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勇,黎 珊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009年年底,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爆發,揭開了歐債危機的序幕。隨后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四個國家也頻現危機,歐債危機呈現持續蔓延之勢。2011年7月,穆迪將葡萄牙的主權信用評級連降四級下調至Ba2,維持其“負面”展望,10月把西班牙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a2下調至A1。同年11月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7.48%,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3.81%,紛紛創下各國債券收益率的歷史最高紀錄。盡管歐盟各國聯手拯救債務危機,但歐債危機并未得到有效緩解,反而進一步惡化,進入2012年,市場的恐慌情緒不斷加劇,歐債危機“感染”歐洲核心國家的風險急劇上升。
作為歐元區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意大利和西班牙面臨的風險與日俱增。2012年1月13日,標準普爾公司宣布下調法國等9個歐元區國家的長期信用評級,法國和奧地利也從3A下調一個等級到AA+。西班牙被外界視為歐債危機擴散的“風險臨界點”,4月30日,標普下調了11家西班牙銀行的信用評級,并將另外3家的評級展望下調為負面。目前,歐債危機已經通過全球貿易、金融、投資市場傳導至其他國家,使得投資者信心下降,金融市場動蕩,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世界消費需求不振,給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帶來了巨大沖擊。作為與歐盟國家經貿關系聯系較為緊密的非洲國家,歐債危機導致非洲經濟增速放緩,債務規模急劇上升,政府財政惡化,2010年非洲國家政府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為3.5%,2011年升為3.6%。①數據來源:African Economic Outlook 2012.http://www.africaneconomicoutlook.org/en/outlook/risks-and-policy-challengesfor-african-economies/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據IMF統計,2008年世界經濟的實際增長率僅為2.8%,2009年進一步降為-0.6%。2010年,新興經濟體率先走出危機,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世界經濟的增長率高達5.3%,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債危機的爆發使得歐洲國家經濟不景氣,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由2010年的1.87%降為2011年的1.44%,預計2012年為-0.32%①資料來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12,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2/01/weodata/index.aspx。歐債危機的不斷升級和迅速蔓延并開始傳導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體,導致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明顯放緩,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加大。據IMF統計,新興經濟體的增長率由2010年的7.5%降到2011年的6.2%,預計2012年為5.7%,其中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之一的中國,其經濟增速由2010年10.4%降到2011年的9.2%,預計2012年將繼續下降到8%;拉美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由2010年的6.2%降到2011年的4.5%,預計2012年為3.4%。從世界整體情況來看,2011年世界經濟的增長率為3.9%,預計2012年降為3.5%。

圖1 世界實際GDP增長率*(%)
歐債危機的不斷蔓延,使得對歐盟國家依賴程度較高的非洲國家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再加上非洲地區地緣政治、社會沖突等不穩定因素的影響,非洲國家經濟增長率由2010年的5%下降到2011年的3.4%②資料來源:African Economic Outlook,2012.http://www.africaneconomicoutlook.org/en/outlook/risks-and-policy-challengesfor-african-economies/,2012年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還取決于歐債危機的深化程度以及非洲國家政局的穩定程度。從歷史角度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法國等歐盟國家曾是許多非洲國家的主要殖民宗主國,歐洲國家把非洲作為戰時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供應市場。而在冷戰結束后,歐盟國家對非洲的經貿戰略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最終結束了殖民體系,并通過簽訂“洛美協定”與原殖民地國家開展經貿合作,采取“援助與投資”并舉,“援助與貿易”相結合的方針,確保非洲成為其戰略物資和原材料的主要來源地。因此,一直以來非洲國家就與OECD,特別是與歐盟的經濟聯系十分緊密。歐盟主要通過貿易,國際投資以及經濟援助等手段與非洲國家建立歐非合作聯系,歐債危機爆發使得世界經濟放緩,金融市場動蕩,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前景的預期悲觀,歐盟國家將通過減少對世界商品的進口需求,從而影響非洲地區的出口貿易,并且不利于非洲的旅游業以及銀行業的發展,同時歐債危機使得歐盟自顧無暇,其對非洲地區的直接投資和經濟援助也將減少。非洲開發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OECD成員國經濟增長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非洲國家的GDP會下降0.5個百分點,出口收入也會下降10個百分點③資料來源: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Group Annual Report 2011,http://www.afdb.org/fileadmin/uploads/afdb/Documents/Publications/AfDB%202012%20EN_WEB.pdf。
從地區來看,2011年非洲北部政局不穩,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的政局動亂使得非洲北部經濟增長停滯,2010年非洲北部經濟增長率為4.1%,2011年僅為0.5%,非洲北部國家的經濟規模在整個非洲大陸所占比重為1/3左右④資料來源:African Economic Outlook,2012.http://www.africaneconomicoutlook.org/en/outlook/.,該地區經濟停滯不前使得非洲大陸整個經濟體增長率減少了一個百分點。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經濟相對而言情況較好,經濟增長率仍保持在5%以上,2010年增長率為5.4%,但是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2011年增長率降為5.1%。

