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煒烽 李秉強 臺州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外資規模擴大明顯,且制造業是引進FDI的主要產業,但由于我國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即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相對不高,因此促使FDI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向應該是我國提升FDI質量的重要路徑。
浙江經濟增長自2000年以來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相對停滯,如增長速度由2000年的全國第六位下滑到2012年的倒數第二位,以此通過由FDI帶來的示范效應和鯰魚效應也應該是浙江破除經濟發展相對困境的重要路徑。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是浙江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加快服務業FDI的引進有助于浙江經濟實現穩健的轉型升級,因此有必要對浙江服務業利用FDI的質量進行判斷并提出應對措施。
為較為全面地考察浙江的FDI現狀,從協議合同數、協議金額、實際利用金額等方面進行分析(詳見表1)。從協議合同數看,2003年以來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由2003年的4442個下降到2012年的1597個,但是,協議金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增加的趨勢明顯,分別由2002年的67.89億美元和31.60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210.70億美元和130.70億美元,顯示出每個項目的平均額增加較快,據此可以認為浙江加大了對大型服務業項目招商引資的力度。從實際利用金額與協議金額的比值看,該值基本穩定在0.45-0.55,2009年該值高達0.62可能與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外資本向浙江回流明顯有關,而2012年高達0.62可能與浙江經濟呈現出明顯復蘇有關。由此可認為,雖說浙江經濟近年來發展相對緩慢,但外商直接投資還是呈現了穩健的發展勢頭。

表1 2002-2012年浙江利用FDI現狀
從產業分布看,浙江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但第三產業FDI增加較為明顯,如2011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引進外資額的比重分別為61.50%和37.68%,但到了2011年則變為52.17%和46.30%。服務業FDI增長較快,但不同行業可能會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由此有必要考察服務業FDI的內部構成。關于2006年和2011年浙江服務業FDI構成,詳見表2。可知,浙江服務業FDI以房地產為主,如在2006年和2011年分別達到了38.54%和53.61%;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FDI增加較快,分別由2006年的6.75%和6.95%增加到2011年的16.03%和12.54%。事實上,上述三類服務業均為傳統性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的FDI比重較少或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比重由2006年的9.67%下降到2011年的5.88%,而金融業FDI比重在2006年和2011年分別僅為 0.27%和 0.35%。
國內外學者從經濟增長、就業、資本、出口、稅收、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效率、環境影響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評估、利用FDI質量的指標體系,但就總體而言,主要包括絕對值和相對值兩種??紤]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可測度性和全面性,以下主要從社會和經濟兩個層面對浙省服務業利用FDI的質量進行測度。如果用SFDI、S、GDP、SIEN、TEN分別表示服務業FDI、服務業增加值、浙江省生產總值、服務業就業數、社會總就業數,則經濟質量指標E1和社會質量指標E2分別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表2 2006-2011年浙江省服務業實際利用FDI的行業結構分布
上式大于1表示利用FDI的質量高,而小于1則表示利用FDI的質量較低。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服務業在生產總值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服務業FDI也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浙江服務業FDI的比重在2000-2005年間維持在 0.13-0.19(見表 3),隨后出現穩步增加,即由2006年的0.22提升到2012年的0.51,與此同時浙江的產業結構也呈現出相對穩定的勢態,如服務業占GDP的比例維持在0.35-0.45之間。
在服務業FDI比例增加明顯而服務業占GDP的比例相對不變的條件下,E1就應該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如由2000年的0.52增加到2012年的1.13,即在2010年后服務業質量相對較高。從衡量服務業FDI的社會層面看,服務業就業占總就業比重呈現出相對增加的趨勢,與服務業FDI比例的變化趨勢基本相似,即在2000-2006年間基本穩定,之后呈現出增加的趨勢且增加速度明顯慢于服務業FDI比例增加的速度。由此,可得出E2在2000-2006間相對穩定,之后增加較為明顯,如由2006年的0.70增加到2012年的1.46。分析浙江服務業FDI質量判斷的相關數據(詳見表3),對比浙江的E1和E2可知,無論從經濟層面還是社會層面探討,2000-2008年間的FDI質量均明顯小于1,顯示出浙江省的FDI質量相對較低;2009-2012年間從社會層面得出的FDI質量大于1,而從經濟層面得出的FDI質量2011年以來大于1,顯示出服務業質量在近年表現較為強勁提升。此外,采取經濟衡量得出的該指標均小于社會衡量得出的該指標,顯示出服務業FDI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要大于經濟發展的影響。
為考察浙江的FDI質量狀況,擬采取經濟較為發達的北京、上海、山東進行比較分析,同時從經濟和社會兩個層面展開。將獲得的相關數據代入上述計算公式,得到了各區域2001-2012年的FDI質量(詳見表4)。就總體而言,2001-2006年間北京和上海的FDI質量明顯高于山東和浙江。

