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澤
東京永田町(日本參眾兩院所在地)有一則流傳頗廣的段子—首相撿到了傳說中的神燈。神燈精靈說:給你實現一個愿望!略作思忖后,首相提出:“我要建立長期政權!”神燈面露難色:“政治家讓人失望、媒體惡評如潮。想咸魚翻身,挺難!”首相并未氣餒:“那就麻煩你讓日本經濟重振、消除政府負債吧。或者讓日中關系好轉……”精靈打斷了話茬:“說吧,你要多少支持率?”
拾到神燈的“幸運兒”終于出現了。安倍晉三,去年末梅開二度當選以來內閣支持率維持平均六成的高位。7月21日參議院選舉中他率領自公聯盟毫無懸念地獲得穩定多數席位,終結了長達3年朝野政黨分別掌控眾參兩院的“扭曲國會”。破竹之勢,堪稱“神跡”。其成功也的確是依靠“許愿”。當然不是對著“神燈精靈”,他在國民和媒體面前許下了美好諾言:“安倍經濟學”。描繪出的斑斕圖景完美迎合了“求變”的國民心理,效果顯而易見。
現在的疑問是,這位“幸運兒”將如何去打理那些“連神燈也不愿插手”的內外難題呢?參議院選舉后,他至少要面對三大考驗:經濟、外交和修憲。
“安倍經濟學”是這位新任首相兌現政權資本的最佳手段,同時卻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結果殊難預料。
安倍經濟政策的含金量其實仍是個謎。競選期間遍地張貼的自民黨海報中,他緊握雙拳的半身像下羅列著諸多讓人興奮的成果:放寬貨幣政策帶動的股價上揚、日元走低以及就業率增加等。而在反對派看來,這些都是“錯覺”。慶應大學小幡績教授的意見頗具代表性:“‘安倍經濟學不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成長,因為沒有新興產業或企業會隨之誕生。”批判是否中的?測試機會很快就會到來。9月,實體經濟各項判斷指數陸續公布后,產業復蘇的展望便會一目了然。
目前,國民中的“樂觀論”依然占主流。帝國數據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超過40%的企業相信經濟狀況會好轉。不過媒體卻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避重就輕”這個詞。究其原因,寬松貨幣政策、機動財政和經濟刺激“三支利箭”已全部射齊,但直到參院選舉結束,安倍既未能描畫出更具體的經濟復蘇日程表,醫療保險個人額負擔上浮、執政黨內分歧巨大的TPP等諸多伴隨“痛楚”的難解課題也被完全回避。
“后院”其實也不太讓人放心。自民黨的“利益誘導型”政治家們正在算計著如何挖空“安倍經濟學”的墻角。最近頗受爭議的是“國土強韌計劃”。作為刺激內需的重要組成,該計劃將于今后10年內投資200萬億日元重建基礎設施。執政黨的“土建族”議員們歡呼雀躍。過去數十年,正是他們不遺余力投入過剩基建資金讓政府債臺高筑。現在“國土強韌計劃”成了新目標。一個頗具說服力的指標是:與國土交通省關系密切的自民黨議員們,開辦政治派對的入場券甚至瘋漲到數十萬日元。即便如此,地方政府和建筑商們仍趨之若鶩。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如果經濟政策的最終受益者并非國民,那么引用批判意見的說法:“安倍經濟學”很可能變成一朵“巨大煙花”,留下巨額債務后煙消云散。
無論日本將要面臨的是“Abenomics(安倍經濟學)”還是“Aberisk(安倍風險)”,可以肯定:“扭曲國會”消除后,自民黨的任何政策失敗都再也無法用“在野黨的消極抵觸”作為借口了。安倍要直接承受國民、后世對其政策的評判。
執政黨的“土建族”議員們歡呼雀躍。過去數十年,正是他們不遺余力投入過剩基建資金讓政府債臺高筑。現在“國土強韌計劃”成了新目標。與國土交通省關系密切的自民黨議員們,開辦政治派對的入場券甚至瘋漲到數十萬日元。
比照謹慎的經濟政策,外交領域內、尤其對華政策上安倍開始顯現出微妙的“攻擊姿態”。繼選舉期間突然視察石垣島自衛隊基地后,7月22日他又宣布將出訪東南亞,于新加坡會晤美國副總統拜登、在釣魚島問題上表態。此舉立刻被《產經新聞》解讀為“安倍外交”全面展開的標志。但就在同一天晚些時候的記者會上,安倍卻“態度誠懇”地表達了對中日關系的重視,并聲稱“為中國敞開對話的大門”。去年上任以來,這樣的矛盾場景頻頻出現。一邊武力示強,大談價值觀、拉攏東亞諸國“同仇敵愾”;一邊卻時不時向媒體放“軟話”,許諾將尋求與中方的對話機會。
很多人相信這種“雙面外交”證明安倍是披著民族主義外衣的現實主義者。最具說服力的佐證是他初任首相時上任伊始便對中國展開的破冰之旅。不過7年之后,他仍能秉承現實路線嗎?
