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勝,葉德祥,楊明剛
(盱眙縣人民醫院,江蘇淮安223000)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危重急癥,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病情兇險、病死率高的特點。研究證實,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不僅是AIS發生的預測因子,而且與AIS的病情及預后有關[1,2],但由于其敏感性高、特異性差,故 hs-CRP單獨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流行病學數據表明[3],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作為預測腦梗死發生和判斷其預后的手段之一。本研究通過檢測AI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超聲檢測頸動脈斑塊相關指標,探討hs-CRP和頸動脈斑塊穩定性對判斷AIS患者近期預后的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2年5月我院住院的AIS患者264例(AIS組),男174例、女90例,年齡(64.5±5.3)歲。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4],并經顱腦 CT或 MRI證實為 AIS。患者既往無卒中史,未行溶栓治療。合并原發性高血壓133例,糖尿病67例,高脂血癥133例,有吸煙史86例。對照組為同期在血管外科、眼科及耳鼻喉科住院的患者230例,其性別、年齡與AIS組匹配。兩組均排除各種急慢性炎癥、腫瘤、心肝腎功能衰竭及應用免疫抑制劑者。
1.2 方法
1.2.1 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患者入院3 d內采用美國ATL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雙功能掃描(探頭頻率7.5 MHz)。患者仰臥,頭偏向對側約45°,二維超聲常規顯示頸總動脈起始部、主干、分叉部,觀察血管內膜情況、有無斑塊形成及斑塊的形態、大小、性質、管腔有無狹窄。粥樣硬化斑塊判斷標準:內膜中層不均勻性、不連續性增厚,并凸入管腔,邊界清晰,其厚度是鄰近部位內膜中層厚度的1.5倍;或血管腔某處出現彩色血流缺損,缺損處面積≥10 mm2。根據斑塊形態及超聲特征綜合分析,判斷有無斑塊、穩定性斑塊與不穩定性斑塊。穩定性斑塊:斑塊與周圍組織比較呈強回聲,且斑塊表面光滑;不穩定性斑塊:斑塊呈低回聲和不規則回聲暗區,表面不光滑,有火山口樣龕影,斑塊內有血流信號提示斑塊潰瘍或出血。
1.2.2 血清 hs-CRP檢測 兩組于入院72 h內檢測血清hs-CRP,AIS組于發病后1、2周時再次檢測。采集肘靜脈血4 mL,離心取血清,-70℃保存。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hs-CRP水平,試劑盒購自德國Herrenberg公司。
1.2.3 近期預后評定 于患者入院時及治療3個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指數(BI指數)對患者的近期預后進行評定。評分范圍為0~100分,分為以下5個等級:0~20分為極度嚴重殘疾,25~45分為嚴重殘疾,50~70分為中度殘疾,75~95分為輕度殘疾,95~100分為功能良好。預后良好為3個月時BI指數等級改善或完全恢復正常,不良為3個月時BI指數等級無變化或加重(包括死亡)。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預后患者的BI指數 根據患者入院時及治療3個月后的BI指數進行預后分組,其中預后良好組186 例,其 BI指數分別為(63.4 ±7.2)和(88.4±4.3)分(P <0.05)。預后不良組78例,其 BI指數分別為(53.0 ±11.4)和(68.3 ±9.5)分(P <0.05)。2.2 不同預后患者頸動脈斑塊發生情況 AIS組預后良好與預后不良患者的斑塊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與預后不良患者比較,預后良好患者不穩定斑塊的發生率較低,且無斑塊率較高(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斑塊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AIS患者近期預后與血清hs-CRP水平的關系
AIS組近期預后不良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顯著高于預后良好者(P<0.05),兩者入院1周和2周時的差異更為顯著(P均<0.01)。AIS組入院72 h內的hs-CR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AIS患者近期預后與血清hs-CRP水平的關系(mg/L±s)

表2 AIS患者近期預后與血清hs-CRP水平的關系(mg/L±s)
注:與預后不良組比較,*P <0.05,**P <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n 入院3 d 入院1周 入院2周AIS 組 264 8.45 ±3.67△18.34 ±5.54 8.95 ±3.45預后良好組 186 7.67 ±3.43* 10.56 ±3.98**5.34 ±2.08**預后不良組 78 9.32 ±3.89 23.89 ±7.67 12.78 ±5.02對照組 230 2.43 ±1.02— —
研究表明,AIS患者的近期預后(3個月)與患者年齡、入院時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血清白蛋白水平有關[5]。頸動脈斑塊和 hs-CRP水平是否影響AIS患者的近期預后,少有文獻報道。CRP是一種非特異性的急性時相蛋白,不僅與感染有關,同時也是與心腦血管炎癥、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的炎性標志物。腦梗死后腦組織局部過度的炎癥反應是造成腦組織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管腔狹窄以及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可促進腦梗死的發生[6]。頸動脈超聲檢測頸動脈斑塊是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指標,對腦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表明,AIS患者近期預后不良組的血清hs-CRP水平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且在發病1周和2周時,兩組的血清hs-CRP差異更為明顯。黃漢寧等[1]報道,AI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并隨病程而變化,提示炎性反應可能在AIS的病理機制中起重要作用,hs-CRP水平有望成為腦梗死評估病情及預測預后的指標之一。
本研究結果表明,AIS組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中預后良好組和預后不良組的斑塊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與預后不良組比較,預后良好組的不穩定斑塊發生率較低。王焱烽等[7]研究認為,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相關,不穩定斑塊的發生率在有癥狀的腦卒中患者中較高[8]。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頸動脈斑塊穩定性和hs-CRP水平與AIS患者近期預后有關,預后不良患者具有較高的不穩定斑塊發生率和高hs-CRP水平。超聲檢查具有無創、費用較低的特點,便于在基層醫院開展,其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結合血清hs-CRP檢測可以提高對高危患者的篩選靈敏度。故臨床上對AIS患者應行hs-CRP檢測,并結合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便及早發現高危患者,防止病情進展。
[1]黃漢寧,黃丹丹,鄧耀芳,等.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與病情及預后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3):5-7.
[2]王光勝,王元偉,陳孝東,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變化及其與近期預后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6):538-540.
[3]詹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超聲表現與腦梗死嚴重性與預后關系探討[J].吉林醫學,2012,33(21):4502.
[4]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5]石玉芝,王春雪,李菁晶,等.高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后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5):343-346.
[6]Tanaskovic S,Isenovic ER,Radak D.Inflammation as a marker for the predic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tenosis following eversion endarterectomy—evidence from clinical studies[J].Angiology,2011,62(7):535-542.
[7]王焱烽,陳冰,錢海燕.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性及血清hs-CRP水平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其預后的關系[J].河北醫藥,2010,32(5):569-570.
[8]Fisher M,Paganini-Hill A,Martin A,et al.Carotid plaque pathology:thrombosis,ulceration,and stroke pathogenesis[J].Stroke,2005,36(2):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