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亮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履新僅8天后即展開首輪出訪,客觀上與正進行中東之旅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形成了對比關系。兩者都試圖在事關本國核心利益的國際問題上夯實陣地,相比于奧巴馬“補課”式的“中東4日游”,習近平密集的訪問日程所受到的關注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排在首位的俄羅斯和被寄予厚望的“金磚五國”峰會自然引人關注,但中國新領導人頻頻提及的“中國夢”及其所傳遞出的信號顯然意義更加深遠。因為,所有人都期盼早日看到“習時代”的中國將擁有怎樣的國際視角及其建構國際體系的方式。
選擇俄羅斯作為此輪出訪的首站極為順理成章,對于中國這個正在一個極為復雜的地緣環境下逆勢崛起的大國來說,俄羅斯在背后所提供的戰略緩沖空間及其全球事務伙伴加潛在最大能源來源國的角色,遠非雙邊關系中的雜音、在第三國的競爭因素所能撼動。環顧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俄羅斯都是首訪的最佳選擇。這也被近10多年來的外交實踐所印證。習近平如今做此選擇顯然并非“蕭規曹隨”,而是中國自蘇東巨變后整體國際環境雖大幅“變臉”卻未有結構性改善這一現實的反映。
每當中國領導人訪問俄羅斯,能源、武器的買賣合同以及其他大額投資合作總會成為關注重點。此次訪問更是如此,中方對每年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進口合同自是極為重視,而石油進口翻番協議同樣讓北京望眼欲穿。如今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接近60%和30%,加上眾所周知的“馬六甲困局”、其他石油來源國局勢的動蕩,這些都讓中國有著極大的沖動從“后院”獲得能源補給。當然,不同于國內石油產業的成熟,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的落后、中國城鎮天然氣化率不高、本土天然氣生產帶來的競爭因素,都讓國內雖熱盼海外氣源卻難以給出高價。中石油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長期倒掛賠錢即為先例。這一背景下,中俄達成第二輪“石油換貸款”協議讓原油進口翻番的同時,卻再次在熱盼中放棄達成天然氣買賣合同的事實也就并不讓人意外??梢韵胍?,天然氣合同上,雙方分歧仍集中在價格上,“俄氣”總裁米勒雖預言雙方將在年底前達成協議,但這么多年的數次反復已讓人不敢對其輕易樂觀。在這點上,中俄具體合作上的錙銖必較被凸顯了出來。這固然讓樂見兩國合作的人們感到著急,但將其放到兩國頻頻在重大戰略問題上頻頻聯手表態的背景下來看,雙方能將雙邊合作與戰略攜手分割開來看是難得的好事。
另外,武器買賣合作上雙方此輪互動居然爆出冷門,中方媒體高調曝出兩國簽署俄現役最先進戰機蘇-35及“拉達”級潛艇買賣合同,俄方表示驚訝,因為此前對此未有任何預熱。
此次訪問中,習近平參觀俄國防部及同俄方一同就反導問題進行聯合宣示的舉措凸顯了這兩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意欲在戰略問題上攜手下去的決心。不但如此,這兩個頗具軍事色彩的動作,連同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的那句“鞋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的名言,一齊起到了為“習時代”的中國外交預熱的作用。
就像國際媒體評價的那樣,習近平的這番表態是普京喜歡聽到的。聯想到普京的“慕尼黑講話”和在“5日戰爭”、“顏色革命”中的種種鐵腕與決絕,此種色彩的外交宣示確實為其樂聞。對比俄格“5日戰爭”后中方的態度,這一次,雖只是幾句簡單的表態,卻透露出不同以往的方向性考量。
從中俄雙邊角度看,這似是中俄國力及國際地位對比發生逆轉后正式互換角色的開始。如果說過去中國習慣于在外交上采取追隨路線,那么今后的中國外交恐怕將更多主動承擔義務,采取更加主動的動作。在“5日戰爭”及“天安艦”事件中俄羅斯展現了果決與老練的手腕,已然走入國際外交舞臺中心位置的中國則不可避免地要學會自己出牌。在莫斯科的此番高調,很有種為更大的外交設計進行預熱的意思。