表3 2000-2012年浙江服務業FDI質量判斷

表4 2001-2012年四省市利用外資質量比較
從E1看,北京、上海、浙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增長趨勢,但山東在2006-2011年間保持了基本穩態,且北京和上海的利用外資質量明顯高于山東和浙江(上海2012年除外),如北京在2005年后均大于1(2008年除外),而上海在2001-2012年間的該值均大于0.90。在上述四個省市中,山東的服務業FDI質量最低,其次為浙江(2011年和2012年除外),再次為上海,最高的為北京。
從E2看,各省市的變化趨勢與EI差別不大,總體上均表現為: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從計算出來的數據可知,北京、上海、山東、浙江的E2總體上均要高于E1,可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社會的拉動效應相對而言更強。從浙江看,2012年的E2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區域,這可能與浙江的服務業戰略初顯成效密切相關。
由EI和E2的相關數據比較可知,山東的服務業FDI質量相對較低,表現為得到的相關值均小于1(2001年山東的E2除外),且通常為0.7以內;北京和上海的服務業FDI質量相對較高,總體上該值量均在0.9左右或以上;浙江的服務業FDI質量提升明顯,如在2012年的E1和E2分別達到了1.13和1.46。
浙江的服務業發展水平總體上相對較低,表征為傳統服務業難以有效實現業態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現代服務業戰略已成為了浙江破除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同時產業分離、鼓勵“接地經濟”等相關舉措 也會有助于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得到良好的發展契機。此外,按照經濟發展階段論,發展水平越高的區域,其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應該越高。外商直接投資具有較為明顯的棘輪效應,即發展越好的產業越容易得到國外資本的親睞。浙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速對國際資本有著較強的吸引力,進而有助于提升利用FDI的質量。
“浙江制造”在全國乃至全球有著較高的聲譽。隨著浙江經濟逐步向縱深發展、環境標準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逐步稀缺,浙江制造業發展會經歷一個相對陣痛期,其結果必然會是外商直接投資出現相對下降,同時服務業引進國際資本的比例上升。此外,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鎮,長三角區域的協同發展對于外商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2013年9月份上海自貿區的掛牌成立更會強化這一區域對服務業FDI的競爭力。因此,FDI轉向對于浙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應該會有著較強的拉動效應。
由統計數據可知,浙江服務業利用外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尤其是信息、物流、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環境等服務行業吸引外資的比重相對偏小。但是,近年來FDI在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服務業領域的投資比例有所增加,雖說與傳統服務業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但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拉動效應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增加勢態。事實上,現代服務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帶動效應要顯著強于傳統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FDI份額的逐漸提升必然會有利于服務業FDI質量的提高。
第一,大力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F代服務業對于制造業有著較強的拉動效應,對于傳統服務業也有著較強的示范效應,同時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較強的外溢效應。因此應該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步伐以提升浙江服務業利用FDI的質量,要通過制造業服務化、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實現城市化與現代服務業聯動發展、培育海洋服務產業集群等方面來培育浙江的現代服務業。如,積極實施二、三產分離,剝離制造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會計、審計等,由此形成的大市場效應有助于浙江的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
第二,營造服務業開放環境氛圍。為營造開放氛圍,浙江要從社會意識提升、政策環境優化、人才環境改善、產業環境升級、基礎設施環境完備等方面入手以提升服務業FDI的質量。具體而言,要從政府放松管制、服務標準化工程推進、加快服務信用建設等方面優化政策環境;從強化本地人才培養、加快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改善人才環境;從加快服務業整合以形成集聚、鼓勵企業改善經營與管理水平等方面升級產業環境;從加快海洋服務業發展、積極推進服務業平臺建設等方面來實現更為完備的基礎設施環境。
第三,引導制造業FDI向服務業轉向。浙江FDI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近年來呈現出向服務業轉向的趨勢。要進一步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引導制造業FDI向相關的服務業轉向;要嚴格控制高污染、高消耗的制造業外資的進入,將騰龍換鳥置換出的外資發展空間留給服務業;要積極出臺鼓勵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舉措,如給予財政、辦公場所等方面的優惠措施,以便有效承接國際高端服務業的轉移。此外,在引導服務業外資轉向時,要因地制宜地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區域采取差異性的措施。
第四,加大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建設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服務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于基礎設施完備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完善的社會服務設施是加強城市輻射功能的基本前提,并且社會服務設施的完備要求區域網絡尤其是核心區域的服務設施有效、便捷,因此應該加大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如物流業的穩健發展需要完善的交通網絡。在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們的思想觀念制度建設等方面的軟環境建設,因為良好的居民意識和規范的社會制度,對于服務業吸納外商直接投資有著較強的集聚效應?!?/p>