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衛龍,王 鎮,包繼濤,戈風遠,胡曉東,吳 楠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陰附屬醫院,江蘇江陰214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目前已成為呼吸系統疾病中致死及致殘的主要原因。隨著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況日益嚴重,COPD的致病菌發生了顯著變化。無論是社區獲得性感染或院內獲得性感染,由G-菌引起的感染明顯增多。經驗性抗感染治療雖然能夠控制一部分感染癥狀,但容易引起機體內菌群失調,導致二重感染或院內感染的發生,并增加病原菌產生耐藥性的風險。故臨床中早期病原學診斷尤為重要,但目前臨床中缺乏快速、簡便的病原菌檢查方法。本研究對9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血漿內毒素水平進行分析,探討其能否作為AECOPD診斷與評價病情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收住的COPD患者93例,男51例、女42例,平均年齡63.4歲,平均病程9.4年;均符合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的診斷標準[1]。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45例,Ⅱ級31例,Ⅲ級27例。主要臨床表現為嚴重氣促,伴咳嗽加劇,痰液顏色和(或)黏度改變,喘息及發熱等。納入標準[2]:①動脈血氣分析 PaO2<60 mmHg,PaCO2>50 mmHg;②X線檢查顯示右肺下動脈擴張,橫徑≥15 mm;或右肺下動脈橫徑與支氣管橫徑比值≥1.07;或動態觀察較原右下肺動脈增寬2 mm以上;或肺動脈段中度凸出或其高度≥3 mm;③心電圖檢查顯示右心室和右心房增大;④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肺動脈瓣出現肺動脈高壓征象。排除支氣管擴張、入院前3 d用過抗生素、影像學檢查顯示COPD合并肺炎及肺癌患者。
1.2 方法
1.2.1 病原學檢測方法 ①內毒素:使用天津大學天大天發科技公司生產的BET-24A細菌內毒素分析儀及人體體液檢測專用鱟試劑盒檢測內毒素,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1 h內儀器自動報告超標結果。內毒素0~0.035 EU/mL為陰性,0.036~0.100 EU/mL 為輕度內毒素血癥,0.110 ~1.000 EU/mL為中度內毒素血癥,>1.000 EU/mL為重度內毒素血癥。在使用抗生素前抽取血培養標本。②痰培養:囑患者用清水漱口后咳出深部痰,咳嗽不暢或行氣管插管者用吸痰管取管內痰液,30 min內送檢;直接涂片,在光鏡下觀察細胞數量,以低倍鏡視野下鱗狀上皮細胞<10個、白細胞>25個,或鱗狀上皮細胞∶白細胞<1∶2.5為合格痰標本。痰液培養24 h后,根據菌落形態特征挑選可疑和有意義的優勢菌落,進行涂片及革蘭染色鏡檢,并進行菌種鑒定。③血細菌培養:無菌操作抽取靜脈血3~5 mL,注入血液增菌培養基中,搖勻后置35℃培養箱中培養,每隔24 h觀察細菌生長情況,用ATBExpression細菌鑒定儀及配套細菌鑒定條進行細菌鑒定。1.2.2 APACHEⅡ評分[3]包括急性生理評分、年齡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分值范圍0~71分,各指標均選擇患者入院最初24 h內的最差值。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7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ˉx±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數據比較用秩和檢驗,正態分布的數據均值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原學檢測結果 93例患者中,內毒素陽性68例(73.12%),其中輕度39例,中度24例,重度5例;痰及血細菌培養陽性11例(11.83%),均為單一菌感染,其中嗜麥芽窄單胞菌4例,鮑曼不動桿菌3例,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各1例。
2.2 APACHEⅡ評分結果 APACHEⅡ評分<15分49例,15~24分26例,≥25分18例。不同內毒素水平患者的APACHEⅡ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不同內毒素水平患者的APACHEⅡ評分比較(±s)

表1 不同內毒素水平患者的APACHEⅡ評分比較(±s)
內毒素水平 n 內毒素(EU/mL) APACHEⅡ評分(分)陰性25 0.023 ±0.011 19.3 ±2.6輕度 39 0.059 ±0.018 20.5 ±2.3中度 24 0.430 ±0.011 21.1 ±3.4重度 5 1.800 ±0.400 22.4 ±4.7 P 0.000 0.059
內毒素是由G-菌在生長時少量釋放、死亡后大量崩解的一種脂多糖成分,其中G-菌脂多糖毒力的核心是類脂質A,類脂質A只有游離出G-菌才能發揮其毒性作用;因此,內毒素水平大致與G-菌呈正相關。由于人體免疫系統的存在及臨床抗生素的使用導致G-菌被殺滅,釋放出內毒素,因此,通過定量檢測內毒素可早期判斷G-菌的感染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本研究結果提示,內毒素檢測與病原學檢查比較,可早期、快速提示AECOPD患者是 G-感染或G+感染。本文93例患者中,內毒素陽性68例,占73.12%。國內文獻報道,AECOPD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中,G-菌占 63.4% ~70.0%[4]。本研究結果與其基本相符。本研究中2例痰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因本院病原菌培養基條件不足,未能培養到其他細菌),其內毒素檢測為陽性,分析患者可能存在混合感染;也可能與機體在應激反應狀態下腸黏膜屏蔽作用減弱,促進細菌易位及產生腸源性內毒素血癥有關。
與病原體培養相比較,內毒素檢測速度快,陽性率高,可早期指導臨床用藥。本研究結果顯示,內毒素陰性、輕度、中度、重度患者的APACHEⅡ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重度內毒素血癥患者5例,APACHEⅡ評分≥25分者18例,提示內毒素水平與APACHEⅡ評分不呈正比,其原因是AECOPD急性加重期病原體感染以G-菌感染為主,也可能為病毒、G+菌或支原體感染等。因此,臨床上不能以內毒素血癥輕重程度輕易判斷AECOPD的嚴重程度,僅可作為適當的參考。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17-18.
[2]戴瑞鴻.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7.
[3]冷偉建,宋勇,劉世峰,等.APACHEⅡ評分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預后的評估作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1,5(20):5997-6000.
[4]王揚,夏麗萍,李艷玲,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病原菌感染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11):69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