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芝,董男男,劉瑞霞,閆小燕,趙立群
(1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濟南250011;2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臨床表現主要為末梢神經癥狀,如手套、襪筒式感覺障礙,并伴疼痛、麻木、發涼、無力和肌萎縮等,也是導致足潰瘍、感染及壞疽的主要危險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糖尿病足早期DPN進行干預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中醫辨證理論為指導,采用益氣活血中藥治療DPN,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2例老年糖尿病足(初期)合并DPN患者,男34例、女28例,年齡(71.75 ±11.95)歲,病程(6.49 ±1.16)年。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符合以下條件中的①,同時具備②、③、④中任意一項,結合相關生化檢查、超聲或X線檢查進行確診:①有明確的糖尿病史;②足部有缺血表現,如皮膚蒼白、疼痛、發冷、變黑、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③足部有創面,如水皰、潰瘍、壞疽、肌腱外露等;④足部有神經病變,痛覺、溫覺減退或消失,皮膚及皮下組織萎縮。DPN的診斷標準:在已確診糖尿病的基礎上,具備以下至少1項異常:①臨床癥狀:肢體疼痛,局部壓痛,肢端感覺異常等;②臨床體征:皮膚溫度覺異常(手足畏寒、手足心熱),腱反射等;③電生理診斷:神經傳導速度及動作電位波幅;④量化感覺評測:定量溫度覺檢查、定量振動覺檢查、感覺趨勢閾值;⑤自主神經功能評測:皮膚交感反應。采用隨機、單盲、對照的方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運動療法、飲食控制、口服降糖藥物或皮下注射胰島素。對照組給予甲鈷胺片0.5 mg/次口服,3次/d;治療組給予中藥湯劑內服加熏洗。內服湯劑組成:生黃芪45 g、當歸15 g、水蛭3 g、川芎15 g、桃仁12 g、紅花9 g,語言不利、咳喘痰多者加石菖蒲、皂角刺。1劑/d,水煎6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熏洗使用活血止痛散,藥物組成:生黃芪30 g,當歸 15 g,川芎 12 g,丹參 10 g,桃仁 9 g,紅花 9 g,皂角刺 9 g,石菖蒲 12 g,水溫 35 ~45 ℃,20 min/次,1次/d,熏洗后臥床休息30 min。4周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2.2 觀察指標 ①療效判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進行中醫癥候評分,根據患者治療后的癥候評分減分率進行療效判定。減分率>65%為顯效,25% ~64%為有效,<25%為無效。②肌電圖檢查:使用MEB-9200K型肌電誘發電位儀檢測腓總神經、脛神經、正中神經、腓淺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③安全性評價:兩組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血、尿、大便常規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血壓及心電圖檢查。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70%;對照組分別為8、11、11例,總有效率63.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
2.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治療組肢體疼痛、局部壓痛、肢端感覺異常、皮膚溫度覺、腱反射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加明顯(P <0.05 或 <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兩組治療后MNCV、SNCV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P均 <0.01),兩組治療后比較 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SNCV MNCV腓淺神經 腓總神經脛神經 正中神經治療組32治療前 38.75 ±2.50 45.75 ±2.33images/BZ_85_1858_1362_1860_1364.png38.46 ±3.32 37.36 ±4.18治療后 45.08 ±2.51*#56.00 ±2.69*# 47.20 ±3.85*#49.33 ±1.89*#對照組 30治療前 37.94 ±2.63 44.65 ±2.45 38.46 ±3.51 36.79 ±4.33治療后 44.20 ±2.04* 55.23 ±2.55* 46.19 ±3.62* 49.07 ±1.94*
2.4 安全性觀察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尿、大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壓及心電圖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治療組2例出現雙下肢疼痛加劇,但同時伴麻木減輕,考慮應用益氣活血通絡中藥后,在血絡暢通過程中可能出現疼痛或疼痛加劇現象,為正常反應,繼續用藥,疼痛逐漸減輕。
DPN的確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氧化應激、神經生長因子均被證實與DPN有關。臨床治療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給予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止痛等對癥治療。中醫學認為,老年人全身血脈漸衰,五臟六腑之氣亦衰,氣血虛弱,痰濁內生,阻滯脈絡,導致血行不暢,脈絡瘀阻,表現為皮膚不榮,肢體麻木疼痛[2]。故氣虛血瘀、痰瘀痹阻是老年糖尿病足初期DPN的重要病機。DPN是氣虛為本、血瘀為標的本虛標實之證,應采取益氣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標的治療方案。活血止痛散由生黃芪、當歸、水蛭、川芎、桃仁、紅花組成,方中生黃芪補益元氣,當歸活血祛瘀而不傷血,水蛭、川芎、桃仁、紅花三味協同當歸以活血祛瘀止痛。語言不利、咳喘痰多者可加石菖蒲、皂角刺化痰開竅。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有增強免疫功能、減輕局部炎癥反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3];當歸對放射損傷小鼠的造血功能具有修復作用[4],對小鼠骨髓細胞增殖和抗體細胞形成有明顯促進作用[5];川芎嗪等活血化瘀中藥能夠提高神經傳導速度,對糖尿病并發癥如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有預防和治療作用[6]。研究證明,熏洗療法可改善模型動物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血黏度和改善微循環,通過下調血液中異常升高的致炎因子IL-1的表達,降低血中異常升高的TNF-α含量,抑制血液黏附分子1的表達,進而減輕炎性反應[7,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給予中藥湯劑內服加熏洗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神經傳導速度顯著提高。中藥綜合治療的優勢主要表現在:①相對于甲鈷胺單一的營養神經的作用,中藥綜合治療針對DPN發病的多種致病因素治療,從多靶點、多環節對DPN起到防治作用,明顯改善臨床癥狀;②中藥熏蒸療法集熱度、濕度、藥度于一體,具有很高的實用和推廣價值。③安全性較好,無明顯不良反應,價格低廉,患者依從性好。
控制老年DPN應以預防為主,既病防變,未病先防,中藥綜合治療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治療原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7-233.
[2]陳建飛,沙夕華.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山西中醫,2007,23(2):69.
[3]艾志瓊,申元英,張態,等.黃芪對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0,31(8):805-807.
[4]張雁,吳宏,關雪晶,等.當歸多糖照射前后給藥對放射損傷小鼠造血功能恢復的比較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0,35(7):965-969.
[5]劉云波,張方照,杜秀娟.當歸對小鼠骨髓細胞增殖和抗體細胞形成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0,17(4):F0004.
[6]崔旭紅.川首嗦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1):70.
[7]李巍,吳國志,陳德喜,等.熏蒸一、二號方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藥效學研究[J].中醫外治雜志,2007,16(2):5-7.
[8]陸繼娣,沈鷹.中藥熏蒸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血清踝關節中TNF-α 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9):1964-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