習近平將下一站選在了非洲,將能源、發展中國家關系、亞非拉等數個中國外交關鍵詞涵蓋其中,顯然意在夯實中國傳統外交范圍,并謀求加大與這片大陸的聯系。也正因此,坦贊鐵路等富含歷史資源的話題被習近平頻頻提及,包括對援非中國專家墓的探訪。
此番姿態自然是為了反擊國際上對中國在非存在的種種非難。習近平從歷史資源中尋求幫助,從感情上拉近與目標國的距離,消解上述論調的負面影響。這同此番對俄外交中所使用的方法異曲同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習近平講述了中國一對母子為蘇聯國際主義戰士庫里申科守墓半個世紀的故事,正中俄羅斯人淚點,取得良好效果。他對蘇俄文學的如數家珍被與會俄專家記在心中,促使后者在很具影響力的俄《獨立報》上撰文感嘆,中國已經多年未有熟知俄羅斯文化的領導人了。除了這些,習近平對家父習仲勛昔日訪蘇歷程和“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的回憶,也都極易產生共鳴。
無論對非洲國家還是俄羅斯,訴諸歷史回憶來喚醒昔日感情都是整合中國傳統外交資源的妙招,加上習近平身上特有的平實、樸素的行事與表達風格,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那場招待非洲各國元首的早餐會上,習近平拿著筆記本一一記下非洲領袖們的想法與要求,這些標志著習近平平實外交風格的姿態極易拉近與對方的關系。
中俄也好,中非也罷,在這些關系中都存在著中國整體實力越發強大而對方被落在后面時所形成的國際視角偏差。陷入復雜地緣環境中的中國,必須找到向昔日同盟和伙伴們正確表達自己的方式。習近平如今顯示出的平易和對歷史資源的訴諸自是妙棋。
“金磚五國”峰會是此輪訪問另一出重頭大戲。
若沒有這5個國家英文名稱首字母的巧合,這個由5個最大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多邊組織或許擁有的將是另外一個名字,而非“金磚”。總之,是先有了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崛起,然后才有這個組織的成型。而這一事實本身就是這個變化了的世界為滯后的國際事務治理結構所做的補充。經歷了5年的醞釀,5國終于決定在高峰會議之外做出更加實質性的決定:建立應急儲備基金并成立金磚國家銀行。加上中國與巴西間締結的雙邊貨幣協議,這個組織邁出的這重要一步充滿了金元意味。
這或許是這個組織的宿命,因為就像上文所言,它的誕生本來就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而這種崛起本來就反映在經濟上。而國際治理未曾因應這種變化做出改變的地方也集中于經濟領域,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里的份額問題。除此之外,即便5國在政治上和國際事務中有其他訴求,恐怕在可預見的將來內也不會訴諸金磚組織。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金磚五國”這個在“原創性”上僅次于上合組織的訴求自然不僅限于經濟事務,因為從多種角度來分析,中國當下仍是一個整體上富而不強的大國。用“富”換取“強”是它極為自然的訴求。在聯合國,中國與俄羅斯聯手抵御地緣壓力,但當下以民族國家為主要行為主體的國際體系中,聯合國這個“世界政府理想的現代體現”所能解決的國際事務極為有限。面對北約、東盟及“亞洲北約”等或顯性或隱形的地區組織的壓力,僅在俄羅斯和中亞方向上略感松弛的中國急需由自己占據主導地位的多邊外交平臺作為立身依仗。
“金磚五國”組織當然承載著中國的這種期望,但從成立動機到組織內容都只凸顯經濟屬性的這個組織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中國的需求呢?最新的這次峰會尚未給出答案。
中國新主席的這次吸引廣泛關注的出訪,確實展現了中國新領導層不同以往的外交思路:更加平易、靈活,更多的可觸摸感,更敢于宣示立場,更主動地塑造國際面貌。只是在此之外,一直困擾中國外交的諸多根本性矛盾尚未找到解決之道。這固然不是習近平一次訪問所能解決的,但或許更因為這些問題與矛盾并不只局限于外交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