圖2 非洲地區實際經濟增長率(%)
歐債危機爆發對以美國和歐盟為主要貿易對象國的非洲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帶來沉重的打擊。據OECD《非洲經濟前景預測》(2012)統計,2010年世界產出的增長率水平為5.2%,2011年降為3.8%,預計2012年將在3%到3.5%之間;2011年全球貿易額的增長率為7%,預計2012年將降到4%以下。這表明全球經濟仍未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而2004年到2007年之間全球經濟的年產出增長率約為5%,全球貿易額的年增長率約為9%。歐債危機對非洲進出口貿易造成沖擊,特別是對歐洲市場依賴程度較高的非洲北部和西部地區影響顯著,非洲南部以及東部地區也將受到一定影響。長期以來非洲地區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出口產品中以石油和礦產品為主。2011年以來利比亞戰爭以及伊朗等問題造成油價大幅波動,然而這些因素只會造成暫時性的油價上漲,長期來看歐債危機會使得全球需求疲軟,預期油價將會不斷下跌,因而對非洲國家的出口收入造成影響。近年來來自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的強勁需求推動銅價和鋁價不斷上漲并使價格處于歷史高位,然而歐債危機爆發對新興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使得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放緩,其對非洲出口產品的需求下降使得銅、鋁礦產品的價格在2011年下半年開始下跌,非洲銅礦的主要出產國贊比亞,鋁礦的主要出產國南非、莫桑比克等國將受到較大影響。2010年第2季度以來非洲地區出口同比增速不斷下降,從2010年第2季度的17.3%下降到2011年第2季度的-2.85%,2011年第3季度小幅上升,為6.3%,第4季度降為4.9%,2012年第1季度進一步降為2.5%。從年度來看,非洲對外出口年度增速由2010年的32.7%降為2011年的22.5%。
另一方面非洲進口大量農產品以及工業制成品,而這些產品的價格仍舊處于歷史高位,非洲地區的進口需求依舊強勁,其進口額由2010年的4113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5007.6億美元,增速由2010年的13.7%上升到2011年的21.7%。非洲地區堅挺的進口需求伴隨著疲軟的出口貿易使得該地區貿易逆差不斷擴大,2010年貿易逆差為178.2億美元,2011年逆差上升為185.7億美元。這表明2011年,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已經逐步顯現,作為對歐洲地區依賴程度較高的非洲國家,2012年其經濟風險將進一步加大,其對外貿易將受到顯著的影響。

圖3 非洲對外出口季度增長率(%)
從非洲的貿易對象國來看:長期以來歐盟是非洲最大的對外貿易伙伴,2002年歐盟在非洲對外進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為44.1%,近年來該比重不斷下降,2011年已降為31.4%;而新興經濟體在非洲進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2002年該比重為29.1%,2006年超過歐盟,成為非洲對外進出口貿易的最大經濟體,達到36%,2011年該比重上升為45.1%;其中中國在非洲對外進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3.6%上升到2011年的13.8%,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歐債危機降低了非洲對歐盟貿易的依賴程度,相對而言提高了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依賴程度。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國直接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直接投資,通過資金和技術,管理經驗的跨國轉移,向東道國擴散,從而影響著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因此,國際直接投資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表1 2004-2011年非洲對外進出口 單位:億美元

