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紹軍
為人父母者,最欣慰的莫過于孩子叫的第一聲“爸爸”、“媽媽”以及孩子的第一次蹣跚學步。不少家長會炫耀自家孩子早早地就學會了走路:“什么‘七月坐,八月爬,我家孩子干脆省略了爬,直接就會走了。”
“先爬再走”是規律
先坐后爬,然后才能走,這是嬰幼兒成長的正常節奏。然而,不少孩子偏偏不喜歡爬,肚皮老挨著地,脊背就是挺不起來。所以,干脆搖搖晃晃地直接學起了走路。對此,不少家長引以為傲,覺得這是孩子聰穎的表現。
其實,爬行對嬰幼兒的成長發育非常重要。對于剛學會走路但不會爬的孩子,家長最好幫他們補上這一課。人類的脊椎發育是循序漸進且需要一步步鍛煉而成的,學會穩坐,意味著孩子的脊椎已經發育到可以支撐其獨立安坐的階段;學習爬行,則能幫助孩子鍛煉脊椎彎曲度和腰部肌肉以及身體活動能力。能完成自由爬行,隨意坐躺之后,才是孩子學習走、跑、跳的成熟時機。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爬得越好,走得也就越好。
很多家長很早就給孩子用上了學步車。嬰幼兒專家不建議嬰幼兒太早使用學步車,因為此時其脊椎發育還不充分、腰力也不夠強,如果長時間處于站立走動狀態,腿部會過早地承受全身重力,對孩子發育反而不利。有學者指出,不經爬行就在學步車里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蹬著腿走路,走姿不太自然,且像小鴨子般左右搖晃,容易跌倒;而熟練掌握爬行技巧的嬰兒,由于在 “過渡期”內,他們的頭、頸、手、臂、腿、腳和肘、腕、膝、踝關節及全身肌肉特別是腹肌與胸肌都得到了活動和鍛煉,所以,由四肢受力發展為兩肢受力時,能平穩順利地完成從爬到走的過渡。
不可小看“內八”、“外八”
4歲男孩小明走路老摔跟斗。其父母觀察發現,小明屬于雙腳“內八”,走路時雙腳越走越靠里,最后左腳絆倒右腳。無論父母怎么訓誡,小明都難以改變現狀。最后,經專業訓練矯正以及在鞋底上下工夫,小明的“內八”才得以緩解。
孩子開始走路時難免有“小鴨子”現象,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走路時手腳不協調、步態異常,首先要考慮是否患有腦部疾病;其次,可能是腳部結構異常或走路方法不對,身體力學線條改變所致,最好從醫學康復訓練的角度予以及時糾正。
發現孩子步態異常,除直接觀察走姿外,還可以看鞋底。正常的步態通常產生的壓力較為均勻。一般來說,足跟、外側、腳的大拇指部位受力大,磨損較多,而中間及內側受力小,磨損較少。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鞋子內側磨損也很嚴重,或者鞋跟兩邊磨損相差非常大,那就說明孩子的走路姿勢有問題。
嬰幼兒的走路姿勢影響其日后生長發育,甚至會為其中老年腰酸背痛埋下伏筆。幼兒走路無論是“內八”還是“外八”,如果不糾正,除了可能導致不斷跌倒等問題外,走習慣了還可能影響腳、膝、髖、肩等部位,以致成年后一走遠路就腳痛、頭痛或腰酸腿痛。
受力線出問題可逐步矯正
人體站立時,腳、膝、髖、肩等部位處在同一條受力線上。走路姿勢有問題的人,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處在受力線上的這些部位躺著不痛走著痛,即使進行按摩推拿,也只是緩兵之策,過段時間又會復發。愛穿高跟鞋的女性,對此應該深有體會。高跟鞋雖美觀,但穿著它走遠路時,腳部容易脹痛,人很容易勞累。這是因為穿上高跟鞋后,人體重心前移、骨盆前傾,脊柱彎曲增大,腰椎和頸椎受力也更為集中,此時的受力線發生改變,使得膝關節軟骨磨損加重,相關肌肉緊張,所以,疲憊感容易產生。
無論是嬰幼兒還是成年人,如果感覺走路步態異常,走路久了出現腰酸腿痛等不適,那就需要檢查受力線問題。受力線問題,通過接受專業康復訓練及配鞋矯正等措施,假以時日均可有效矯正。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可幫助矯正受力線的鞋墊或鞋子,但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購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