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
16世紀后,世界進入海權時代,在此之前是歐亞大陸主導的陸權時代。當時從地中海東岸到中國,商隊來往頻繁,此即著名的古“絲路”,它在成吉思汗時達到頂峰。
古代“絲路”可分兩段,東段是從中國到中亞和天竺的這一段,除了商務、軍事、文化的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宗教上的來往。我對古“絲路”極有興趣,過去即在臺北“敏隆講堂”講過古絲路。教材有東晉法顯的《佛國記》、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元代長春真人的《西游記》以及《馬可·波羅游記》。晉唐元那個時代,印度尚未被伊斯蘭征服,沿路佛教盛行,乃是研究古代佛教盛世的最佳歷史現場。尤其是北天竺乃是佛教的發源地,釋迦牟尼的佛跡最多。今天北印度比哈爾邦就還有個地方菩提伽耶(Bodh Gaya) ,佛祖就是在此悟道。
古代的印北由于處于歐亞的中間地帶,乃是相對較繁榮的地區,由《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可知其富庶的程度。由于地方發達,文化興盛,印北的那爛陀乃是古代的佛學中心,當年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就是到那爛陀寺深造了5年。由古印度史,人們已知道那爛陀寺乃是個龐大的佛教建筑群,它大概興旺了千年之久,使得佛教的教化遍及印度、中國、中亞和東亞。
但可惜的是,后來伊斯蘭崛起,那爛陀寺大概在1200年左右被毀、印北也趨沒落,佛教和佛學也遠離了它的黃金時代。除了佛學沒落外,近代西方崛起,基督教文明獨大,它能與時并進,已影響到全世界,不但佛教文明不振,中國的儒學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文明也都同樣不振。

不過時代是會改變的,近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顯然已弊病百出,而亞洲的中國和印度等則在崛起。而我們都知道,當一個文化體在向上走時,它的學術思想就容易進步,西方文明過去300年在持續進步,因此西方的“古典學”異常發達,并且能夠與時俱進;非西方在過去300年處于沒落的階級,因此對固有的思想都不屑一顧。這也是非西方的“古典學”或者程度極差、或者即毫無地位的原因。
因此,我最近得知,印度已決定明年將重建那爛陀大學,將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擔任校長,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則主管資詢委員會。重建的那爛陀大學不會只談佛學,而會談佛教價值影響到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等人文問題,它已有佛學現代化的意涵。由于佛學乃是亞洲價值里最有可能影響到全世界的一種,因此,對于那爛陀大學的重建,亞洲16國如中印日泰新等都一致支持。
對于那爛陀大學的重建,我也是樂觀見成。每一個文化體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體系,它必須靠著不斷重新解釋自己的經典,賦予它新的意義,才能對自己和世界作出貢獻。西方有發展良好的古典學,它從希羅時代諸賢哲和早期基督教思想一路發展,以迄于今。許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古典學造詣極深之士,博古而能通今。但近代的東方由于長期落后,只能抄襲西方,而不能從自己的古典學里錘煉出新的思想和制度。
東方自己沒信心,沒有自己的古典學的時代應該到了結束的時候。最近我剛讀完美國著名學者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所著的《文明的代價》,他在書中對當代經濟思想即批評甚力,并主張古代佛陀及亞里士多德所宣揚的中道價值是可彌補當今的缺陷。外國著名學者都注意到了佛學的中道思想,東方人自己對佛學何必妄自菲薄。東方理應有自己的古典學!
東方已應根據時代的變化,重建自己的古典學,佛學只是一支,中國的儒學應該是另一支。中國先秦諸子,其實是很了不起的,可是這個偉大的傳統后來并沒有被發揚光大。佛教不只是宗教儀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儒家也不是一種求官問祿的考試學問,應該是與時代共生的經世濟時之學。西方有源遠流長的古典學,東方及中國也應把自己的古典學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