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黑龍江大學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此次調查中,男性農民工占比為54%,女性占比為46%。在年齡結構上,25 歲及以下農民工占比為36.1%,26 歲~35 歲占比為31.2%,36歲~45 歲占比19.9%,46 歲~55 歲占比9.3%,55 歲以上為3.5%。在文化程度上,9.9%具有小學文化程度,46.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5.4%具有高中(中專、技校)文化程度,6.5%具有大專文化程度,只有1.9%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全部樣本中,只有40.1%的農民工擁有非農技能證書。
1.從農民工目前的就業行業分布看,大部分農民工就業仍然集中于機械制造、建筑施工、住宿餐飲業等傳統行業,而就業于新興行業的比重很小。其中,就業于住宿餐飲業的比例為13%,就業于機械制造業比例為12.6%,就業于建筑施工業比例為11.3%,就業于電子電器制造業比例為10.6%,就業于商務服務業比例為10.6%,就業于礦山采掘業比例為6.5%,就業于房地產業比例為5.6%,就業于家政服務業比例為4.3%,就業于石油化工業比例為3.7%,就業于紡織服裝業比例為3.0% ,就業于制衣制鞋業比例為2.4%,就業于交通運輸及倉儲業比例為2.2%,另有14.3% 的農民工就業于不便分類的其他行業。
2.從農民工就業企業性質看,農民工大多就業于非國有企業。其中,民營和私營企業的就業比重為63.2%,臺、港獨資及合資企業就業比重為6.3%,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就業比重為5.6%,國有事業單位的就業比重為4.8%,外商獨資及合資企業就業比重為3.2%,社會團體的農民工就業比重為2.2%,另有14.6%的農民工就業企業性質不便劃分。可以看出,民營或私營企業仍然是吸收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渠道。
3.農民工在就業過程中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仍然不高。根據調查結果,農民工與所在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為42.2%,而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為57.8%。可見,農民工在就業過程中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比例仍然偏高,這將影響其勞動權益保障和其他權益保障,也表明其就業穩定性差。同時,從我們對企業的走訪、了解結果看,有相當數量企業的勞動合同都是一年一簽,沒有長期合同。
4.從目前收入水平看,大部分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其中,月收入水平少于1 000 元的比例為25.6%,月收入水平為1 000 ~2 000 元的比例為42.7%,月收入水平為2 000 ~3 000 元比例為21.1%,月收入水平為3 000 ~4 000 元比例為6.3%,月收入多于4 000 元的比例僅為4.3%。
5.從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情況看,有43.8%的農民工從未參加任何社會保險,有56.2%的農民工參加了不同種類的社會保險。在已參加社會保險中,各個參保項目比例都不高,均不超過20%。其中,參加養老保險比例為13.4%,參加醫療保險比例為19.3%,參加工傷保險比例為8.0%,參加失業保險比例最低,只有3.0%。另有12.4%的農民工同時參加了多種社會保險。
6.在擇業方式和就業渠道上,相當數量農民工要依靠本人及其社會關系。根據統計結果,農民工依靠自己尋找工作的比重為19.5%,依靠老鄉介紹尋找工作的比重為26.2%,兩者合計比重為45.7%;通過勞動力市場就業的比重為16.7%,通過用工單位招工而就業比重為11%,通過職業中介機構介紹而就業的比重為4.3%,以其他方式就業比重為18.6%。
1.農民工穩定就業問題仍然不容忽視。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農民工在同一單位最長工作年限為3年以下比例高達77%。這表明現階段農民工的流動就業問題仍舊非常突出。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性就業最為明顯,其在同一單位最長工作年限為3年以下的比例為53.9%。并且,根據我們的調查,在技術含量不高的機械制造業、建筑施工業、住宿餐飲業以及服裝加工、電子組裝等行業農民工流動就業表現最突出。
同時,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很多農民工對自身的就業現狀不滿意,有67.8%的農民工認為目前的就業不穩定,只有32.2%的農民工認為目前的就業穩定。其中,新生代農民工(35 歲以下)認為目前的就業不穩定的比重為45.9%,老一代農民工(36 歲以上)中認為目前就業不穩定比重為21.9%。可見,就業不穩定已經成為當前農民工就業中的突出問題。
2.農民工基本權益缺乏保障。如表1 的統計結果,在全體樣本中,認為自身基本權益沒有保障比例為84.4%,而認為自身基本權益有保障比例僅為15.6%。其中,新生代農民工(35 歲以下)認為自身基本權益沒有保障比例為58.3%。

表1 農民工基本權益保障情況
3.農民工自身的職業發展前途有限。如表2所示,有高達94.4%的農民工認為目前的職業沒有發展前途,只有5.6%的農民工認為目前的職業有發展前途。其中,新生代農民工(35 歲以下)認為目前的職業沒有發展前途的比例為62.8%。在調查過程中,基于自身的原因以及所在就業單位的原因,很多農民工不看好目前所從事職業將來的發展前途,缺乏發展和升遷的期望[1]。可見,職業向上發展空間不足已經成為當前就業中的又一突出問題。

表2 農民工對自身職業發展前途看法