表2 非洲主要對外進出口貿易國所占比重變化 單位:%

表3 非洲FDI流入和流出規模 單位:億美元
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直接投資流入規模急劇下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05年至2007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流入年均值為14720億美元,2008年為17440億美元,2009年國際直接投資流入規模下降到最低,為11978億美元。歐債危機爆發以后,2010年為13090億美元,2011年上升為15090億美元,增速為15.3%,略微高于金融危機之前的平均水平。但是從國際直接投資流入的區域分布看,2011年主要是靠發達國家推動,發達國家FDI流入規模為7478億美元,增速為20.9%;發展中國家由于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FDI流入規模為6844億美元,增速為11%,低于世界平均增速。其中,東亞,南亞和東南亞FDI流入規模最大,但增速顯著下降,為11%;拉丁美洲成為發展中國家FDI流入的主要推動因素,增速為35%,而非洲地區FDI流入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最為顯著,其規模急劇下滑,2009年規模為526.5億美元,2010年降為431.2億美元,2011年進一步下降為426.5億美元。從非洲地區FDI流入占世界FDI流入的比重看,非洲地區FDI流入仍處于世界的邊緣地位,不超過世界的5%,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相繼爆發之后,該比重不斷下跌,2010年占世界比重為3.3%,2011年該比重下降到2.8%。這表明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的持續動蕩和調整使得人們對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較為擔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生產和投資的規模,會相應減少對經濟風險較大地區的跨國投資規模。近年來“阿拉伯之春”運動在非洲和西亞等地掀起了一場規模較廣、影響深遠的民主社會運動,非洲北部地區社會動蕩不安,利比亞、埃及、突尼斯等地的國際直接投資規模急劇下降,盡管非洲南部,非洲西部國際直接投資流入規模有所上升,但是仍無法抵償非洲北部和中部地區國際直接投資減少的規模。
從非洲地區國際直接投資來源國看,發達經濟體仍是其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發達經濟體對非洲FDI規模占非洲整體FDI流入規模在70%以上,主要投資于自然資源開發領域。近年來受歐債危機的影響,發達經濟體對非洲投資所占比重不斷下降,而發展中國家對非洲投資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已超過20%,成為促進非洲地區經濟增長的又一新源泉。在非洲內部,南非是非洲最重要的外國投資來源國。新興經濟體對非洲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基礎設施領域,這些投資增加了就業崗位,促進了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盟國家政府為削減赤字規模因而采取緊縮政策,大幅削減政府開支,這其中包括歐盟減少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援助。非洲聚集了世界上最多的最不發達國家,因此發達經濟體對外援助資金大部分流向非洲大陸,以支援其經濟發展和提高其生活水平。粗略統計,在過去的50年里,有超過1萬億美元與發展相關的援助從富國流向非洲,[1](p21)經合組織的長遠目標是將各國政府發展援助規模(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占各國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到0.7%,以實現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 然而,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經合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規模縮減,2010年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發展援助規模為1285億美元,2011年按照2010年不變價格調整通脹率后,規模為1250億美元,降幅達2.7%,占經合組織整體國民收入比例為0.31%,這是自1997年以來該規模的首次下跌。2011年經合組織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雙邊援助規模為280億美元,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0.9%。 從援助國來看,24個發展援助國家(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DAC)中,歐盟最大的發展援助國是德國,其次是英國、法國,2011年16個發展援助國的政府援助規模下降,降幅最大的是飽受歐債危機影響的希臘、西班牙,降幅分別為39.4%、32.6%。同時歐盟國家大幅削減了對外援助的預算規模,特別是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發達經濟體對非洲援助規模減少,將會對非洲的貧困國家造成嚴重打擊,如莫桑比亞、坦桑尼亞和馬拉維這些極度貧困的國家,其生活水平極端低下,經濟將會停滯不前,這將不利于整個世界的進步和發展。
發達經濟體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援助國,近年來由于新興經濟體不斷發展,新興經濟體也積極展開了對外援助,其采用“南南合作”的模式,對非洲發展領域的援助影響力與日俱增。新興經濟體比較關注援助國的經濟發展,其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領域,與發達經濟體對非洲援助形成互補效應。歐債危機使得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興經濟體的對外援助。

表4 OECD對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援助(ODA) 單位:億美元
非洲國家近年來通貨膨脹率一直處于高位,埃塞俄比亞在2011年通脹率達26.69%,幾內亞也達21.2%,非洲國家整體通脹率持續處于高位,這不利于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并且將加深貧困程度。已有研究表明,造成非洲地區通脹率高漲的原因較為復雜,如宏觀經濟失衡,貨幣擴張,成本或者需求推動等因素都會造成通脹,肯尼亞是因為外部貨幣市場和世界商品、能源價格處于高位從而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尼日爾是由于匯率政策造成貨幣貶值,實際產出增長率下降,因此造成通脹;另外有17個非洲國家融資偏好發行貨幣,并且與產出增速不匹配,從而形成通脹;埃塞俄比亞是因為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和通脹預期等造成通貨膨脹。一項來自非洲開發銀行對非洲東部地區四個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①Anthony Simpasa,Daniel Gurara.Inflation Dynamics in selected East African countries:Ethiopia,Kenya,Tanzania and U-ganda.AfDB Brief.2011.,貨幣供給因素分別占埃塞俄比亞和烏干達通脹形成因素的40%和33%,高油價因素分別占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通脹形成因素的20%和26%。貨幣政策對通脹率的影響十分重要,埃塞俄比亞政府為平衡財政赤字,在外部資金來源緊縮的情況下,擴大貨幣供給從而形成通脹;烏干達和肯尼亞則是因為信貸規模擴張過快,造成貨幣供給過多,因此造成通脹。歐債危機給非洲銀行業帶來風險,影響到國際投資者對非洲經濟發展的信心,國際市場流入非洲的資金呈下降趨勢,資金面緊缺使得非洲國家從國際市場融資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為此,非洲國家不得不開始從本國市場融資,然而非洲地區金融資源匱乏,政府赤字規模上升,為平衡財政赤字,最終不得不采取發行貨幣,貨幣擴張增速超過產出增速,將進一步給非洲國家通貨膨脹造成壓力。

