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生工作處;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社會化、綜合化、國際化和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要求理工科高校對文科專業的發展戰略進行調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社會問題日益出現,對社會科學尤其是對具有工科背景與綜合素質優異的經濟與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眾多理工科高校紛紛增設文科專業,尤其是經管類專業發展快速,擴招人數屢創新高,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日漸激烈。面對新的形勢,如何做好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開創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與具有學院特色的良好就業局面是理工科高校基層學生主管部門迫切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人力資源的開發”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已經為歷史所明證。教育大眾化要求我國普通高校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人數快速增加。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
一方面,由于我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或大中城市對經管類高素質人才需求相對旺盛,加之畢業生個人經濟利益、價值實現等因素的考慮,使得畢業生供給量、需求量、就業意愿與選擇在地區的分布上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制造產業升級換代、經濟結構調整、新技術應用于生產等原因,對勞動者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畢業生市場需求與供給在技能上也不對稱。從2003年起,我院本科生在經濟發達區域就業趨勢逐漸明顯,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地域的就業人數年均在90%左右;而在西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則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民航等大中城市中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或事業單位,前往西部基層單位畢業生人數鮮有增加。
當前,高校面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高校培養的目標不僅是優秀的專業人才,而且是包括人文素質在內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許多理工科高校加快綜合化建設與發展的步伐,重新確立了建設綜合性大學的目標。根據2006年新華網關于開設專業的大學數量排名調查顯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占全部高校數量的58%;會計學專業占全部高校數量的57%;市場營銷專業占全部高校數量的54%;工商管理專業占全部高校數量的53%,排名分別為4、6、9、10。根據2006年搜狐高考站志愿填報指導系統“專業熱度風云榜”數據顯示高校招生十大熱門專業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金融學、經濟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五個經管類專業。這一方面說明經管類專業屬于社會需求比較寬泛的專業,就業面相對較廣,另一方面,社會上考生和家長對上述專業情有獨鐘,報考踴躍。加之,經管類專業的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較為明顯,使得不少高校片面追求學科門類齊全,求大求全求細,盲目上規模、上檔次,不少專業是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開設并大量招生的,既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又造成某些專業人才大量過剩,為就業埋下了隱患。
國家最近從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到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將抑制投資的增長,不可避免地將影響企業的擴張,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會有大的增長。由于企業競爭的加劇和新的勞動法的實施,企業招聘限于即插即用的人才,在招聘大學生時更謹慎甚至是挑剔,更注重大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學歷。經管類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與壓力仍將不容樂觀。
當然,我國經濟的發展整體態勢是良好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將為擴大就業創造了良好條件,并將繼續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容量。2003至2007年間,我國的GDP年增長率平均在10%左右,新增就業崗位每年在800萬~1000萬人左右。2008年,我國將進入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建設創新國家的重要時期,將積極推進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同時也將進入奧運后經濟時代,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拉動經濟增長,增加一定的就業機會。根據國家人事與勞動保障部2007年四季度的就業調查數據顯示,市場營銷、財會、金融、經濟、企業管理等專業穩居企業招聘數量的前十位。
在綜合分析經管類專業所面臨的整體就業形勢,結合我院專業多、人數多、就業周期長、市場需求相對分散等實際情況,我院積極探索理工科高校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規律,把握學校的行業特色和地域優勢,積極構建以職業生涯指導為核心的素質培養體系,在就業工作中體現“三早”:就業意識早啟動、就業技能早培訓、就業市場早開拓,提升畢業生的就業力和就業質量,全面促進畢業生的就業。
學院黨政領導對畢業生就業工作高度重視,各系緊密合作,齊抓共管,把學生就業作為事關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社會穩定,關系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大事來抓。首先堅持和落實“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的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學院領導、專業教師、畢業班輔導員、兼職輔導員、班團骨干全員參與,確保就業工作思想認識到位、宣傳動員到位、信息發布到位、組織執行到位的“四位一體”機制,發揮全員師生全員參與就業工作的能動性。
(1)建立就業觀念引導系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形勢的變化,有著必然的規律,作為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只有遵循這種規律,主動地了解這種形勢,適應這種形勢,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才能夠不被社會淘汰。對于一年級學生,我院通過院長講座、系主任見面會、班主任座談會、學長指導會等途徑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專業,進行初步的定位;對于二年級的學生,通過專業教師講座、校友訪談、生涯指導中心輔導等途徑幫助他們深入了解職業傾向,明確職業目標;對于三年級學生,通過組織模擬招聘、企業調研、企業實訓等途徑了解職場現狀,掌握求職技巧;對于畢業班學生,通過就業小組、年級論壇等途徑,把握就業形勢,調試就業心理。
(2)建立專業素質提升系統。針對經管類畢業生缺乏實踐鍛煉和工作經驗的實際,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我院重視社會實踐與模擬訓練,使得學生能夠在學中用、用中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一是改革教學模式與內容,重視精品課程和品牌專業建設,建設良好的實驗室實踐模擬環境,二是營造濃厚的商理文化氛圍,打造品牌性校園商業競賽,如CIS大賽、模擬股市大賽等,加強專業間的互動與學習,以賽促學,通過競賽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三是營造良好的本科生學術科研環境,推行本科生導師制,舉行本科生學術論壇、科技創新項目申請等,提高學術的科研創新能力;四是加強創業創優教育,承建學校創業教育學院,定期舉辦創業培訓班,指導實驗創業團隊。學院先后在各類省級、國家級的大學生挑戰杯等競賽中獲得金獎等眾多獎項,如我院2007屆畢業生創業人數達15人左右;五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指導,通過開展職場禮儀講座與培訓,四六級講座、交流,計算機等級考試輔導、簡歷制作大賽等,提高學生的職業基本技能和素養。
學院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強化服務意識,盡可能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專業化、人性化的服務,讓用人單位招聘滿意,畢業生就業順利。針對畢業生求職的時間節點,把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分為宣傳啟動、實施服務、后續服務三個階段,有重點開展專項服務工作。如在宣傳啟動階段,通過開展就業意向調查與分析、生源統計、畢業生就業平臺構建等方面積極為開展就業服務工作做準備。
圍繞就業學生,深入分析與其就業相關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學生家庭、學校、學院、用人單位等,建立相應的利益相關主體互動機制,充分幫助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

圖1 畢業生就業工作相關利益主體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1]張霞.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就業準備探討[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3):80-81.
[2]儲磊珠,楊力,杜亞敏.金融危機下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的SWOT分析[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04):201-202.
[3]李榮華.提高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調查與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0):56-57.
[4]于寧,潘晶,王雯麗,王瑩,王卉,劉立國.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1(12):97-98.
[5]丁毅,徐紅玲,王雪萍.淺談經管類大學生就業現狀[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8):85-86.
[6]黃穎,金月華.工科院校經管類畢業生就業工作思考[J].中國水運(下半月),2008(02):247-248.
[7]黃鶯,傅昌鑾.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構建[J].中國集體經濟,2012(04):189-190.
[8]李躍軍,張詠華.基于可雇傭性技能開發的經管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臺州學院學報,2009(05):65-68.
[9]李百吉,代建強,李陽,李振華.綜合性大學本科生就業能力與課程設置調查分析[J].科技資訊,2010(10):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