4.農民工勞動時間過長、收入水平偏低。根據對企業訪談情況,全部企業都以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或以略高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水平招聘農民工,農民工要想獲得高工資就必須經常加班、增加勞動時間,否則只能得到當地的最低工資收入。在受訪的85 家企業中,農民工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8 小時,其中,50%以上企業每天的工作時間都超過10 小時。勞動時間過長、收入水平偏低既不利于人力資本快速積累,也不利于勞動力再生產,并最終降低農民工就業質量。
眾所周知,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動力。而農民工能否實現穩定就業和充分就業是關系到工業化和城市化順利進行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農民工就業還關系到農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鄉二元經濟向現代一元經濟轉換等重大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可見,農民工就業問題始終是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為此,筆者建議采取如下措施來推動和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改進其就業質量。
1.要把農民工就業問題作為目前以至將來很長時期就業中的首要任務。當前,中國正處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而無論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還是產業結構調整都離不開作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民工群體。就業是民生之本,因此,必須把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各級政府要將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以調結構、保增長帶動就業。
2.政府要對農民工就業進行主動干預和調節,通過制定長期的有計劃的就業戰略和就業政策以提高就業穩定性。基于中國農民工供給總量較大的就業壓力和其普遍缺乏知識、技能的缺陷,以及缺乏有效組織和協調所導致的無序盲目流動就業,需要政府的有力干預和調節。根據二元經濟理論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農民工的市民化和就業穩定是一個長期過程,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如通過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其他就業促進政策來推動就業數量的持續穩定增長。只有政府更加重視并采取措施才能加快這一過程。農民工作為寶貴的勞動力資源,其長期的無序流動性就業不僅降低了個人收益,也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同時也會減慢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因此,各級政府的積極干預和引導將減少就業的盲目流動。
3.加快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的制度設施建設。目前,農民工就業缺乏制度支持和保護。長期存在的就業環境、福利保障、基本權益保障、勞資糾紛和就業保護等問題無不與制度設計有關,要么缺失相應的制度安排,要么現有的制度不完善或制度效率低。而從長遠來看,農民工的穩定就業以及充分就業都必須依靠制度保證。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則農民工就業問題就很難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必須加快相關制度供給和安排,結合實際制定有效制度來約束和規范就業,并提高制度的執行效率和約束力。
4.加強農民工就業保護。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上,由于缺乏就業保護,導致農民工往往處于弱勢和被動地位,也使得勞資雙方關系不平等,造成企業在雇傭、使用和解雇農民工上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這一方面使得農民工流動就業頻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穩定的就業預期,在相當程度上不利于農民工穩定就業和擴大就業。因而,只有通過實施就業保護才能減少企業用人的隨意性和不規范行為[2],從而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
5.大力提高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技能素質。在現有培訓農村勞動力的“陽光工程”基礎上,進一步增加針對農民工群體的文化教育投入和技能培訓投入。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分層教育培訓服務[3],逐步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并注重實效、實用。在現有的成人繼續教育體系和各級各類職業教育體系基礎上,探索建立符合農民工需要和特點的終身學習體系和遍布全社會的職業技能培訓網絡[4]。
[1]楊春江.后金融危機背景下農民工就業現狀與特征[J].農業經濟,2012,(2).
[2]魏建,李俊峰.就業保護與就業水平關系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10,(11).
[3]魏順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述評[J].安徽農業科學,2012,(14).
[4]紀韶.中國農民工就業狀態調研[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