表5 非洲國家通貨膨脹率

圖4 布隆迪通脹率與貨幣供給增速

圖5 塞舌爾通脹率與貨幣供給增速

圖6 馬達加斯加通脹率與貨幣供給增速

圖7 南非通脹率與貨幣供給增速

圖8 安哥拉通脹率與貨幣供給增速

圖9 埃及通脹率與貨幣供給增速
2012年世界經濟仍將處于持續調整恢復期,整個宏觀經濟運行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歐債危機,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若長期得不到解決,將會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對世界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企業將繼續縮減投資和生產規模,資本市場仍將持續盤整震蕩。目前,歐盟在解決債務危機問題上存在利益沖突,法國、意大利等國想通過發行聯合擔保證券為歐元區融資,但是作為歐元區火車頭的德國擔心自己要為債務問題買單而否決這一方案,歐元區財政聯盟久久無法成立,近年來歐盟領導人應對主權債務問題,主要是讓陷入債務危機的成員國緊縮財政,并以此作為提供援助資金的條件。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目前已經深陷債務危機,經濟增長乏力,若是一味緊縮財政,經濟增長缺乏動力,會形成“經濟放緩-緊縮財政-經濟放緩”的惡性循環,這并不是解決債務危機最好的辦法,反而會造成歐元區經濟的進一步衰退。目前歐盟領導人解決債務問題方面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而債務危機會逐漸由主權債務危機層面,傳導到銀行業,這會對歐洲經濟造成系統性打擊,如西班牙銀行業已經面臨融資問題,向歐盟提出了1000億歐元救助申請,塞浦路斯在今年6月25日也向歐盟提出了銀行業救助申請,意大利銀行業同樣面臨著融資壓力。現在各國政府積極展開應對歐債危機的方案,旨在抵御歐債危機對各國經濟的不利影響,長期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非洲國家的經貿關系,在歐債危機爆發的背景下,中非更應該加強南南合作,共謀福利。
歐盟和美國分別為中國第一、第二大出口市場,歐債危機爆發,歐盟和美國經濟放緩,對外貿易規模縮小,中國對美歐出口必將受到影響。而中國與非洲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2002年中國與非洲進出口貿易額僅為87.5億美元,自2009年起,中國連續三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2011年中非雙邊貿易額創歷史新高,達1663億美元,同比增長31%。2012年1月至4月,中非貿易額608.3億美元,同比增長19.5%①資料來源: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后續行動落實情況》,2012年7月24日。。中國與非洲的經貿聯系逐步加強,目前,非洲已將開始“向東看”,主要是向中國看,中國經濟的不斷崛起,對世界產品的需求將不斷擴大,未來兩年有可能超過歐美。而非洲擁有10億人口,非洲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需求依舊強勁,將會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新增長點。2012年7月17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非應該拓展務實合作,開創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新局面。我們要繼續拓寬合作領域,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更加重視農業、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非方優先發展領域的合作,更加重視開展投資、金融、服務業、技術轉讓等深層次合作,更加重視改善貿易結構、提高貿易質量,更加重視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使合作成果更多惠及雙方人民②資料來源:《開創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新局面》——國家主席胡錦濤于2012年7月19日在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國應繼續秉承“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一如既往地推動雙邊及多邊框架下的中非經貿往來,努力拓寬合作領域,不斷創新合作方式,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是貿易大國,多年對外貿易順差為中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而外匯儲備被大量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美國利用其世界儲備貨幣的優勢,不斷向外借債,并大量用于消費,形成了巨額貿易赤字以及財政赤字,中國購買美債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國 “高消費低儲蓄”的發展模式,2005年以來,美元的不斷貶值,使得中國的外匯儲備面臨著資產損失的風險;近年來中國不斷購買歐債,以分散風險、實現投資多元化,然而歐債危機的爆發使得購買歐債的風險也在加大。那么,中國巨額外匯儲備該投向何方?我們認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對海外的直接投資,特別是對正在崛起的非洲。迄今為止,中國在非洲進行的大型投資涉及各類行業,包括贊比亞的金屬、電力和房地產業;安哥拉的石油和鐵路;加蓬的金屬;塞拉利昂的鐵礦;加納的鋁業和電力;埃及的鋁業、石油和船運;毛里求斯的房地產業和水電;尼日爾的石油;蘇丹的水電、汽車、農業和石油。中國的投資已深入到非洲國家經濟的各個部門,有效帶動了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投資方面,截至2012年4月底,中國實現對非直接投資存量近153億美元,在非設各類企業2000多家,呈現出投資總量快速增加,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投資方式靈活多樣的態勢,非洲已經成為中國第4大投資目的地③資料來源: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后續行動落實情況》,2012年7月24日。。為了促進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中國還在非洲設立了6個經貿合作區,積極鼓勵中國的中小企業對非投資④資料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商務部積極鼓勵中國中小企業赴非投資》,2012年2月24日。。2012年7月第五屆中非合作論壇期間,中國承諾在未來3年內向非洲國家投資200億美元,將主要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資源項目和農業發展援助項目等。中國應該繼續鼓勵中國的企業赴非投資,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的方針,爭取營造穩定、公平、開放的投資環境,實現互利共贏。
