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階層固化現象便開始出現,并愈演愈烈,直到廣為詬病。階層固化,下層群體便失去向上流動的機會,失去“人生出彩的機會”和“夢想成真的機會”。相對貧富差距來說,階層流動性是衡量社會更好的尺度。正如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所說:“有時貧富差距大一點還不要緊,最怕的是窮人失去向上流動的希望 ,最怕的是一種絕望的感覺。”階層固化會讓某些群體對未來不再抱有希望,這是令人十分憂慮的。
作為底層向上流動傳統通道的教育,正在變得日益不公平,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幾乎被中上階層壟斷,下層群體的孩子,從起跑線上就已經輸了。就業的“拼爹時代”,更加大了這種不公平。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卻多年看不到解決的希望。普羅大眾只能在不斷地適應與妥協中憤怒或者麻木,眼睜睜看著辛苦創造的財富被虛耗,和幸福無關。社會底層向上層的流動、社會上層向精英階層流動和社會下層精英向上層精英流動,都變得越來越困難。
中國夢,從社會公平開始,階層流動性,是公平社會的靈魂。
公平社會并不會隨經濟的成熟自動出現,而是必須由政治舉措來創造。大規模的社會階層結構的重新整合,以及由此帶來的個人在階層階梯中的流動,幾乎都是政治力量驅動的結果。在未來,潛在的社會矛盾和沖突能否得到化解,仍然取決于是否會出現一種新的平等取向的政治形態,進行一場真正的有力度的改革,徹底破除“特殊利益集團”對社會的綁架。中國夢開始的地方,是執政者的決心和勇氣。
觸動上層的利益,才能打動底層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