安倍的對華外交政策中有兩個不容忽視的權重:政權基礎和美國亞洲政策。2006年,黨內基礎薄弱的他得以當選總裁、問鼎首相,多是依靠森喜朗等自民黨“派閥大佬”的全力扶植。而這些親歷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政界重鎮們恰恰是長久以來對華溫和政策的基石。加之,當時中日間的障礙是小泉“一意孤行”的靖國神社參拜。事實上,在安倍上臺前夕,日本國內、尤其是產業界的不滿情緒幾乎達到頂峰。另一方面,是年中美關系也以胡錦濤主席訪美為標志整體穩定,并沒有“重返亞洲”展開后的劍拔弩張。于是,審時度勢后安倍用“破冰”換取了更多國內外政治資本。而今天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當下兩國的紛爭源于領土問題,幾乎沒人敢冒著“賣國”的指責公開支持中國。反之,在日本部分媒體不遺余力的鼓噪下,不少日本國民對中國印象不佳,這樣的民意向背足以讓安倍作出判斷。再看東亞局勢,中美兩大巨頭在海洋秩序和主導權上的碰撞日趨明顯,美國甚至開始敦促日本強軍以彌補削減預算后產生的“震懾力”不足。如此內政外交下,安倍有更多的理由去彰顯“鷹派本色”、兌現資源。
但實際上,安倍的外交政策難有大動作,因為日本無法超越中美日三國平衡這一外延框架。一方面,要繼續依靠經濟維持政治基礎,激怒最大的經濟伙伴中國絕非明智之舉。同樣,釣魚島紛爭中的挑釁又會招致美國的不滿。沒有比今年2月日美首腦會談時安倍遭到冷遇更能說明美國的姿態了。日本之于美國則必須是可控的,一旦日本首相被認作是“危險的挑釁者”,美國將凍結支持。這或許正是他上任以來,每每作出好戰姿態后便露出些“溫柔表情”的原因。
然而,“雙面外交”不見得會左右逢源,中韓乃至美國的擔憂越來越強烈,而國內的保守派們也對安倍的模棱兩可頗為不恥。參議院選舉后,他或許就要顯露本來面目了。
如果說經濟、外交政策是國家目標,那么修改憲法更像是安倍的“個人夙愿”。也因此,參議院選舉中改憲派最終未能突破2/3時安倍難掩失望。事實上,“改憲”絕非易事。
最大的制約因素是無法湊齊“合伙人”。發起改憲動議的要件是參、眾兩院內超過2/3的議席。但如本屆參院選舉的結果所示,主要8支政黨中的5黨派公開反對。尤其“棘手”的是公明黨,山口那津男總裁甚至直截了當地將反對寫入競選綱領。政權運營進入關鍵階段,安倍自然不敢與盟友割席斷交。表示支持的3黨派在大選中則分別受挫。尤其是“日本維新會”計劃中的10個以上席位,因其黨首、大阪市長橋下徹在“慰安婦問題”上的大放厥詞,最終僅獲8個。這讓“改憲”更趨遙遠。
即便安倍能夠將第96條規定的動議條件降至1/2,最終也還是需要經過國民投票公決。《朝日新聞》7月初進行的民意調查中,反對修改憲法第96條的被調查者占到近一半的47%,贊同者只有34%。事實上,改憲目標可謂一降再降。繼2月份提出修改第96條遭各方反對后,5月以來“改憲論”幾乎偃旗息鼓。自民黨參議院競選綱領中,相關目標更是從“修改(第96條)”下調至“爭取提交草案”。6月中旬出訪華沙時,安倍甚至提出:“涉及和平主義、基本人權等的內容(如修改憲法第9條)也可考慮維持原有的‘2/3原則。”即便如此,仍得不到國民支持。
“修改憲法所需的外部條件幾乎等同于安倍政府的存續基礎。”一位公明黨議員如是分析稱,安倍政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