歐債危機爆發之后,歐盟國家為解決債務問題忙于自救,明顯減少了對非洲援助的力度,由于發達經濟體對非援助的減少,對非洲較為貧困的國家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與此相對應的是,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對非洲援助力度不斷加大,援助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領域,援助的方式主要采用“南南合作”模式。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但是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歷來就把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視為其對外關系的重點,并積極開展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為主題的南南外交。其中,中非合作是中國開展南南合作的重要領域,也是中國特色的國際發展合作理念成長與提升的實踐舞臺。據統計,1949年至2009年的60年間,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助金額超過2500億元人民幣,其中無償援助達1062億元①李琳記者,國際在線報道,《中國積極開展對外援助》,2012年3月16日。。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致力于幫助非洲國家加強糧食安全能力建設,中國同非洲國家在農業領域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合作,2011年9月,非洲之角遭遇60多年來的旱情和饑荒,中國在半個月內對非洲提供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糧食援助,總額為4.432億元人民幣②來源:國際在線專稿,《中國向非洲提供建國以來最大一筆糧食援助》,2011年9月25日。。在務實合作方面,2011年中國向非盟提供3000萬元人民幣無償援助,中國援建的非盟會議中心于2012年1月竣工并移交非盟方,成為中非友誼新的里程碑。在和平和安全領域,中方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向非盟兩次提供3000萬元人民幣無償軍援③資料來源: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后續行動落實情況》,2012年7月24日。。長期以來中國對非洲援助以政治考慮優先,強調“平等、相互尊重主權,不附帶任何條件”等援助理念,近年來中國更多關注非洲發展的自身“造血”能力建設,援助形式和援助項目更加多元化。目前,中國對非洲援助進入了機制化發展的新階段,成立了中非合作論壇,2009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中非合作八項新舉措,2011年4月頒布《中國對外援助》文件,這些制度建設為援助非洲提供了有效的規范性的保障,大大提升了中非全面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中國應繼續加大對非援助的力度,堅持注重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推動中非合作朝著更加有利于增強非洲自主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但新的挑戰層出不窮,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嚴峻,與歐債危機相呼應,北非政局持續動蕩,突尼斯、利比亞、埃及政權的相繼更迭,已迅速擴展到中東地區的敘利亞,北非中東地區政局動蕩嚴重阻礙了北非中東地區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政治和經濟重建等艱巨的任務,地區格局也面臨著調整,然而美國推出以“價值觀外交”為核心,以“新干涉主義”為手段的新中東政策,[2]旨在維護對中東地區的主導權,實質是將戰略重心從中東轉向亞太,進一步造成北非中東地區局勢的復雜化。中國一貫支持非洲國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反對外部勢力對非洲內部進行干涉,在蘇丹、科特迪瓦和利比亞等非洲熱點問題上,中國從維護非洲和平穩定出發,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呼吁各方通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分歧。在外圍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應該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堅持不干涉非洲地區的內政,積極呼吁各方通過雙邊、多邊渠道開展外交斡旋,加強非洲國家協調配合力度,促進其和平談判,這既符合國際和地區的利益,也符合中國的利益,因此維護非洲地區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中國在尊重非洲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的前提下,應冷靜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1][贊比亞]丹比薩·莫約援助的死亡[M].王濤,楊惠,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2]姚匡乙.西亞北非動蕩與中國的政策[J].國際問題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