯拉萬月(讀第15期《一樁車禍里的鄉村法治困境》)
同為人物故事采訪記者,我看了太多的社會底層,他們為了生存起早貪黑,為了生計四處奔波,而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對他們的打擊有如雪上加霜,這時社會的不拋棄不放棄,公益組織伸出的橄欖枝,重燃了他們對生活的希望。看到這些人間冷暖,我覺得身邊確實需要一個值得依托的力量。吳沖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社會沉淀做出了真正的實業——“真愛夢想”,我希望了解這個機構更多的信息。
——深圳龍崗電視臺 侯歡歡(讀第15期《吳沖:用商業邏輯“玩”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